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現在的水平離到這一步其實還差著點距離,但是用辜少鹹的形容,卻是“跳起來夠一夠,也能夠得到了”。
因此遺稿裡邊需要周至跳一跳夠一夠的地方,就成了周至向三辜請教和學習的地方,這樣主動的學習方法,可能也是周至這一脈學派的“秘法”。
總之周至覺得特彆適合自己,節約時間不說,學問進步還能夠非常快。
當然這種方法卻不能引進到班裡,因為能這麼乾的前提,是周至幾歲開蒙,一直堅持到十七八歲,已經奠定下堅實無比的國學基礎。
換做他人,大學四年下來能夠將一篇不加句讀的古文,隻依從語感讀得抑揚頓挫不吃螺螄,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還有一個“內門學問”,就是要對《詩經》的音韻做解讀,便離不開清代段玉裁附在《說文解字注》後麵的《六經音韻表》。
《六經音韻表》,包括《今韻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諧聲表》,《古十七部合用類分表》,《群經韻分十七部表》,當然還有和現在這部《毛詩韻例》關係最密切的——《詩經韻分十七部表》。
《六經音韻表》是音韻學者必學的高階讀物,也是辜老給周至列出的書單裡的重要書目,周至從高二開始對這部書下苦功夫,到現在脈絡已成。
段玉裁《詩經韻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彙輯《詩經》韻學,並提出了“古本音”和“古合韻”概念,認為“凡與今韻異部者,古本音也;其於古本音有齟齬不合者,古合韻也。”
進而考證出《詩經》“本音之謹嚴,如唐宋人守官韻;合韻之通變,如唐宋詩用通韻。不以本音蔑合韻,不以合韻惑本音,三代之韻昭昭矣。”
這就為後人推斷《詩經》,以及比《詩經》更早的韻律文字,提出了相當科學的“方法論”。
以此為指導思想,段玉裁參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繼承和發展了著名韻學家江永的學說,以《詩經》為“試驗品”,最終將古韻分為了六類十七部。
中間的次級方法論也有很多,就好像是理科大公式證明下會發展出無數小公式一樣,段氏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大方法論下發展出很多小方法論。
比如將支脂之分為三部,將真文分為兩部,將侯部獨立。
又比如把入聲歸入陰聲,隻以質(櫛屑反切)配真(臻先反切),都是思路獨特的創舉。
他讚同江氏“異平同入”主張,認為平聲多而入聲少,所以每個入聲可有幾個平聲相配。
又認為“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泊乎魏晉,上入聲多轉而為去聲,平聲多轉為仄聲,於是乎四聲大備,而與古不侔”。
所以從音調上說,“古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上與平一也,去與入一也;上聲備於《三百篇》,去聲備於魏晉”。
這些對於解讀《詩經》的聲韻和音調,以及追究前《詩經》和推論後《詩經》文字的聲、音、韻、調,都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