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 24 章(1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6707 字 9個月前

折桂樓取‘蟾宮折桂’之意, 是臨濠城內有名的酒樓,出入其中的都是識得文墨的人,是個頗風雅的地方。

折桂樓每月例行舉辦一場詩文聚會, 或吟詩作對、或寫文論說, 而在府試和院試前後一個月, 則是全隨客人興致,不拘一月一場或幾天一場聚會, 大大小小的聚會每天都能自行聚集。

這樣一個風雅的地方,即使規矩顯得驕矜幾分, 也不會讓進去的客人惱怒, 比如進門前必須寫幾個字以證自己的學識。這樣的規矩, 之於文人來說不是刁難, 這是……

“……這是一項雅趣, 還請兩位公子題字幾筆。”折桂樓迎客的小廝神情恭謹而友好地說道。他顯然做慣了這接待的事,並不會讓人覺得被強人所難或被看輕了。

在書法這項技能上, 黎池一直是抱著閒暇時隨意練練的態度,不求成為書法大家,隻要夠用就行。他的書法也早已有了自己的風格——嚴正而暗藏鋒芒,這又經過了幾年的練習, 又有所進步, 足夠應付這種題字的場合。

“好。”黎池依言移步一旁的書案前, 從筆架取了支寫書法用的大毛筆, 在案上展開的紙上揮筆寫下“和而不同”四字, 最後題上“丁酉年四月初九、黎水黎池”的落款。

小廝候在一旁, 見黎池已經寫完,立即上前移走紙張,又重新取來一張紙鋪上,“有請張公子。”

黎池寫字的時候,張瑱也站在一旁看著,於是說道:“榜上張貼考卷時,在下有幸觀賞了黎池兄幾乎已至臻化境的‘台閣體’,今天又見了你的一筆書法,真是端方大氣至極啊!”

“張瑱兄過獎了。”黎池意思意思地謙虛了一句。一部《資治通史》和六套《燕律》可不是白抄寫了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做詩、做策問及課堂上的練習,合起來怕是寫了有四五百萬字,要是‘台閣體’還練不起來,那他也就沒臉見人了。

等張瑱也寫完後,小廝也立即取走紙張查看。

即使隻是一個跑堂迎客的小廝,看得多了也就練出了眼力,他手裡的這兩張字前者端方大氣、後者狂放不羈,在他看過的字中排名前列。“兩位公子,快請進。”

黎池和張瑱終於得以進入折桂樓內,它是一棟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風雅文氣的二層酒樓。

此時一樓空蕩蕩的沒有一人,都聚在二樓去了。文人或說讀書人,都講究一個登高望遠的風雅,像這種寫詩吟詩的雅事,他們當然不會選擇屈居於視野狹窄的一樓大廳。

兩人上到二樓時,場麵正熱鬨。

二三十個讀書人裝束的客人正在吟詩,吟到精彩處時不免沉醉其中:搖頭晃腦,腳步飄忽,真是很有古風古韻的場景。

黎池前世經曆的是應試教育,詩賦詞曲並沒學過幾首,今生也隻死記硬背了一些詩歌意向,生搬硬套也能堆砌出一首詩來,這樣湊出來的詩自然匠氣十足——和現場吟出來的大多數詩一樣。

兩個人站在角落裡默默觀察時,黎池得出了個結論:他詩作的水平也就是大眾水平。

“黎池兄,他們這一輪已經過了,我們此時正好參與進去。”張瑱嘴裡說著、手上就付諸動作,拉著黎池的胳膊就往聚在一堆的人群走去。

“我和我這朋友在一旁聽了諸位的佳作,也心癢難耐地想參與進來,可歡迎?”張瑱問道。

“歡迎之至!”

“當然,我們這次隻是以詩會友,並無許多規矩,兄台們既有興致,我們也歡迎至極。”

被拽著胳膊拉過來的黎池,早已回過神,笑容溫和地配合著張瑱的話。既然來都來了,隨大流作上一兩首詩也沒什麼。

“我們今日詩會旨在以詩會友,自在地賦詩吟詩,因此我們接下來這一輪不限韻且不限字,隻以‘天候’為主題,作詩描繪陰晴冷暖、乾濕月相、四季晝夜等。好,接下來以兩刻鐘為限,若在座有朋友提前作出來了,也可提前吟誦。”

黎池品味了一下作詩要求,的確是很寬泛和自由,可以寫的內容很多,幾乎就是沒有要求了。這樣的詩寫出來很容易,一般人想脫穎而出卻很困難,當然非同一般的人除外。

而在作詩這一項上,他黎池就隻是個一般人。

於是黎池老老實實地確定切入點……那就寫趕考路上的天氣變化,為了‘寓情於景’,前兩句寫景色的話,後兩句就抒情言誌。

黎池的寫詩思路並不罕見,尤其是在這個府試開考在即的時候,十首詩裡能有五首詩是寫景言誌或詠物言誌的,大部分都在言說“今朝得中、來日青雲‘的誌向,是再普遍不過的切入點。

果然,一刻鐘還沒到,就有作完的人開始吟詩,然後陸陸續續地又有幾個人作完,等到已到中段的黎池吟出他所作的詩時,前麵已經有了四首‘言誌詩’。雖沒有一首詩能鶴立雞群,可在平庸之處也能找出一兩處可圈可點的。

黎池吟詩的順序在中段,作的詩也就是中上水平,一首詩念完之後,也還是得到了一波客氣的吹捧,雖不出彩、也沒出醜。

倒是張瑱在詩之一道上,比在座大多數人多了幾分天資,他特意留到隻最後幾首時,才壓軸念出來:

“造物無言卻友情,每於寒儘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隻待新雷第一聲。”[1]

張瑱甫一吟完詩句,就響起了讚歎叫好聲,紛紛誇讚“好詩!”

在一眾學子之中,看起來像是頗有地位的一位身穿月青長衫的學子,開口道:“此詩沒有難詞拗句,於平順自然處躍現了張兄的匠心獨運:用移情手段巧妙寫出了新雷炸響前的富於孕育性的時刻,詩歌雖短小,卻雋永清新。此詩甚好,可為世人傳唱!”

其他人也能品出張瑱的這首詩是好詩,卻無法像這人一樣詳儘地分析出好在何處,被他這麼一解讀,眾人心中如撥雲見月,又忙著誇讚是首好詩。

“諸位過譽了,在下隻是一時被諸位激發了詩興,才偶得這一首詩。”張瑱自謙道。

黎池也不吝感歎是首好詩,跟著一起誇讚了幾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