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生僻字的重要性(2 / 2)

“堯時洪水泛濫,鯀受四嶽推薦治水,用築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於羽山,其子大禹改堵為疏,最終治水成功,到後來將天下傳給兒子啟,開啟了華夏‘家天下’的時代,這就是夏朝。”

“辜老想說這個故事,我想是因為另一個生僻字。”

“很多記載,說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鯀化為黃能,沉入羽淵。”

“關於這個字,有很多記載,《歸藏·啟筮》雲:‘化為黃龍。’《左傳·昭公十七年》雲:‘化為黃熊。’《國語·晉語八》雲:‘化為黃能。’《拾遺記·卷二》雲:‘化為玄魚。’”

“晉代郭璞引《開筮》曰:‘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曰:‘黃熊,龍類也。’”

“明代陳士元《名疑》曰:‘鯀封於崇,《國語》謂之崇伯,《左傳》作崈伯,鄭子產謂鯀殛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羽淵。黃熊或雲黃龍。”

“到底該是哪個字呢?其實以上說法都錯了。這個字的寫法,卻是熊字少了一點,讀音為‘尼’。”

“現在的粵省還保留這個字,有一個地方,就叫做熊(尼)山。”

“證據也是有的,《史記·夏本紀》正義亦雲:‘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講得非常的清楚了。”

“而束皙《發蒙記》雲:‘鱉三足曰熊,龜三足為賁,由是言之,熊者熊(尼)字之訛,熊即熊(尼)也。”

“《左傳》釋文雲:‘熊一作能,三足鱉也。’”

“任昉《述異記》專門辨析過這個字,認為熊(尼)這種生物,‘陸居曰熊,水居曰能。’應該是一種熊屬之獸,又可以居水。”

“但是熊不可以入淵,所以還是三足鱉的熊(尼)的解釋,更加合理。”

“而鯀化為玄魚一說,則既可以理解為古代鯀字的另一種寫法“鮌”字之析離,也可以理解為熊(尼)的發音的異讀。”

大家不由得都試了一試,發現“玄魚”的讀音,連起來和“尼”還真有些接近。

“最關鍵的是字型,上邊是能,下邊三點,這應該是一個象形字的演化,三點,正好代表這種鱉的三足。”

“到現在我們差不多就可以考證清楚了,鯀,鮌,(骨係),都是當時生活在嵩山一帶的部落首領的稱呼,這個部落和魚有密切的關係,也就對洪水有相當的認識,因此在部落聯盟裡,被委以了治水的重任。”

“從(骨係)這個字我們也可以引申出聯想,上古時期的人們,經常用一種類似鏟子,叫?或者臿的工具,就是將野獸的肩胛骨係在木棒一端製作而成。”

“所以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從這個字看出來,鯀,其實還是善於使用骨?的部落?”

“而熊(尼)呢,是一種像鱉,三足,具備和龍相似能力的神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