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很多讀書內容,可跳可不跳(1 / 2)

講學大會貼著端午節舉辦, 既看了熱鬨的龍舟比賽當開幕式節目, 又不用多花錢, 兩下便宜。就是在樹下吃酒的時候, 也能看到遠處溪上有人打水秋千——蕩秋千的人從河麵一次次高高蕩起來, 蕩到最高處翻身一躍, 就像奧運會上的高空跳水,激起一片水花和叫好聲。

嘉賓們看水秋千的看水秋千、做詩的做詩,宋時又找人要來紙筆、圍棋、投壺、雙陸等玩物供他們打發時間。漸漸天將近午, 陽光熾烈起來, 就有早先安排好的車夫趕著馬車而來, 載眾人到交椅山前的宋氏書院裡就餐。

才飲象洞酒,又食武平魚。

武平縣依山傍水,雖然海味少些, 鮮魚河蝦卻隨手可得。更兼本縣的貓竹夏筍味道特彆鮮甜,林中傍生竹簟, 到午膳時,便都被翻著花樣做出不同菜色端到席上。

魚自是要與羊湊一席才能得個鮮字。武平縣住戶多是舊朝從中原一帶遷來的, 擅長做的是紅湯的燜羊肉、羊肉煮酒,不過這大會上兼請了全武平的才子名士,也專預備了清淡的白切羊肉、燜糟羊肉。

本地養羊的人少, 故而羊肉菜略少一些, 豬肉做的菜更些。六月間的小豬已經閹過了, 沒什麼腥膻味,膘還沒全催起來, 肥瘦均勻而細嫩。

吃也吃得精細,蹄膀用硝醃了作水晶肴肉,裡脊剔出來掛糊軟炸;五花肉或用酒煨作東坡肉、或大塊紅燒,或蒸梅菜扣肉,或合冰糖燉成櫻桃肉,或打花刀炸熟,澆紅汁做成荔枝肉……還有剁成精精細細的臊子,蒸做獅子頭、本地風味的釀豆腐,哪一道端出來都令人食指大動。

另有雞鴨鵝肉,粉蒸、白煮、香糟,都是整隻端上。如鵪鶉、黃雀等小飛禽或炸焦了整盤上,或剁成泥做點心,拚成攢盒擺在正菜周圍。

攢盒卻不算正菜,隻是佐酒小吃,裡麵多是些糟醃或風乾的魚、肉、雞、鵝、乾鮮果品、鹹點心,還有烤製的五香牛肉乾。

朝廷禁止宰殺耕牛,唯一能吃牛肉的時候便是在牛將老死時,由官府派人屠宰,才能偶爾得一回肉吃。所以每次遇上殺牛,宋時都會買幾塊回來解饞——牛腩當場就燉,腱子肉或做鹵牛肉、或烤成牛肉乾。

肉乾大部分都是五香味的,照顧福建人的清淡口味,隻在他們這桌有外省官員的席麵上,攢盒裡帶了用茱萸油浸的辣牛肉絲。方提學老家在湖廣,也是能吃辣的人,打眼看見紅油,筷子便直接衝著浸在紅油中,表麵沾著細細白芝麻粒的辣肉絲下去了。

辣味濃厚,略帶些苦、辛味道,但苦味一入口就被牛肉乾本身鹹甜香辣雜陳的味道壓了下去,微微的苦反倒爽口。這牛肉乾分明是浸在茱萸油裡的,卻清清爽爽,沒有凝成塊的豬油,也沒有菜籽油的油臭,實不知他家是從哪兒弄來這麼個巧手的廚子。

他怎麼品也品不出這辣油的做法,便指著牛肉問宋縣令是怎麼做的。

宋大人笑道:“這茱萸油不是豬油煎的,而是茶籽油煎的,味道自然清新。原先下官家愛吃豬油和香油,自從到廣西做官,小兒見有茶油賣,就常買茶油來吃,不大吃豬油和菜油了。”

菜油有股氣味,比不得茶油清爽,不過豬油還是比茶油香的,要不是兒子管著,他倒寧可多用豬油做菜。

宋時正在這桌上陪坐,便主動起身解釋:“茶油質輕而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能補肝明目、益腸胃,常吃能使人體輕健,不易積鬱痰濕……”

他當年帶團到江西,有一家合作的旅遊用品紀念商就是賣茶油的,他還背過人家給的一個朱元璋登基之後封茶油為“禦膳用油”的宣傳軟廣,帶團上人家店裡掃貨去呢。

這要不是大鄭太·祖提前穿越過來改變曆史,他現在就能搞明白那故事是真的還是茶油廠家特供的明史了。不過故事可以存疑,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油酸倒是真的,比吃動物油健康。

方提學笑道:“你竟還懂得些醫理?本院家鄉也有人賣茶油,隻是不如賣菜油的多,素來也少吃它。若真有你說的這些好處,往後倒該多買它來吃了。”

宋時連忙謙虛道:“學生哪裡懂得什麼醫術,不過是見鄉民種此樹榨油做營生,多問了幾句,又往醫書上查了查罷了。”

方提學看著那盒紅豔豔的牛肉絲,便不由得口舌生津,一定點要誇他:“朱子曰:論先後,則知在先;論輕重,則行為重。能知百姓艱辛,肯做實學,便不負你這些年讀的聖賢書了。”

他遵奉的是朱子理學,愛講“知行常相須”。

下午講學大會召開,登台講課時,他講的也是朱子的知行論:“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立。”

知行雖有先後輕重,卻不能拆分,兩者便如人之眼與足,若少一樣便無法窮究天理。

做學問者須窮天下之理,知天下之事。然而若僅是知之而未親自行之,則其“知”也非真正通透完全的“真知”;隻有待親自“行之”之後才能深入理解所求之理。知與行相互推進,知之愈明而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行之說雖是人人都知道,但方提學講來深入淺出,又引東南三賢中另外兩位的“致知、力行互相發”“知行相須互發”,及其弟子陳淳“知行互發並進”的說法,層層遞進、步步剖析知與行相因相須的道理。

這一講足有一場大課的工夫,台下寂然無聲,都細細記憶、琢磨著提學所講的道理。

宋時也在台下拚命記筆記——這可是提學大人親講的,他秋試還要在本省考,到時出卷子的考官仍是方提學,記下提學的理念,考試時才能把握中心思想不跑偏。

台下不少人都跟他是一樣的心思,提學自然明白此意,隻靜靜等著他們。直到講學停下來一會兒了,台下眾生才回過神來,在宋時引導下起身謝方大人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