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1 / 2)

這場婚禮不隻是朝廷內外群臣盼望多年, 周王自己更是盼了許久。

當年選妃典禮上他就曾見過桓元娘。那時她已然十七歲, 年齡略大了些, 但容色十分清麗, 既又大家閨秀的端莊, 又有種格外吸引人的清雅書卷氣, 與他見過的一眾或濃豔或嬌麗的貴女、宮人迥然不同。

選妃那天,他母妃在三位待選的秀女中指著她問:“這是桓右侍的孫女,母妃禮聘進來給你做王妃好不好?”

他滿懷欣喜地答應了, 然後她就住進宮中……一住就是三年。

這三年裡母妃常對著他歎氣, 外祖與舅父們總說會讓禦史上書, 叫他早日成婚。就這麼爭到今年,坤寧宮裡蓋起了新樓,父皇才終於下旨叫他大婚。他心裡隱約感到, 父皇允許他成親時仍有幾分勉強,是實在爭不過外廷的大臣們才不得已同意了的。

不過無論如何, 他今日終於能娶到可心的王妃,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高興的?周王心中滿是歡喜, 依著禮官指點用心地完成奠雁、親迎禮,與王妃一前一後乘轎回到宮中皇子所。

他的內殿已經為這場大婚重新裝飾過,正中稍南設了酒案, 上麵擺著一雙金爵與一雙飲合巹酒的瓠盞, 殿內東西方各設兩座供周王與王妃坐。

殿外又設了一副簾幕, 王妃進殿後便先入簾內整妝,周王看著薄幕後隱約可見的雍容佳人, 這一天被繁瑣禮儀壓抑的歡喜幾乎要噴薄而出。

從幕後整妝而出的王妃立在內殿中央,身姿嫋嫋,竟比年少時更添了幾分驚豔。而他最愛的那種淡遠疏落之色也是有增無減,仿佛這金妝玉砌的宮廷、這滔天權勢都不能在她心中落下影子似的。

待兩人依禮交拜,飲過合巹酒,進了三次酒饌,全了大禮之後,小夫妻終於能進入內殿休息,周王便坐在元娘身邊,親昵地問:“王妃閨字元娘麼?以後我便喚你元娘了。”

桓元娘垂眸應道:“但憑王爺喜歡。”

周王喜歡得恨不得將這宮中的東西都捧到她麵前,又覺得這些金銀之物太過俗氣,拿來竟是褻瀆了她,便從匣中取來幾本書,溫存小意地說:“我聽說舅兄在福建為官時辦了兩場講學大會,會上名家雲集,堪稱東南盛事,特地叫人尋了這兩本講學會的語錄集來,元娘閒暇時看看,也可稍減思親之情。”

他將書送到王妃麵前,卻見她神色僵硬,仿佛不願意接過那本書似的,不由低頭看了一眼——正看見書封左上角書簽上印的“宋時”二字。

他仿佛明白了王妃的顧慮,微微一笑:“元娘不必多慮,你與宋家訂親的始末母妃與我都知道,不會有什麼誤會。那宋時為了跟父親到福建任官,不能與你成親,是他沒有福氣,也是孤的幸事。”

他將書塞進桓元娘懷中,眉梢眼角都流動著單純的歡喜得意:“虧得有他這樁婚約在先,元娘才能等到今日嫁我。以後若有機會見他入京,孤倒要好生謝謝他呢。”

周王雖一時見不著那位替他與王妃搭了雀橋的宋前未婚夫,倒是見著了舅兄——兩家結親之後,桓淩作為王妃的兄長自然要拜見周王。

他當年在都察院待了沒多久就出了京,一向不曾見過周王,大婚那日初見,對周王的印象卻比他妹妹好的多。

臣子對君上的要求自然沒有少女對夫婿的要求高,隻要他不貪財好色,愛讀書、肯納諫,便是絕好的天子了。似漢武那樣的英察之主反而不如溫和寬厚的昭烈帝更能滿足大臣和書生的向往。

桓淩是個文人,對天子的要求自然也偏向於寬仁,而周王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又占著一個“長”字,的確是再合適不過的儲君人選。

而周王對他這個舅兄的感覺也極佳。

這位舅兄生得極好,五官俊秀而深邃,身材挺秀如鬆,叫人看著便舒心。而且他年紀尚輕,眼神明亮而淩厲,雖然垂著頭的樣子和尋常官員一般內斂,沉默間卻給人一種可以安然依靠的感覺。

這是他王妃的兄長,往後也是會和外祖父一般支持他的家人。

周王前日剛用兩本福建講學大會語錄哄過王妃,如今見了舅兄,恰好也拿那本語錄做個話題:“本王在宮中無事,常常看書,也曾過福建講學大會的語錄,其中有許多兄長為人點評理學之語,看著比內書房先生教的更覺易讀易懂。兄長無事時,可願意常來為本王講書?”

桓淩穩重地答道:“王爺身居宮內,臣豈能時常進宮拜見?其實臣所講也不比旁人強什麼,隻是那場大會上學子各有新論,臣依著他們的理學做點評,才顯出幾分新意。”

他倒誠懇地勸周王,學問不一定要求新,更要緊的是合用。內書房是太·祖所設,教授的皆是經千百年錘煉,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精義。與其看宮外才子爭奇鬥豔的文章和理學,不如持靜修心,將陛下讓他學的東西學到極致。

周王懵懂地聽著,覺得他講幾句做學問的話裡都含著些更深遠的意味,倒是真心地讚了他幾句。

而這話輾轉傳到天子耳中,新泰帝倒輕歎一聲:“桓家這少年倒懂事……外頭雖有些浮華妖言惑人,可他也該知道,朕給他的東西他才能要,朕不給的……他就隻能給朕等著。”

殿中人人噤聲肅立,這話出口便融入了僵冷無聲的空氣中,就如從未說過一般。

===================

周王大婚之後,朝廷難得地安靜了些日子。

六科十三道言官、翰林院與郎署諸官這幾年交章上奏,請陛下允許周王成親,如今終於成功,眾人也要先放鬆一陣,再圖下一次進諫——周王身居庶長,又已經成親,自然就該備位儲君了。

眾人都有這般心思,馬尚書與桓侍郎府上自然人流如織,都借著恭賀周王娶妃之名,與未來的皇儲與太子妃家搭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