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後世,這些都是抬手一個百度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放在今天能夠在這裡娓娓道來,這就是實打實的功夫了。
周至在談論這些專業知識的時候就如同換了一個人,多出了幾分平和睿智的氣質,這份氣質也讓一乾大佬忘掉了他的年紀。
這個特殊場合,特殊時點,隻以學養為尊,在周至現在的氣場麵前,哪怕阪本五郎都不得不低頭。
“肘子,喝點水。”林婉秋得意極了,然後踢了已經聽傻了的李樂海一腳。
各家拍賣行的鑒定顧問,本身也是拍賣行軟實力的表現,周至出麵就已經把一乾人給鎮住了,而他的背後,還站著王老爺子,啟老爺子,故宮,國博,蜀大中文係,曆史係,古籍修複研究所這些大佬和國家級的單位……
什麼叫狐假虎威?這就叫狐假虎威!
李樂海有點吃味,但是也不得不屁顛屁顛跑去給周至倒水。
等到端著水回來,周至已經開始給大家講解夔龍的知識了。
“夔龍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一些古代文獻說夔是蛇狀怪物。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在古代典籍上,如龍而一足,就是夔龍的特點。”
“然而在瓷器上,夔龍的表現卻不是如此,相反,它是摩羯魚的一種變化形象,與當時的應龍紋無限接近。”
“根本原因,就是夔龍紋出現太晚,在宋、元兩朝及明洪武、永樂官窯器中,都沒有出現過,直到宣德時期,才在瓷器上開始出現。”
“從器物紋飾看,宣德夔龍的造型特點非常清晰——無鱗、有獸狀雙足,豬嘴、足側有小翼、尾巴為卷草尾。”
“和當時的應龍紋的區彆,僅是龍身較短、無魚狀鱗片,口吐番蓮。”
“因此夔龍在當時還有一個有趣的俗稱,叫做‘含花龍’,這也是它區彆於應龍紋的最大特征。”
“除了標準的古典獸足夔龍外,成化朝開始出現三爪夔龍,即雙足變化為角龍狀的三爪,到清朝雍正時期,禦廠還製作出五爪的夔龍。”
“清中期以後,夔龍作為主圖案在瓷器上銳減,更多是作為輔助紋飾出現,這種夔龍小紋飾也有一個俗稱,叫做‘拐子龍’。”
“剛剛我們說了,夔龍和應龍的區彆,有一個大特點就是含花,包括靈芝,但是我們卻也要將之和另一類龍區彆開來。”
“有一類龍,後來也演化出了口含靈芝的特點,那就是螭龍。”
“螭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沒有角的龍,《說文》所說的‘無角曰螭’,指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