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1 / 2)

聖賢的道統傳人有兩種, 一種是見知, 就是能得聖人親自教化, 發揚聖道之人;一種是聞知, 也就是後世承續道統之人。

孟子雖是孔子過世後百年才出生的, 然而“君子之澤, 五世而斬”,在他隨子思門人讀書時,孔子的五世之澤還能被到他身上。孟子在題目中提到孔子去他所在之世不遠, 孔子所居的魯國又與他所居的鄒國接壤, 這些都不是隨便說說, 而是隱誨地跟人炫耀:他跟孔子相去不遠,不算隻能聞知其道的後學,該算是能見知其道、宏揚道統的人。

這麼說絕不是蹭孔子的名氣, 抬自己的身價,而是有開一脈道統的擔當!

大賢能見, 他們考生就得能見!

生的時代離著孔子近兩千年不怕,他這個後學的心與聖人心意相通, 就像當麵受了聖人的教誨一樣!如今離先聖之世已遠,後世的王聖人、康聖人又還沒生出來,正該由他們這些儒生承續先聖道統, 啟發後世學子。他這個跟聖人心心相通的學生怎能不站出來扛起責任?

宋時連社會主義接班人都當得, 聖賢接班人更是當仁不讓, 一篇文章寫得比通稿還慷慨激揚、情真意摯。

這篇文章落到春秋房考官、翰林院侍讀曾鶴齡手中,看得這位侍讀忍不住連連拍案, 將卷子拿給與同房考官薛檢、程宏看:“你們看宇字十三號這份考卷,《自孔子而來》這題竟能寫得這樣慷豪邁!彆的書生也隻能寫到孟子以‘見知’孔子之道自任,自家心效慕之,也起個有傳承儒家道統之願。這個舉子倒好大膽,在文章裡竟寫他與聖賢心意相通、身居之處同在中國,便也和孟子一般如同‘見知’了!”

他口中說著“大膽”,心裡倒頗讚賞宋時這份氣魄。

薛、程二人叫他激起好奇心,放下自己手裡的卷子去拿那篇來看。

雖說這朱紅的卷子晃眼,可考官們看慣了,批閱的速度也不比平常讀書慢。數息之間,薛考官便看完了文章,指著承題、起講等幾段寫聖道之傳繼尤重“見知”的句子說:“題前這幾段層層鋪墊,真是用心良苦。看他開頭寫‘見知’之士如何重要,又引入孟子‘去孔子之時未久,距孔子所居之地未遠’之說,我還道他要讚頌亞聖傳承道統之功,結果他竟是以此自任……”

薛簡含笑搖頭:“這不知是哪裡的才子,好高的誌向。”

程考官笑道:“不是江西的,定是江南的。江西出狀元、江南出才子,彆處哪裡養得出這樣的傲氣的狂生!我看曾學士見了他的卷子定然愛重,張次輔雅好平和的文章,於這樣奔逸的文風倒是略差些。”

不過考官取人也不隻看文風,還要看他理學的工夫。

他的首義《喜怒哀樂之未發也二節》題中,便將一個“致”字貫通全身,寫儘了體用之道,“致中和”之理。

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情未發動,不在喜怒哀樂任何一邊,無所偏倚,這便是中;而其應事物而發動之後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中節合度,有所節製,這便是和。

“中”“和”易知,而“致”其極至之行難為。

他這篇文章不離一個“致”字,以知行並重,融天地宇宙之理於人心性中,字字皆有深致。究其理學工夫,則程朱與閩學諸派理融彙貫通,如水銀泄地,無孔不如;論其文字,則清粹贍逸,如天降地出,一字不可更改。

這才是會試文章,這才是進士文章!

兩位考官對著朱紅的卷麵都覺得神清氣爽,又順著看了第二題——《非禮勿言 四句》。

這一題要點在克己複禮,內克製心中欲望而使外在行動順乎禮製;外應禮儀而行,以其舉動反過來修養其心。這考生答得自然是規圓矩方、繩直準平,然而也隻占了個章脈貫通、氣體不俗的好處,不像前後兩題那麼震撼,看完之後倒讓人意有未足似的。

越是意有未足,就越盼著讀到合自己心意的精彩文章。薛簡索性拿著卷子不肯還給曾鶴齡,翻開後麵的經義題讀了起來。

判卷的工夫這麼緊張,考官連分到自己手中的考卷都隻細看四書題,他這搶彆人卷子,還要細細讀題的也是絕無僅有了。

曾鶴齡忍不住說:“我才隻判了四書題,尚未看完這份卷子……”

薛簡就把自己手底下還沒看完的卷子抽·出來遞給他,連眼也舍不得抬一下,敷衍道:“延年兄先看看我這卷解悶,等我看完這篇便還你!”

他隻看第一篇《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不會耽擱他判卷的。

這兩句中,宋公會盟諸侯,排定“衛侯”“蔡侯”先後之序有變動——在夏四月伐鄭時,竟把衛侯加在了蔡侯之前,這是不合周禮的。

蔡侯與衛侯雖均為姬氏諸侯,但蔡侯之祖叔度是武王所封的諸侯,衛侯之祖康叔是成王所封,依周禮,其位次必在蔡侯之下。而宋公因為蔡侯在討伐鄭國時到得晚了些,不夠恭敬,而衛侯則早到逢迎他,故意將其位次排在蔡侯之下,以示懲罰。

這一題按著傳統的春秋題作法,無非就是明史官褒貶之意,責宋公霸權無禮,不尊天子、不依禮製排諸侯位次,以至卑弱淩上之亂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