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確定這裡應是一處石料采集和石器製作加工的場所,遺址標本密集,堆積厚,石製品數量大,類型豐富,質量較高。分布範圍大到了一萬多平米,文化深厚,是迄今為止三峽地區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遺存。
因為靠江灘太近,國家列入了搶救性發掘的行列,但是國家的資金劃撥一時還沒有到位。
於是基金會根據發掘等級,及時劃撥了啟動資金,因此當文化局的人帶著周至一行來到江邊的時候,這裡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
在這裡工作的小組組長,是從南京文保所調過來的乾將,曾經參與過田螺山和屈家嶺重要遺址發掘工作的李教授。
“非常感謝文保基金的同誌們提供的大力支持啊!”李教授激動地跟李老三,林婉秋,周至輪番握手:“要是沒有你們及時調撥資金,我們的工作,至少需要推遲到明年年底才能正式展開!感謝,太感謝了!”
李老三已經知道遇到現在這樣的情況在國內應該怎麼回答了,從紅領巾到他都是一個標準:“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當不得李教授這麼感謝。”
林婉秋也說道:“的確,看到這麼大的場麵,我們這筆錢沒有白花。”
“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我們利用這次機會,順便辦了一個大班。”李教授介紹著:“‘三峽工程淹沒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培訓班’!”
“從全國各地趕來支援的考古隊伍,尤其是分配從事新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隊伍,都先到這兒來進行係統性的考古學習,然後再根據組織分配,去往各自負責的遺址進行發掘。”
“這樣一來我們在這裡的工程就鋪得有點開。”李教授繼續說道:“目前高家鎮遺址發掘總麵積五百二十平方米,分為三個工作區,其中A區64平方米,B區126平方米,C區330平方米。”
“A區是我們首先在地層中發現石製品的區域,文化遺物埋藏在離地麵6.7米以下的礫石層中,部分礫石層已膠結成礫岩。其中文化層厚約兩米。”
“這裡是我們重點工作區域,目前已經基本發掘完畢,出土了大量的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錘等石製品,共計一千五百餘件,量達一噸。”
“這麼多?!”李老三都嚇了一大跳:“六十四平方米範圍裡,挖出這麼多石器?!”
所有人都是驚歎不已,六十多個平方,也就是一套不大的三居室的麵積,居然能夠出土如此多的舊石器,實在是有點誇張了。
基金會這筆投入實在是太劃算了,堪稱雪中送炭,也算是打響了第一炮,雖然將來主要的撥款追加肯定是國家來負責,但是協力之功也足以值得大家驕傲了。
“所以我們才要辦班嘛!”李教授興奮地說道,將指甲裡還帶著泥汙的手一揮:“這一片地方,有足夠的樣品供學員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