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1 / 2)

建國後十七年,國家老百姓的娛樂生活其實還算豐富,這一時期大量翻譯了外國文學作品,本土作品也迎來了一波創作高.潮。城市生活在這一點上走到了前列,特彆是首都人民,此時其實並不缺精神食糧。

但是一切在十七年後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和手機,人們的精神食糧就是小人書、字書和電影。其中小人書又是偏向孩子的娛樂,對於大人來說,也就是字書和電影了。

而在1966到1976這段時間內,以為主的字書大部分受到批判,剩下的就是一些歌功頌德的作品。這個時候字書,就和搞地下工作一樣!

相對來說,最安全也最有趣的就隻剩下電影了!電影雖然也流行歌功頌德,但是還有外國引進片。再加上過去十七年,甚至建國前的作品也會作為批判片出現,其實此時的電影市場還是非常熱鬨的。

其實也是這個時候城市生活的娛樂太少,精神食糧不夠,即使是一些質量並不高的作品也能場場爆滿。對於這個時候的人來說,隻要有電影看就夠了,講究不了那麼多。一些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電影,甚至有人能看十遍二十遍五十遍(前提是要有門路,保證能看到這麼多遍)。

這個時候首都專門放電影的電影院相較21世紀來說肯定是少的,掰著手指頭就能數清楚。不過能放電影的地方卻不隻是電影院,許多單位都有自己的禮堂,這就是很好的放映廳。還有文化宮之類的地方,也經常放電影...甚至露天電影,這可不是鄉村電影的專利,這個年代首都一樣很多露天電影。

電影對於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隻要有機會,大家都樂意去看電影!

電影《年青的一代》是1965年的電影,現在都1967年了,放在後世,除了一些特殊的點映場,這種電影早就不上電影院了。但是在現在,電影院裡放這個都算是‘新’!

毛媽的電影票是單位發的,有兩張...她在紡織廠的人事部門工作,這在這時也是美差,福利不少。

這部電影她已經看過了,所以讓毛爸毛思嘉爺倆去看。

毛爸是開長途貨車的,在不出車的時候調休相對容易,早就調好休了。毛思嘉就更不用說了,停課鬨革命嘛!

“先去爸爸老首長家,再一起看電影。”毛爸推著一輛二八男車往胡同外走。對著身邊的自家姑娘叮囑:“到時候叫孫伯伯就行了,知道嗎?”

毛思嘉點點頭,其實這對於她來說就是順帶——她的主要目的肯定是毛爸拜訪過‘首長’之後去看電影。

毛爸笑著和胡同裡的街坊點頭打招呼,又回過頭對毛思嘉使了使眼色:“坐後車架子上!”

這個時候情侶坐自行車載人,這叫‘耍流氓’,但爸爸帶女兒天經地義!

其實這個時候首都城區的公共汽車、電車路線已經蠻方便了,從毛思嘉他們住的區域去毛爸他首長在的大院兒,坐一路車,不過四五站地。之所以選擇自行車,一個是這個時候北京城不大,自行車作為私人交通工具更方便,也是因為毛思嘉暈車。

“聽說學校要複課了,到時候學校不像小學那麼近...過些日子也給我閨女買輛自行車,小嘉你會騎車嗎?”毛爸在前麵蹬自行車。

毛思嘉伸手攥著毛爸的中山裝後擺點了點頭,想到爸爸看不到,才‘哎’了一聲:“會騎車的。”

平常毛爸一出差就很長時間不在家,好像一不小心閨女就長這麼大了。看著女兒,毛爸總有一種特彆可惜的感覺——長成大姑娘之後就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和爸爸親近了!

毛爸毛媽隻有毛思嘉一個女兒,在這個時候的中國是非常罕見的!畢竟建國前的持續戰爭死了很多人,再加上領導人說‘人多就是力量’,提倡生育,建國後很快就迎來了一陣嬰兒潮,1954年出生的毛思嘉就在這一波嬰兒潮當中。

這個時候家家都有好多個孩子,多的能有十來個,少的也有三四個。獨生子女一般隻存在於有生育問題的家庭,之所以還能有一個孩子,往往是去老家,或者兄弟姐妹家裡抱養了一個。

毛思嘉是這個家庭裡唯一的孩子——夫妻兩個沒有避孕(這個時候避孕手段也很匱乏),去醫院檢查也沒有問題,然而就是要不了孩子。

這種情況下,隻有毛思嘉一個女孩子,一般肯定會不滿,這個時候普遍的思想還是得有個男孩兒繼承自己的姓氏才行...但毛爸沒有這種想法。按照他所說的,那個時候打仗,他是運氣好才沒有吃子彈,那些死了的戰友,都年青的很,多數沒有兒子。

他能過上太平日子,還有個女兒,有什麼不知足的。

“我就喜歡閨女!”這是毛爸自己說的,他沒說的是,小時候給地主放牛,看人家地主家的閨女白白淨淨的,比起肥頭大耳的地主家傻兒子好多了。雖然這種印象非常不全麵、不客觀,但已經留在毛爸的思維裡無法改變了。

看著自己清清秀秀的小女兒,毛爸就覺得喜歡,比隻知道玩沙子、打架、抽煙喝酒不學好的男孩兒強多了!至於說養兒防老——他就笑了,他現在是國家的工人,是有退休工資的,要孩子養活什麼呀!

“行!到時候爸爸給你買輛好車!”毛爸正當壯年,腳下自行車蹬的飛快,沒過多久就蹬到了複興路公主墳一帶。

放在後世,這就是剛剛二環開外吧,是實打實的首都核心區域。然而,在此時以老城牆劃分,這就是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