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1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9699 字 9個月前

黎池他們並沒有到貢院大門外去看榜。看上去似乎對榜上有名與否,全然不在意的樣子。

倒不是黎池真對鄉試結果豁達到如此程度, 他主要是想著看榜的人太多, 懶得去擠。等人少些了, 再去看一眼就好。

而黎棋和黎湖同樣沒去看榜, 則是他們認為黎池這次鄉試必定是考砸了的。雖然人沒事已是萬幸,但也不想去看彆人中舉的場景。

於是,一個是想著等人散去一些後再去看, 另兩個因為怕觸到前者的痛處, 於是裝作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如此, 黎池他們竟然都沒第一時間去看榜。

……

與黎池他們‘淡定豁達‘的狀態不同,貢院前的大街上人頭攢動,已經擠滿了看榜的人群。

時間一到, 鼓響三聲。

鄉試結束放考生出來後就再次緊閉的貢院大門, 在第五天的中午再次被打開。

英姿勃發、朗朗如一輪明日的儉王, 手捧大紅卷軸榜單, 當先走出貢院。

正副兩位主考官即梅翰林和林學士,一人手捧一卷張貼著榜上之人答卷的大幅卷軸,緊跟在後。

在士兵的護衛開道之下, 儉王親手將榜單掛上了公示欄。

卷軸自然地‘唰啦‘垂下展開時,看榜人群中,立即彌漫開來一股迫切卻又害怕的氣氛……

既想得知結果, 卻又害怕結果不如人意。

另一邊,梅翰林和林學士也在士兵的幫助下,將張貼了答卷的卷軸掛上公示欄。

“本王在此恭賀榜上學子喜登秋闈鄉榜, 但也望諸位不忘繼續奮進,期待諸位有朝一日成為國之棟梁。

又或有急流勇退、就此選擇為官者,本王也望此中諸位:若為官必為國亦為民,成為國之基石、民之庇佑。”

這鄉榜上的人都已是舉人,可以選官做官了。有選擇繼續參加會試殿試,爭取考取進士的,也有自知資質有限或現實所累,選擇放棄考試而直接為官的。

儉王這話顧及到了兩者,可說是既高遠也不缺務實。

“而此次稍有欠缺而致落榜的諸位學子,也不必自卑自棄。諸位可潛心苦學三年之後卷土再來,若是現實所限無法再來一次的,也莫要讓你們的學識埋沒浪費了,或用以興家旺業,或為民開智,都要去做利國利民的好事。”

此次榜上無名的考生依舊還是秀才,有的會選擇繼續再考,也有的就此止步了。

但即使選擇不再科考的秀才,儉王作為高高在上的王爺也沒有看不起他們,而是鼓勵他們學有所用,或為家、或為民,總之去做利國利民的事。

儉王這兩番話,榜上、榜下學子都提及到了,且對他們都有期許、沒忽略掉鄉試中的"失敗者",這兩段話可謂滴水不漏,很好地體現出了他仁善愛民的品格。

在場考生、陪考的和看熱鬨的,雖觸動他們心扉的點各有不同,但卻都因儉王這兩番話而感到心裡暖烘烘的。

一旁的梅翰林和林學士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了佩服的神色。

趙儉能從小到大都深得聖心,作為有望觸及那個大位的皇子,他到底是不同於普通皇子的。這收服人心的言語手段,也顯得格外妥帖自然。

等儉王說完話並示意梅翰林之後,梅翰林才開口道:“望諸位學子能謹記儉王教誨!”

“學生謹記儉王教誨!”考生紛紛回答。

“榜上之人的答卷也已張貼出來,與榜單一樣都將在此公示三日,以供學子們評判及學習。”梅翰林說完,就與儉王和林學士一起後退,將榜單前的地方讓了出來。

這現場的人,有考生、有來陪考的,還有純粹來湊熱鬨的,加起來怕有兩千人不止。若是這些人全都瞬間湧到榜單前去,那場麵可能稍有不慎就會發生踩踏事件。

但所幸考生們還顧及著顏麵儀態,不好在儉王和兩位考官麵前失儀,於是又還連同一部分陪考的也沒有一窩蜂湧過去。因此,場麵也不算混亂或難看。

而且,除了鄉榜可看上榜與否和名次高低外,答卷公示欄也同樣可以看。

“解元竟是黎池!”

“當真?竟是臨淮府浯陽縣黎池?!”

答卷公示欄上最頂端,張貼著的答卷赫然就是黎池的。

策問場三篇策問答卷,分彆是玖拾肆分、玖拾貳分和玖拾分,合計貳佰柒拾陸分。

經義場共三十道題,黎池每道的答案都沒有錯誤,但每題也各扣了零點伍分,最後總計貳佰捌拾伍分。

這兩場的成績,若是隻單看某一場,黎池的成績都不是排名首位的。但黎池他勝在一個‘穩‘字,尤其是雜宗場,三百道題他竟隻有一題答錯,他雜宗場的分數為貳佰玖拾玖分。

就是唯一錯的那一道史學題,也存在爭議。

“‘景廣文王於何年遣使北匈奴議和?‘我也是寫的和黎池一樣的答案,我記得這在《漢書》中有明確記載啊,為何就是錯的?”

“不,在《通史》中記載的是174年,而非172年。”

這時圍繞黎池議論起來的,也都是看完榜單後成績不錯的考生,因此才有心情過來八卦。

“黎池不是在貢院裡突發風寒甚至命垂一線,幸好有儉王送去一張被子才使他得以活命?怎麼還考得這樣好,甚至高踞解元?”

抱有這樣疑惑的考生不少,甚至看那些考生的神色,有的都已經往徇私舞弊、陰謀詭計方麵想了。

但黎池的人緣是真的不錯,他之前請酒吃席、參加聚會等,苦心結交人脈的作用體現出來了。與他有過接觸的學子,大多對他抱有善意。

於是就有與黎池同桌吃過飯的臨淮府秀才,仗義執言:

“他該是在病倒之前就寫下了答卷?看這答卷上的一筆‘台閣體‘雖然也出類拔萃,但看過他筆墨的人,就能看出這缺了一分力道,說明他也是受了風寒影響的。

但他學識畢竟過人,即使身患風寒也能考出這樣的成績,我是深感佩服的。”

此時,明晟也幫腔道:“在下浯陰明晟,此次與摯友鐘離書和黎池同住一個小院,在鄉試之前我們整日在一起探討學問,因此我們最是清楚他學識過人。

期間也品讀過他的文章,隻能說,比這次鄉試所寫……要更加精妙得多。”

鐘離書也冷冷地補充:“這次的策問和經義,一看就少了一分靈氣。寫成這樣,他當時腦子怕是已經燒糊塗了!”

明晟榜上排名第十一,鐘離書排名第十,這兩人說的話還是有很高可信度的。

而且很湊巧地,鐘離書就是那唯一在三篇策問的總分上,超過了黎池的人。由他說出這話,雖語氣略顯高傲,但同時也更加有可信度。

之後同樣來自臨淮府的秀才,也都紛紛幫腔附和。

如此,一場還在醞釀之初的非議質疑,因為黎池的好人緣,有肯為他挺身執言的人,在最初萌芽時就消弭於無形之中了。

也許還有心思陰暗的人會心存質疑,但卻已在當下失了掀起風浪的時機,再難借此次的‘首開考棚門‘、‘儉王贈被‘、‘身染風寒卻中解元‘等由頭,進而興風作浪。

當然,也不排除若是之後黎池虎落平陽了,有人以此為借口對付他。

但什麼是借口?就是敵人借題發揮的托詞。彆人若是存心想要對付他,總能找到借口的,因此有沒有此次這個借口都不重要了。

有關於黎池的討論,隻占了這次鄉試張榜中的一隅。

更廣闊和普遍的,還是諸多看榜人的百般情態:或跌足慟哭,或喜極狂笑,或隱忍喜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