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這裡興盛的原因,除了張飛忠義為人敬仰以外,還因為他在此地的神靈經常護佑過往的船隻,每每送順風三十裡。於是後人便在廟裡建一亭閣,上書‘助我清風’,亭曰‘助風閣’。”
“以前航行川江的新船在首航前,船老板都要到張王廟祭拜,祈願平安。即便是現在,每年農曆大年初一和八月二十八,所有經過張王廟的船隻,包括最豪華的遊輪,都要給張王放鞭炮。”
“哎喲!”李老三是港島人,卻不是一般的迷信:“剛剛叫你拜你還不聽!你這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張飛要是真有靈,知道我們都是做好事兒的,才不會計較這些細節呢,一樣幫我們順風順水。”周至儒學功底深厚,當然有一套自己的邏輯。
懶得搭理李老三,繼續講故事:“傳說清朝康熙河道總督張鵬翮回遂寧省親,乘船經過此地,不僅不祭拜,還狂言‘文臣不拜武將’。”
“結果當晚逆風頓起,張鵬翮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船隻已經不在原地,給吹回到了來程三十裡處!”
“張鵬翮這才深感敬畏,備齊三牲三果進廟參拜,此後當真就一帆風順。”
“待到省親回來,張鵬翮專門為此賦詩一首:‘銅鑼古渡蜀江東,多謝先生賜順風。愧我輕舟無一物,揚帆載石鎮崆峒。’”
“刻有此詩的石碑還鑲嵌在助風閣內的牆壁上呢。”周至笑道:“這順風三十裡,逆風三十裡,加起來剛好等於舊廟和新廟之間的距離,真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天意了……”
給周至這樣一說,大家都覺得當真神奇,李老三更是雙手合什,對空拜上了。
崔主任工科大拿,主打一個“人定勝天”,有點見不慣港島人迷信的做派,接著說道:“當然新址也不是絕對的理想,因為通過地質勘探,我們發現新址的岩層較淺,不能用自然岩層來抬高張飛廟的建築物。”
“那這怎麼辦?”周至問道。
“為了不破壞張飛廟‘座岩’的風格,我們在新的規劃中,決定用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建築材料澆築一道高十八米的岩坎,作為古建築群的屋基。”崔主任說道:“這道坎裡麵,我們將之設計為地下展廳,分作三層,第一層為文物修複室、拓片室、庫房等;第二層為文物陳列室、民風民俗展廳等;第三層為文物展廳、三國故事陳列廳等。”
“建成後除了第一層的工作區,第二、第三層將對外開放。”
“外觀上,我們會對人造岩坎用天然的石材進行修飾,並複製張飛廟原址的飛風題刻,儘量做到不暴露現代建築物的痕跡。”
“那這個五十五畝的一期計劃,應該就是出於對這個十八米高的人造岩坎基座規劃的考慮了?”
“有這個目的在裡邊,不過更多的是考慮到原址範圍和地形。”
“五十五畝,相應重點保護範圍向外垂直延伸距離為一百米。一百二十六畝就理想了,向外垂直延伸到一百五十米了。”崔院長說道:“這樣就把張飛廟,自己其外圍範圍,都包含進去了。”
“真好,但如何保證在搬遷的過程中,能夠遵循‘搬舊如舊’的原則呢?”林婉秋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