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主要是鄉試判卷子(2 / 2)

他這麼寵辱不驚,周給事先是有些驚訝,後來倒覺得欣喜。

曆來國戚在朝中都會有些權柄,他這樣沉得住氣的性格,卻比那些仗著後妃之勢驕人的外戚強得多了。兄長如此,想必妹妹也是溫柔敦厚之人,周王立儲甚或登基之後,前朝後宮想來都能安寧些。

他拍了拍桓淩的肩膀,朗然一笑:“說得好,我等唯儘臣節而已。”

等藏書樓建成之後,若聖上還遷延不肯令周王成親,他就要聯絡敢舍身的同僚去跪宮門,求聖上兌現諾言!

他慷慨地想著家國大事,桓淩心裡卻唯有眼下這場考試而已。等到下午未末申初,終於有謄抄好的朱卷送進來,一共五份,其中正有一份春秋房的卷子。五房同考官分了卷子,各歸判卷房,春秋房因為統共就這一張卷子可看,兩位老先生商量商量,便先給了最年輕的桓淩。

年紀大的人總比少年更能受得住寂寞。等他看完卷子,他們兩人再看也不遲。

桓淩接過朱卷,開卷沒有幾行,看見第一道題目後緊連著的破題,便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體認明切,發明透徹,與他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不謀而合,是他師弟的文章。

往常他都是以師兄的身份考慮如何教師弟將文章寫得更精深周密,如今以考官的身份考察他的文章,感覺倒十分新鮮。

他做師兄的既然判到了師弟的卷子,原本該有些避嫌的心思,格外從嚴判卷。可他越讀這篇文章就越覺著寫到了自己心底,怎麼挑也挑不出毛病來。尤其文章末尾一句“陰陽生於太極,仁義生於心極,其理一耳”,更是將君子之義上升到了天人之妙的高度,其中展露的理學工夫之深足可比擬當世大儒!

他不管是不是自己看自己師弟一切都好,提筆便寫下了一道飽含感情的評論:“講義字從心入手,辨於理欲之際,末篇則統之以心極,發明天道之妙,非淺學者可得之,尤宜高薦。”

滿卷朱紅映襯下,他這藍筆的批語反而有種驚心動魄的突兀。他回看了一眼“尤宜高薦”,微微一笑,又朝下方翻去。

第二題“日月星辰係焉,萬物覆焉”出自《中庸》第二十六章中“今夫天”一節,是講天之道。第三題“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則出自《孟子·儘心上》,蓋指人皆有形色,各具天然之理,唯聖人能儘其理之意,其理正合今年講學會上做自習時所論的第一道論題“唯天下至誠為能儘其性”。

雖然經文不同,其中蘊含的天道、理氣之辯卻是他們曾經複習過無數遍,也是他的時官兒在數百人圍觀的大講壇上也能侃侃而言,不需預加演練的。

三道題他旋即批罷,又看《春秋》題——春秋微言大義,是他帶著師弟一處一處比較過的,答題時則須從兩條史料細微差彆入手,明尊王攘夷之意,見書史者對安天下者的褒揚與對亂臣賊子的批判。

此處宋時自然不會寫錯,他讀卷讀得暢快,寫評語也寫得流利,不一時三篇四書、四篇五經題便都批閱完畢,送給另兩位同考官審閱。

那兩位考官中,一位致仕工部大使徐老先生在講學大會上與他共過事,另一位布政使司參議衛大人也從講學大會語錄裡看過他如何點評學生講解,自然都深信他評文的水準。見他給的評價如此之高,都笑道:“開門便得了一份好卷子,意頭倒好,但願之後來的都是好文章,叫咱們讀著提神。”

二人還擔心他是不是年輕麵嫩,給的評語過高了,一前一後地看了卷子,卻也都挑不出毛病,隻能在卷子天頭添滿紅圈,批上幾句“義理純正,詞氣森嚴”“議論英發,文氣老成”的評語。

要不要再添一句“場中似此不可多得”“宜冠本房”呢?

兩位考官糾結了一陣,又覺得這篇來得太早,其後未必沒有更好的,不該寫得那麼絕對。於是便將卷首的序號單記在牆上,備著與後頭的佳卷比較過一下,看其夠不夠選作呈給主考官的經魁之卷。

但這第一批考卷進來的少,考官們讀著還比較新鮮,也能沉浸進文章用心細讀。到後頭千數考卷接連湧入,眾考官一天批閱多至數十人,每人又有七篇三五百字的長文,文章所含之理相近,內容相差不遠,除非有極驚豔者大家可拿來提神醒腦,凡庸之卷或取或落,便悉由天命了。

兩位主考也不輕鬆,每天至少有三十份考卷送到他們主考廳內,他們隻情低頭批閱不斷遞進來的四書五經題,早忘了今夕何夕,直至第三場考卷遞進簾內,才意識到中秋已過,這場秋試竟已結束了。

學子們都已散去,隻留他們這些考官還要慢慢批閱考卷。

直到八月末,五房遞上來的朱卷才終於批完。兩位主考手中拿著可堪中試的卷子,比著彌封處印的座號向五房同考官要二試、三試的卷子。

“天字五號,洪字十三號……”

眼見著考官要對後兩場的卷子,春秋房徐、衛兩位考官才想起當日閱判第一份朱卷時的心情,連忙從二三場的卷子中尋出考號對應的一份,在遞上考卷時向兩位主考當麵推薦:“這考生的卷子我等特地記著,他的首場文章實足為魁首之選,二三兩場文章亦詞氣通達、典雅可觀,望大人試品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