眾人都是點頭。
“不過窯口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確認。”周至說道:“但是至少瓷器是有的,就算之前出土的瓷片和瓷器不能斷代,但這件磁盤,卻是能夠實實在在證明其存在的。”
“你是說這邊上‘天寶永昌’四個字?”
“對,雖然有無數佐證,但碗底圈足內邊上,‘天寶永昌’四字褐綠釉款識,是其最重要的證明。”
“天寶就是天寶年號,永昌……”張老突然驚呼:“永昌除了是吉語以外,還是末剛剛說的,東關場出土白瓷窯王像那個窯口——永昌窯!”
“對,專家認為隻有四川地區和日本列島的陶瓷生產呈現出瓷業技術吸納區的特征,各地的瓷器生產技術和典型器型幾乎都能在兩地找到借鑒和傳承。永昌窯雖然是宋代窯址,但是其傳承依舊如此,吸收了南北兩派的特征,釉色和胚胎的製法更多是傳承自景德鎮,而馬蹄形的窯爐以及印花、刻花的風格均與北方定窯相似。”
“而成都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邛崍瓦窯山窯、崇州天福窯等,均有白瓷生產,而彭州磁峰窯更是以燒造白瓷為主,在胎體上覆蓋的一層到兩層細白層,作為化妝土,用以掩蓋原坯的粗糙,使瓷器表麵更白淨、光滑。”
“除了化妝土,雙彩、三彩、釉下彩等都在蜀中瓷器裡有所體現,而邛窯獨特的高溫釉下複合彩和邛三彩,更是足以在中國古陶瓷史上留下一筆,而其興盛時代是在南朝,直到宋末方才衰敗。”
“而三彩和複合彩,毋庸置疑是傳承自唐代的三彩技術,因此蜀中工藝,在唐代和中原是相通的。”
“的確。”孫老點頭:“如果肘子你不說這件瓷器是大邑窯,我會將之斷為晚唐邢窯白瓷。”
“到唐代陶瓷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製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最終以南方燒製青瓷的越窯,和北方燒製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麵,深深影響了整個中國的製造瓷器的曆史。”
“陸羽就曾經在《茶經》做過非常精辟的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周至補充道:“中唐以後,瓷器得到很大的普及,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而後人形容越窯邢窯瓷器,還有兩句妙語,叫做‘古鏡破胎’、‘嫩荷涵露’。”
“‘古鏡破胎’很好理解,就是青銅的青色,破胎後露出裡邊的銅色,或紫或黃,形容唐宋青瓷的釉色和胎色。”
“而‘嫩荷涵露’則是邢窯白瓷的釉色和胎色,因為修胎工藝不夠精純,在胎上留下了細密的刷痕,就好像荷葉瓣上的脈絡一般;而化妝土和釉色也不夠完美,常常能夠見到白色裡摻著一點很淡的粉紅色,這一點也和後來越窯發展出來的‘影青’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