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心計40(完)(2 / 2)

女配愛平淡 養心殿 15615 字 9個月前

馬元贄現在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後宮,他知道鄭太後一向無用,是心慈手軟之輩,且太後上了年紀,能活幾天還不一定呢。現在萬寶賢又對外說有了龍種,至少後宮日後的格局穩定,已經掌握在他手裡。

他的注意力要放在前朝。他初次成為監國,自然想要穩妥,順應大臣之意。至少要把他們穩住之後,再收攏大全,若是操之過急的話,容易適得其反。可是偏偏天不從人願,有那些對他十分質疑的人出現攪局。馬元贄在有皇上在朝的時候都不懼彆人的攻詰,我行我素,又豈會在這個時候退縮!於是他打算殺雞儆猴,對他堅決反對質疑最嚴重的幾個大臣,羅織罪名,直接把他們除掉以儆效尤。

就在他在朝廷上耀武揚威,要將幾個功勳大臣汙蔑斬殺時,忠臣們痛心疾首,人心惶惶,卻苦於沒有對策,因為馬元贄據說是代皇上行聖旨。

其中反抗最激烈的賈大人說:“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是皇上定我的罪,我毫無怨言。可是馬大將軍自封監國,遲遲不肯告知皇上行蹤,實在惹人猜疑你是否做出什麼大逆不道之事。皇上,您到底在哪裡?歸期如何?老臣要死不瞑目啊。”

馬雲誌根本混不在意,負手說道:“賈忠賢咆哮朝堂,質疑皇上聖旨,給本監國拖出去斬了!”

“萬萬不可呀,賈大人是忠臣。又是三朝元老,他隻不過是與你政見不同,馬大將軍怎能說殺就殺?”

“正是,賈大人殺不得!”“殺不得呀!”

不論耳邊響起多少句附和之聲,馬元贄仍然不緊不慢地對著侍衛說道:“還等什麼,本大將軍的命令就是皇上的命令,還不動手!”

這時殿外傳來一聲唱喏,“太後駕到!”

姚金玲扶著太後,一步步走進這個神聖的大殿,這裡是皇上和百官眾臣上朝議政的地方,雖然同在皇宮之中,後宮的女子卻終其一生根本不能踏足此處,這也是太後第一次來到這裡:“今天沒有哀家的旨意,誰都不用死。”

馬元贄氣急敗壞地說道:“太後,這裡是國家重地,豈是爾等婦人說來就來,還敢大放厥詞!朝廷大事什麼時候由得了後宮婦人插嘴了?!”

朝廷重臣這些天來被馬元贄毫無理由的打壓,正是求告無門時,看到太後能主動站出來主持公道,不少人都向她叩首道:“臣請太後說句公道話,請太後做主。”就算有些人這個時候還沒惹到馬元贄,但是物傷其類。

太後因為擔心皇上不知如何了,本來臥病在床。可是金玲聽到前麵傳來的消息,知道馬元贄要斬殺忠臣,皇上不在,他就要胡作妄為了。這個時候,金玲把傳國玉璽拿了出來,太後就硬撐著病體走到了這大殿之上。

馬元贄還是那句話:“這裡是眾大臣和皇上的議事之所,太後憑什麼上殿,就算是皇上的親娘也從來沒有這份規矩!皇上不在,委派我為監國,太後還是早點回後宮歇息去吧。”

鄭在太後強打精神在前,金玲手捧一物不離左右。太後說:“哀家自然有所憑據。”

這個時候金玲揭開布巾,將所捧著的東西展現出來。

“啊?玉璽!”

金玲沉聲道:“眾位大臣一見就知道這是何物,這是皇上的玉璽,見玉璽如見到皇上,你們還不下跪。”

“臣等參見皇上!”馬元誌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也不得不跪。

金玲等他們參拜過後說:“皇上離開之時,要太後手持玉璽監管朝政,就如同皇上親臨。太後如今說這幾位大臣不能斬殺,眾位可有疑義?”

眾臣相互看了看,雖有疑惑,但是沒有吭聲。唯有馬元贄第一個站起來明確表示反對,“荒唐!朝廷之事哪裡是女子可以妄議的?太後難道沒聽過一個詞叫‘牝雞司晨’?皇上說朝政由臣代理,朝中大事自然是本大將軍說一不二!”

太後還很虛弱,沒有精神和馬元贄唇槍舌戰,但是隻要她站在這兒就是最好的標誌,金玲一邊扶著太後一邊說:“皇上令太後監管朝政,太後有玉璽為證。馬大將軍說皇上讓你代監國一職,可有何憑據,你就算沒有聖旨,是否有皇帝親筆所寫的詔書?”

馬元誌的神色有些難看,他當然沒有親筆詔書,更不會有聖旨,因為傳國玉璽根本就沒有找到,不然聖旨要多少有多少。沒想到傳國玉璽是被皇帝留在宮裡,交到太後手上。

金玲說:“馬大將軍若是沒有的話,列位臣公就應該知道要聽誰的了,皇上不在朝中,孔有冤情,不宜妄動殺戮。這幾位大臣到底如何處置,還要等皇上回來再做定奪.日後所有國事軍務,都必須向太後稟報,由太後定奪!直到皇上回宮為止。”

下麵眾大臣俯首道:“臣等遵旨。”

馬元贄氣急敗壞,他不能對朝臣動手,立威不成反倒被彆人成了立威的對象,自然憋著一股氣。

金玲帶著太後回了清思宮,拜倒說道:“皇上曾經說過,如果他未能回來,要我手持著這玉璽帶同太後離開皇宮。太後現在病著,不宜遠走離宮,而且眼見滿殿忠賢大臣要任奸人魚肉宰割,決非皇上所樂見。金玲迫不得已才拿出玉璽,稱皇上交政權於太後,請太後治奴婢僭越之罪。”

太後虛弱地說:“哀家怪罪你什麼?謝你還來不及呢,今天若不是有你力挽狂瀾,與馬元贄周旋,後果將不堪設想,不然皇上回來了,哀家也無顏麵對他。”

金玲把太後安頓到床上,“皇上他一定能逢凶化吉,會沒事的。現在奸黨已經知道我們手中有玉璽,能夠牽製於他,他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會重新奪回玉璽,光明正大的手段未必敢做,說不定會出陰招,所以這幾天要格外小心。晚上我就陪太後一起在清思宮,以防不測。”

太後拉著她的手感動的說:“辛苦你了。”

果然第三天晚上,趁著月黑風高之時,太後的清思宮進來了人,穿著夜行衣,一步一步走到太後的床前,掀開床罩,竟然見到空無一人,他四處都找遍了,也找不到太後的人影,更不見與太後形影不離的姚金玲,隻能不甘不願的離開。帶著受驚的太後躲到宮裡匾梁上的金玲鬆了口氣。

太後借著月色,看見閃著寒光的匕首了:“有人要行刺哀家?”

金玲說道:“太後請安心,明日就以太後受驚為由,增派宮門外侍衛的人手,讓曾統帥親自帶人守在太後宮外。”

那人回去複命,馬元贄罵道:“廢物!要你對付一個老婆子,你都做不到,太太三更半夜不在寢宮睡覺還能在哪?”馬元贄派人悄悄地去行刺,打算殺了太後之後,嫁禍給姚金玲,好一石二鳥讓兩人都去死,這樣玉璽又名正言順地回到了監國手中。可是誰能想到,一連兩天派去的人翻遍寢宮都找不到太後蹤影,這件事是打算殺人後嫁禍,隻能等晚上秘密行動,又不可以大張旗鼓的去找太後。馬元贄已經知道太後有所防備,沒想到要對付這樣一個老婆子,竟然還會徒生波折。

就在宮中金玲拖著太後與馬元贄相互對抗的時候,李怡的聖駕也悄悄來到了矩州。將領班一虎帶同所聯係的各地將領前來彙合。他們現在與馬元贄的兵力還是相差懸殊,並且這麼遠往京城調兵,也很快就會被人發現。皇上唯一的辦法就是請手握重兵在矩州為王的啟王幫忙,才能夠勝券在握。

啟王是先帝武宗皇帝的長子,當初郭太後不同意馬元誌輔佐光王李怡登記,她與李德裕就是力主應該讓先皇的長子啟王登位。

李怡早想到,想要勸啟王助他一臂之力,回京鏟除馬原之必然,要費很大一番功夫。但是他早有準備,之所有帶人矩州會合,就算到了啟王這一層。李怡是帶著一份蓋了玉璽的聖旨一起來的。啟王本來聽到皇上前來拜訪求助,都不肯出兵,直道皇上拿出那一道聖旨之後,才知道皇上要借兵除奸的信心有多堅決。

其實馬元贄那一邊的核心也埋伏著李怡的內應,那人就是萬劍鋒曾經的副將蕭將軍。蕭將軍假裝靠攏馬元誌,實則是在給皇帝做內應。所以半個月之後,馬元贄接到皇上已經率軍殺進皇城的消息的時,已經為時已晚了。他的得力手下已經被蕭將軍所殺,蕭將軍還陣前叛變,大開城門,迎接皇上的隊伍回京。

到了這個時候,馬元誌已經眾叛親離,樹倒胡孫散。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讓手下去收拾金銀珠寶,要倉皇逃跑。賢妃聽到這個不好的消息,匆匆找來:“乾爹!你不是說皇上已經死了嗎?他怎麼又攻進皇城來了?你帶我一起走吧!”這些天賢妃仗著馬元贄做監國,也做了不少壞事,其中就包括曾經與她爭鋒相對的王淑妃被她折磨的已經不成人形,再加上謊稱懷孕這麼大的事情,皇上回來之後肯定饒不了她。

馬元贄為了控製方便,又住回皇宮之中,見到賢妃,不耐煩的說:“我現在自顧不暇,帶著你也是累贅,怎麼能帶你!何況你的那個好爹,早就背叛了本將軍,本將軍沒把你一同治罪,已經便宜你了。”

他拂開擋路的賢妃,剛要離開內侍監,一眾侍衛趕到,金玲說:“馬大將軍是想逃跑嗎?還是乖乖的等皇上回來,把這些日子你的所作所為說清楚吧。”

現在馬元贄的黨羽已經亂作一團,該逃的都逃掉了,身邊剩下的是幾個心腹太監。

馬元贄咬牙切齒,提著長刀,神色猙獰:“是你在從中作梗!都是你給太後出主意,壞了我的好事,今天你還敢送上門來,我就讓你有來無回。”

金玲嘲笑地看了看他,對帶頭的那個侍衛統領說道,“把這個賊窩給圍住,一個都不許跑漏,一切等到皇上到來再做定奪。”

她對馬元贄說:“馬大將軍這回知道我是乾嘛了吧,自然是阻止你這個亂臣賊子離開,皇上辛辛苦苦帥軍回宮,怎麼可能見不到你這個罪魁禍首。”

馬元贄仰天大笑:“哈哈,笑話,你以為憑這幾個侍衛能攔得住我?”原本他以為以他征戰多年的本事,對付幾個侍衛和一個女子簡直是手到擒來,沒想到,情況恰恰相反,姚金玲很輕鬆的就把他製住,馬元贄不僅武器被擊落,生受了她一掌,還受了很重的內傷。

金玲讓人將他捆綁了起來,馬元贄猶自不可置信:“你竟然會武功,原來清思宮找不到太後都是你搞的鬼,我真是後悔沒早點把你誅除!”

金玲懶得和他廢話:“有什麼話就留到皇上麵前去說吧。”

皇上帥大軍誅滅亂賊,將馬雲贄一黨連根拔起,徹底鏟除。馬元贄那個亂成賊子,皇上已經親手斬殺。皇上終於回宮,命所有朝臣大殿覲見,大殿內還帶著一股經曆過一場大劫的蕭殺之氣。

李怡升坐高位,眾臣看到皇上平安歸來,都帶著如釋重負的表情,李怡說:“馬元贄妄圖殘害忠良,弑君叛亂,禍國殃民,如今已經伏法。他的餘黨也一並正法或歸案。朕登基之初,識人不清,任用奸臣才導致了這場大災。未能將奸臣及早趕出朝堂,為此造成的禍劫,朕也難辭其咎,所以朕頒了一道罪己詔。”

有大臣說:“皇上!主憂臣辱,奸臣當道亂國這並不是皇上的錯呀,而是臣等無能。”

眾大臣一起請罪:“臣等無能!”

李怡說道:“這一次率兵進京,多虧有啟王相助平叛,才能進展順利。啟王是個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又是先帝武宗皇帝長子,這次平叛,他驍勇善戰,身先士卒,立下悍馬功勞,朕已經決定退位讓賢,傳皇位給啟王。”

眾臣驚訝:“請皇上三思。”

李怡說:“朕主意已決,眾卿家不必再勸。相信啟王一定能成為一代賢君,馮太傅,宣讀聖旨。”

那一封聖旨正是皇上勸動啟王出兵的最後籌碼,剛開始時李怡見啟王被刁難,啟王也知道當年馬元贄借著獵狐之名,謀害了先帝武宗。於他而言,馬元贄本有殺父之仇。然而後來緊接著由當今皇上登上皇位,啟王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謹守著作為臣子的本分,並沒有出麵反對或者是起兵抗衡。

馬元贄和皇上鬨僵,啟王開始認為是皇上的家事,不應該多管。所以直到皇上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退位讓賢的聖旨,啟王才知道皇上並非是他想象的貪戀皇位之人。

啟王如今是十五六歲的少年,見到皇上真的讓他的太傅宣讀聖旨,上前說道:“皇上,臣自始至終都沒有稱帝之心,臣見到朝中有奸臣作亂,理應出兵相助。皇上為了誅除奸臣,不惜棄江山而保天下,仁心厚德,乃是明君之範!大唐能夠得皇上統治是臣民之福,本王拜服!”

眾臣對當今皇上也是人人敬服,高呼萬歲,奸黨能夠被鏟除,從此朝廷上下一心。李怡微笑,“既然啟王不肯立即繼位,那就請馮太傅宣讀朕的第二道聖旨。”

第二道聖旨,是封啟王為太子的。這下不僅是眾臣,就連之前有所懷疑的啟王也知道,皇上這是打定了主意要他做下一任皇上。

果然,李怡說道:“朕坐上這個皇位的時候,是被逼到了絕境,當時除了登基為皇之外,就隻剩下死路一條,所以朕對先帝武宗一脈一直心存愧疚。其實,朕早就想將帝位傳給武宗的子嗣,啟王雖然是少年人,卻把封地治理得非常好,人民富足,生活安樂,正是可不可多得的賢君之範。朕決定幫太子好好熟悉政務,等他全部能夠接手的時候,朕就再次退位讓賢。”自古皇上退位有三請三讓的美談,皇上做到如此,看來真的是無心皇位,要把皇位讓給啟王。眾臣無不感慨,當今聖上的心胸與決斷當真是無人能及,竟然連皇位都不留戀,當真堪可稱為聖賢。

最後,李怡還是把大唐的江山還歸到太子啟王手中,他自己也不受太上皇之銜,仍然做回光王,帶著姚金玲一起回到封地終南山,打算做一個閒散的逍遙王爺。鄭太後也在新皇登基之後被尊稱為太皇太後,本來新皇帝打算讓太皇太後在後宮安享晚年,並且統領後宮。但是太皇太後還是想和兒子在一起,於是一起回歸封地。

高顯揚不僅救駕有功而且回京的戰役也驍勇善戰,被封為三品大將軍,掌管京中禦林君,守衛宮廷的安危。他和劉三好之間雖然經曆了許多波折,但他並不是見異思遷之人,仍然求李怡放劉三好出宮與之完婚,隻是婚後的生活是否和睦,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