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 章(1 / 2)

一聲“刺客”驟驚起了左右堂屋與廂房的差役, 雜亂的腳步和呼喝聲同時響起。

正屋的燈光透過打開的房門灑落到院子裡。昏昧的光線下, 桓淩身前拖著一道長長的、濃黑的影子, 龍泉寶劍刺進陰影當中。但在那道影子籠罩不到的地方, 也還能看到四五個分明看得出是男子的身影。

宋時閉了閉眼, 讓自己適應院中的黑暗, 提劍衝到桓淩身邊,一劍掃向離他最近的人。那些人手裡好像沒什麼兵刃,直接退了幾步, 桓淩抽劍上前, 順勢卡住自己刺傷之人的脖子, 向四周厲喝一聲:“要他的命就都退下!”

宋時上去與他背向而立,抬劍護在身前,也揚聲道:“放下武器, 雙手抱頭,反抗的立刻拿下!”

那些人喊了幾聲“大老爺”, 仿佛要求饒,廂房裡也有些模糊而利的哭叫聲。宋時隱約感覺聲音不太對, 不像他來到漢中後聽慣的腔調,仿佛更硬、更難懂一些,莫非不是本地人?

然而這念頭隻在他腦中稍轉了一下, 不等細想便猛聽一陣咣啷啷的響聲, 衙役們住的幾間房門從裡頭撞開, 門扇重重打在土牆上。牆壁間黃土與屋頂枯草簌簌落下,一群衣冠不整、卻都拿著水火棒、鋼叉、樸刀、繩索的差役擠到院中, 如狼似虎地撲向那些漢子。

桓淩手底下的人慘聲叫道:“大老爺饒命,小人們不是匪徒!”

還有個壯漢試圖反抗的,卻被蔡班頭親自撲上去按住手腳,擰到背後捆了起來。他拎著這些人的頭發朝了朝相,回報道:“大人傷的這個正是姓吳的一家的主人,這個年紀小的幫咱們喂過馬,那幾個漢子卻麵生,恐怕有問題!小的們敲門時他們遷延不開,果然是不是什麼好人,可要小的們把他家抄了,男女老少儘皆綁了?”

宋大老爺聽著廂房裡老人、婦孺哭聲,想起那個抱小孩的婦人,不免動了幾分側隱心,盯著差役捆了他們的手,吩咐道:“不必這樣大動靜。按著這四個蹲下,就地審!再分幾個人四處看看,將那幾個房間的門窗拴嚴,彆叫人出來。再往大門處看看,小心外頭有接應的。”

把門窗堵上,那些老幼囚在房裡就是,有什麼事明早叫了鄉老、裡長來問話。

蔡班頭領命,當下叫人回屋裡拿了鬆枝照明,依大人吩咐做事——

這家裡窮苦,也沒有幾盞燈燭,兩位大人又要挑燈奮筆,僅有的油燈蠟燭都先緊著他們,彆人隻好用鬆枝抹上鬆脂照明。其實鬆脂燒起來反而比油燈亮,隻稍些煙氣,擱近了熏人眼。可在拿到院子裡照明,卻將這一個空落落的院子照得明如白晝,無處可藏身。

宋時本想盯著差役抓人,可桓淩怕院裡還藏了彆的刺客,不放心他,叫他在這邊審犯人,自己提著劍領人搜院。宋時向來聽他的勸,看著他在院裡巡視一番,似乎沒什麼危險,便命人將這四個已捉住的拎進屋裡,手中長劍挑起那個叫桓淩刺傷之人的下巴,冷冷審問:“你們是何等人,為何半夜窺探本官與巡按大人?如今被擒,又何敢向本官喊冤?”

那人身上帶刺傷,聲音低啞,虛弱地說:“小的們不是……小的不敢……”

旁邊一個方才因反抗差役被打傷的精瘦漢子掙紮起來,衝向這邊,用那種有些鼻音的沉悶聲調叫道:“是我們連累了吳三哥,大人饒了他,要殺就殺我們!”

那個給差役喂過馬的青年漢子也一個頭叩在地上,哭喊道:“大人饒恕,是小人在外頭替大人們喂馬時聽幾位快手大哥說兩位大人是清官,又想著大人們是京裡來的、能管事的大官,才起了帶著鄭大哥他們來訴冤的心思!可這幾個兄弟怕見官,怕大人不信他們的話,反叫人抓他們,所以小人才帶他們到窗下偷聽兩位大人說話,叫他們知道二位大人真是清官……”

正好在窗下聽到他們說到運石料、修路、建碼頭的事。因他們兄弟這些日子就是在漢中兩岸做纖夫、挑夫維持生計,聽著他們說起修路、運料,覺得可以多覓些生活,抑製不住心中激動,動靜大了些,不想被大人當作賊拿了。

宋時靜靜聽他說完了,指著那個受傷的漢子說:“你們兄弟都姓吳?還是隻有他姓吳,彆人都是冒名住進來的?我聽得出你們不是本地口音,究竟都是哪裡人,可有關防路引在身?”

那幾個漢子猶豫了一下,不敢即答,旁邊的差役卻搶著答道:“小人聽那幾個人的聲氣倒像邊關一帶口音。這些賊人奸滑,口中沒半句實話,大人不妨交給小的們打一頓再問,說不定是關外來的奸細!”

宋時掃了地下眾人一眼,淡漠地應道:“在本府麵前還不老實,是該打。先將傷了的那個架起來打……打四十殺威棒再來問話。”

府城裡這些差役跟著他跑了一天路,又拿這副水火棍當尺量算廠區長度,終於輪到顯顯正經本事了,手中的棍子早都躍躍欲試。兩人提杖往吳三腋下一插一挑,另一人在他腳後一搭,便把人架在地上動也動不得,餘下的一人提杖便打。

青年嚇得連連磕頭,求大老爺放過他哥哥,他願意替兄長挨打。那三個外地口音的漢子也急著撲上來,隔著幾支水火杖喊道:“小的們願招承、小的們是甘州來的逃人!求大人放了吳三哥!”

甘州!

甘州不是在平涼府?

平涼府臨著寧夏衛,再往北便是草原,這些人是從邊關逃來的?

是逃兵還是邊民?

桓淩此行就是跟著周王來鎮撫陝西軍務的,是以宋時對這點也格外敏感,揮手叫那行刑的差役停下,先提問那個自稱是逃人的。

是從平涼府哪一處逃來,逃來之前是軍是民,因何逃亡,還有什麼同伴在此處沒有……若有隱瞞,不隻吳氏兄弟,藏在這院裡的老弱婦孺他都要提回府衙審一遍了!

他聲色俱厲,一派府尊大老爺的威儀,嚇得吳家小弟臉色黃白,跪在地上結結巴巴地說:“小人一家也是要命的,不敢收留逃兵,鄭大哥他們的的確確是良家出身,是因陝西鎮新來了一位鎮守總兵官要抓人充丁勇,他們怕被抓了壯丁,才跟著人逃出來,流落到咱們漢江的!”

那個叫鄭大的精瘦漢子撲上前來,眼中滲出幾點濁淚,恨道:“是我們連累吳三哥和小弟了,可我們真不是逃兵,我們不在軍冊上!大老爺明鑒,小人們原本是固原州張易堡人,世代租些田地為業。小的在延川上討些生活,勉強養活得一大家子人口。

“可是這兩年達虜入關,到處擄掠殺人。去年聽說官兵死了幾萬人,驚動皇上,叫一位禦史來查了此事,抓了幾個官,換了新的將軍來鎮守。可新上任的將軍說是邊軍將士不夠,要讓各府縣抓士勇充兵役。可小人們家中有老有少,又聽說這兩年上了戰場的鮮有活著回來的,小人、都是小人一時鬼迷心竅,帶著平日同在河上討生活的幾個兄弟和家人們逃到了漢中府這裡。”

本來他們還想再往遠處逃,不幸到漢江這裡遇上桃花汛,大水卷走了幾條船,連同船上的人都沒能逃出。活下來的人也在大水裡淋雨受凍,船也壞了,有幾個老人孩子險些病死在這裡,隻得變賣了破船替他們抓藥,漢子們到處找零工乾,一群鄉裡人互相抱團,勉強熬到今天。

“開始是搭了棚子在城外乞食,後來到碼頭邊尋活計時,恰遇上吳家兄弟被幾個人欺負,便上去替他們解了圍,後來蒙他們兄弟收留,一家老小才有了落腳的地方。”

後來他們就在吳氏兄弟介紹下尋著些活計,隻是他們是逃來的,遇見本地人便矮三分,也不敢和人搶活計,隻能乾最苦最累的活。城外還有些彆處來的饑民,都是逃難的,搶粥、活計也搶得厲害,他這幾個兄弟好在是人多、抱團,又比災民強壯些,總算能勉強糊口。

流民!

比起流民來,這些逃兵役的百姓簡直就不是問題了!宋時倒吸了口冷氣,緊張地問道:“還有流民逃到這裡來?是何時的事,有幾回了?”

流民他是知道的,當地和附近官府救濟不了,流亡的災民就會衝入更遠處的州縣就食。若有人在其中振臂一揮,甚至也不需要是什麼有指揮能力的巨寇,隻要能鼓動人心,帶著人衝開城門,湧入的饑民立刻便能將那座城中的糧食劫掠一空,而後挾裹著更多百姓踏上流亡之路,甚至席卷幾省、踏平大半江山!

不是他想得太嚴重,而是陝西這地方自古以來……啊不,往後幾百年就是出反賊的地方,李自成就是米脂縣人!把明朝都搞倒了,逼得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

他們大鄭朝的救災效率也不怎麼樣,若真讓農民軍起義壯大了,再加上塞外威脅,西北幾省就糜爛了!

究竟是水旱災荒致此,還是因邊關戰事而致,亦或彆有隱情?

他就此追問了幾句,那幾個漢子都說:“從去年到今年都有!去年逃難的都逃到了平涼,有些精壯的也被抓了壯丁,老幼不知怎麼樣下場。小的們隻聽說是京裡一個尚書壞了事,軍裡有他安插的心腹都要換了。北邊又要打大仗了,所以到處都是抓丁的,傳得人心惶惶……”

如他們這般因邊軍拉壯丁入伍,為逃兵役而南逃的還算少數。九邊一帶有許多是因著達虜頻頻入侵,百姓飽經蹂·躪,為了求生逃往內地的。而且這些年寒熱不均,鳳翔等地旱災頻發,遭了災的百姓更難活命,也隻能跟著流亡。

他們把能說的都說了,不敢有絲毫欺瞞,更絕不敢再藏著彆的什麼人意圖行刺。隻求大老爺高抬貴手,彆把他們送回張易堡,給他們一家老幼一條活路。

幾個壯年漢子跪在他麵前哭訴,慘切的聲音從屋裡傳到院中,穿破濃濃黑暗,在滿院衙役和那些老幼心裡罩上一層悲苦。

廂房裡鎖著的人都跟著哭了起來,同聲求著“大人”救他們幾家姓命。吳家兄弟也不顧自己也是戴罪之身,連連叩頭哀求,叩得額上油皮破損、滲出鮮血來。

宋大老爺打了個眼色,叫人把吳老三放開,和他弟弟一起關到側麵耳房,又拿出紙筆細問這幾個逃人出身的張易堡在何處,他們走的哪趟路來漢中,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府州……

能叫他帶出門的,都是府衙的人尖子,又對陝西較熟——至少是對他們漢中府上下熟得不能再熟,那些人答話間有錯漏的地方都叫他們一一挑出,細細逼問到底。

等到桓淩在柴房裡搜出幾條魚叉、兩副自製的弓箭回來,宋時這邊也整理出了一份報告,便叫人把那四個漢子押到旁邊小屋待審,自己拿著報告給他看。

這些人的話若是真的,隻怕新來的這些將軍們動作太大,邊關本就受著韃靼襲掠,再多些鎮撫將軍侵擾地方、強抓百姓為壯丁之事,隻怕邊陲民心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