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禦夫認為古代的名紙之所以有名,是加工方法的獨特。手法當分作‘糨、打、煮、硾、金、銀、粉、蠟’等各種做熟的方法,要的是使紙變得堅實、柔潤、緊密、絢爛,便於書寫繪畫。”
“精研此法以後,葉禦夫成為了揚派裝裱的集大成者,形成了善裱舊、做舊,沿襲古雅之法,造就了古舊破損之畫能夠恢複原貌,仿製之作能與真品無二的絕技。”
“技法上,揚派講求‘用糊如水、輕漿重排、鑲縫平正、挺直勞實、拚相應、寬窄統一、轉邊整齊’,流傳下來七十多項專門技法。”
“其後的揚州裝裱師,沿襲了葉禦夫的傳承,最終達到了‘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的境界。”
“這一時期,揚州又出現了一位著述之人,叫周二學。”
“周二學為諸生,通詩文,善書,尤精鑒彆,家中曾經豪富,所蓄書畫甚富,但因為書畫之癖,以致‘學殖漸荒,家計日消’。”
“為了研究書畫,他撰寫了一本《賞延素心錄,凡十則,可謂《裝潢誌續篇。”
“書中記論了揭洗、補綴、裝裱、糊法、題跋印記及畫閂、畫案、畫匣等裝幀講究,以為書畫裝裱以清雅為尚,持論精當,簡而有要。”
“與蘇幫,京幫裝裱不同,揚幫裝裱曆來以‘仿古裝池’為其顯著特點,揚幫修複字畫,也從來不是用統一的一種手法去做這件事情,而是根據每張畫不同的破損程度,有不同的修複方案。”
“到了民國時期,揚州不少裝裱大師前往滬上、京城,揚派裝裱技藝在各地傳揚。”
“這個時期出了如號稱‘絹本大王’善於修複絹本的劉道生,以及留在揚州,繼續傳承的劉道生的弟弟劉道林。”
“他們繼承了揚裝裱整潔秀麗之藝術風格,能夠運用去汙、揭禙、補殘等技法,精心修補、裝飾,對畫麵破損嚴重之處,能夠銜接絲縷。從選紙到揭複,從調墨到接畫意,七十二道工序,步步嚴謹,不容半點閃失。”
“而他們的徒子徒孫,更是遠赴海外,成為了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休斯頓博物館等博物館的紙質文物首席修複專家。”
“比如嚴桂榮先生,就是滬上博物館第一批從事古畫修複的老先生,技藝非常高超,名聲在外,曾為上海博物館修複古畫文物三百餘件,包括王羲之唐摹本墨跡《上虞帖、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等。”
“據說有一年,大收藏家錢鏡塘在一家文物商店重金購買了一件品相極差的宋代範寬的《山水晚色圖。由於這幅名跡不僅黴殘有洞,而且題跋破斷,印鑒失隱。為此,錢鏡塘特請嚴先生幫忙。
“經過三次複裱,並對印鑒則采取‘火烤法’後,最終這幅作品經過嚴先生的妙手恢複了真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