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走到望雲樓前,發現這裡的大門口還多了一塊牌子,“渝州市文物局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
原來這裡是文保工作組臨時的辦公地點。
李老三和林婉秋看樣子已經不止來過一次,對於這裡的工作人員已經非常熟悉了。
在李老三的引薦下,周至才知道這個牌子底下的人員構成有點複雜,包括了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渝州文物局,雲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以及峽江文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大家都在此聯合辦公。
作為有錢有力量的民間最大的專項基金會,三峽文保基金會在這裡也算是非常有麵子,大家約好今天在這裡,為基金會介紹桓侯廟的文保工作進展。
峽江文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渝州市文物局三峽文物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組建起來的,任務就是負責幾處國家級重要古跡的搬遷工作。
經理陳曉林就是這次工作進展的介紹人。
“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一九八零年就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三峽庫區內渝州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跡。”
“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後,水位將提升到一百三十五米,而桓侯廟的屋基最低處,隻有一百三十米,也就是說如果不搬遷的話,廟宇一層半都將被淹沒,因此搬遷就是必須的動作。”
“有了三峽文保基金提供的考察資金,我們的選址考察工作得以提前五年開始,我在這裡也代表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渝州文物局,雲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基金會的同仁們表示萬分的感謝。”
“陳經理太客氣了,這是全民族的大事,能在其中出一份力,當然讓我們倍感光榮。”李老三現在說起場麵話來也是一套一套的:“那這個地址選好了嗎?”
“保護司孟司長,市文物局王局長,還有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崔主任,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將桓侯廟新址確定在雲陽新縣城對岸的盤石鎮龍安村10組秦家院子,是非常合適的。”
“這裡的原址隻有二十七畝多,但是本著‘搬舊如舊’和‘著眼發展’的原則,我們將新址一期定為五十五畝,如果可能的話,二期還會擴大到一百二十六畝。”
“確立在那個位置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負責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崔主任便適時地接過了話題:“根據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製定出的《張飛廟保護方案》,張飛廟搬遷保護必須突出對原有環境的再現和文化價值的保護。”
“因此,新張飛廟的地形環境是張飛廟搬遷工程成敗的基礎。”
“張飛廟最大的地形特點是依山、臨江、座岩,”崔主任說道:“龍安村雲陽縣城隔江相望,不管是山體角度,規模,地形,都和這裡非常相似。”
“另外那裡離這裡隻有三十公裡,離縣城就更近,距離合適,有公路通到村子裡,要連接到新址,我們隻需要修建六百米的新路,能夠節省大量的基建成本。”
“有點意思呢。”周至笑道:“三十公裡,倒讓我想起一個這兒的典故。”
“什麼典故?”李老三對這娃肚皮裡的典故好奇得很,一來好奇典故本身,二來好奇這娃的肚皮裡怎麼就能裝得下這麼多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