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下)(2 / 2)

當稍長一些,得知陸辭是多了不起的人後,更是滿心憧憬。

沐浴在晏幾道既熾熱、又勉強裝著恭謹守禮的打量中,陸辭不著痕跡地借著麵上慈愛笑容的掩護,微微彎腰,滿足地揉了揉可愛小孩腦袋上那烏黑發亮的小發包。

手感果然不錯。

這一小小的親昵舉動,直讓一心仰慕陸辭的晏幾道都快當場融化了。

晏殊將這一幕看在眼裡,簡直心酸得無以複加。

——那樣的眼神,可是隻出現在他寫出一首好詞時的罕見待遇啊!

“依我看,他怕是巴不得跟著你出海,日日啃芽菜去。”晏殊酸溜溜道:“身在福中不知福,既然他歲數也不小了,索性趁這會兒交你手裡,隻給你做研磨端水的粗活得了,省得每日氣我。”

晏幾道卻信以為真,眼睛一亮,難忍激動道:“幾道願往!”

“……”晏殊氣結:“美死你了!”

難得見著晏殊這搬了石頭砸自己腳的窘迫模樣,陸辭厚道地忍住了笑,並未接晏幾道的話,而是自然地轉移了話題:“幾道可願陪我去庭院逛逛?”

晏幾道一下就被轉開了注意力,歡喜地應下了。

晏幾道鄭重其事地牽著陸辭的手,在庭院中像模像樣地點評花草時,因公務遲歸一步的柳七也很快回來,換了身衣裳,喜氣洋洋地幫著陸辭招待客人。

作為唯一敢拋下一切、也是唯二會被陸辭帶上的人,柳七無疑成了除狄青外、被所有好友羨慕的對象。

羨慕之餘,更是欽佩他的灑脫:憑耳順之軀,舍下多年來拚得的高官厚祿不要,也要追隨一場無異於送命的大夢的狂徒,實在叫人感歎之餘,更心生向往。

“豈能讓柳兄與青弟獨美?隻要攄羽一聲令下,我也願去!”

新晉中書舍人的宋綬大聲地表示了對柳七的羨慕,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向陸辭道願意相隨。

張亢聞言“噗”一聲笑了出來,直白道:“就宋兄這小身板,還是算了罷。”

宋綬不服氣地看向張亢,當見著對方得意洋洋地抬起胳膊,鼓起肩臂那紮實筋肉的情態……

在這慘烈對比下,哪怕再不服氣,也得服了。

他無語凝噎,悻悻然地收回了目光,悶悶地一口將茶水悉數灌下。

還是權知開封府尹包拯厚道,為氣鼓鼓的張亢象征性地添了一點茶水。

宋綬頓時像是尋到了靠山,揚聲道:“包弟,你可同意張副使所言?”

冷不丁惹火燒身的包拯頓了頓,認真思索一陣後,正經答道:“宋兄文可寫遊記,記錄見聞;武可……照料芽菜,要真去,也應去得。”

宋綬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若不是身為大理寺正的歐陽修被事務耽擱了、這會兒才趕到,將眾人的關注引開,他非叫這不會說話的姓包的變成一張麵餅不成。

賓客逐一來到,當所有人到齊之後,宴席正式開始。

司馬光作為幾位隨行文官中的一員,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他雖已記不清楚幼時那場虛驚了,但對他失而複得的家人卻始終不會忘了那兩位恩公名姓,隻因陸辭位高權重,根本無需他們報答,真要勉強,倒顯硬攀了。

司馬光此次決定隨行,倒不是為了報恩,而純粹是看好此行——以陸昭文出仕來的一路順風順水,足夠說明了,他可是有大氣運的祥瑞。

這次雖是凶險萬分,九死一生,但說不準這位祥瑞還真能逢凶化吉,平安而返。

既然有這麼一樁功在千秋的政績在身前擺著,倘若錯過,豈不太過可惜?

憑著外人眼中堪稱孤勇的樂觀,他以‘報恩’為由說服了家人後,便瀟灑地將名字報了上去。

若換做彆的事,能同昭文相陸辭一同的美差,早就被無數人搶破頭了。

如今麵對這生死渺茫的遠征,更多的是當陸辭犯失心瘋了的人,縱有陛下支持、名望在前,也隻有寥寥幾人願去。

司馬光自然清楚,自己還遠不夠格赴陸公的家宴,不過是蹭了新職事的光罷了。

他樂得低調,一邊看著台上歌舞,一邊不時打量主席談笑風生的陸辭,一邊品嘗桌上佳肴。

不得不說,他自詡不重口腹之欲,但這菜肴之味美程度,未免也太……

就在司馬光對新端上來的那盤名為蝤蛑簽的菜式不住打量,頗有些無從下手時,耳畔忽然傳來一個少年郎的清朗聲音:“那道梭子蟹羹,可是禦廚親手做的,僅取兩螯的肉,極為鮮美,若沾一絲白醋更佳。”

原來是以梭子蟹螯所製?

司馬光一訝,轉身看去,便見一至多不過十四五歲的小郎君兩眼亮晶晶地看著他,紅潤的嘴角還泛著油光,顯然與旁邊的烤羊簽子脫不開乾係。

能坐在這一桌上的,應都是他新職事的同僚才對……

能與這隻惦記著吃的年紀對上的,司馬光隻能立馬想到那通過年初重開的童子試,憑著華麗辭賦被選入館閣的‘神童’蘇軾了。

怎這小小年紀,家人也願他赴這麼一場生死未知的遠航?

司馬光壓下心中吃驚,從容地點了點頭,當真按照蘇軾的推薦,以勺舀了一小口蟹羹,添了一絲白醋。

司馬光自是不知,蘇軾這不怕虎的初生牛犢,可是家學淵源——其父蘇洵便是個“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的不羈性子,戀的是青山綠水,縱目天下美景。

直到有二子繞膝,年近而立了,他才幡然醒悟,想著捧起數卷苦讀,追求功名。

隻是他努力多年,還沒其子蘇軾一鳴驚人,率先於童子試中拔得頭籌,更被破格擢用至館閣之中。

然而那職事還沒在手裡捧熱,蘇軾就迫不及待地要踏上新征途了。

見司馬光按著自己推薦的嘗了那蝤蛑簽後、果然露出了驚豔的神色,蘇軾不禁彎了眉眼,興致勃勃地衝他介紹起桌上其他難得一見的美味佳肴來。

哎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早在他聽聞那位大名鼎鼎的陸公的‘小饕餮’的稱號、以及其早年為嘗荔枝、自請去嶺南任職的‘輝煌往事’時,便知能入其口的,哪怕不是用料豪奢的珍品,也定然是叫口舌生津、回味無窮的巧點。

此次家宴雖才上了餐前點心和涼碟,卻已讓他大飽口福,生出了‘不枉此行’的滿滿幸福感。

一想到此行將品嘗到無數在內地難得一見的生鮮海產,甚至異國風味時,蘇軾便忍不住激動地搓了搓手,心生向往。

作者有話要說:注釋:

蝤蛑簽這道菜出自《假裝生活在宋朝》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