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1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7247 字 9個月前

大燕與黎池前世所在世界的任一朝代, 在有些曆史細節上都有所不同, 不過在大朝會相關上,倒算得上是相差不大了。

自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開始,大朝會就已存在, 且承襲至今未見衰微。自漢武改易正朔以來,大朝會皆於歲首元旦即正月初一舉行, 諸王、百官皆在這一天入宮朝見皇帝。

大朝會的流程與中秋宴時差不多——都一樣繁瑣, 隻是時間提前到了天還未亮的時候。大朝會這天沒有官員敢遲到,都寧肯早到之後在寒風中乾站著。黎池在醜時末(淩晨三點)就起了床, 收拾好之後乘府中轎子來到宮門前。

宮門前的官員們見了麵, 互相拱手拜年,不過有時候因為凍得牙齒打顫, 說話會詞句不清。

“和、周,新、年好!”翰林院同僚孫玉林, 向黎池道著新年好。不過因為太冷,從他一字一頓的咬字中, 似乎能聽到‘咯吱、咯吱‘的牙齒打顫聲。

“新年好。”與孫玉林一同前來的李乾桉,也道著新年好。

黎池向孫玉林和李乾桉一拱手,“孫兄和李兄,你們也新年好啊!”

黎池也冷、很冷, 但他抑製住了牙齒打顫的衝動, 努力在維持著他的翩翩風度。

天氣太冷,一開口就像是有一股冷風直往裡灌,感覺霎時冷到胸腔裡去了!於是三人很有默契, 沒再繼續閒聊。

沒多久,鐘離書和明晟也到了,互相打過招呼之後,就又繼續安靜如雞了。

又過去一會兒,估摸著該到的官員都已到齊,就有禮部官員自隊首開始,從頭至尾清點人員,並核查官員是否都是按品階站立正確的。

分文武兩列的隊列,檢查整頓完畢之後,天空中依舊是疏星點點,還未到宮門開啟的時候。

黎池站在隊伍尾部,又在寒風中站立了兩刻鐘,卯時還差一刻鐘(即四點四十五分)的時候,宮門終於‘吱呀‘、‘吱呀‘著開啟。

百官在禮部官員的帶領下,神情整肅地,按照排好的隊列魚貫而進。

……

太和殿內外,早有五千禦林軍陳設了鹵薄儀仗。

五千人的旌旗儀仗,與宮殿屋脊上的鴟吻和脊獸輪廓,在這天幕未亮的時候動靜交錯,影影幢幢……

黎池眼角餘光掃視,心中暗歎:百官齊聚、四方朝賀的大朝會,場景確實盛大恢弘!但若是隻有一個人,誤闖這場景,怕是當即就要嚇昏過去?

天地萬籟寂靜之時,天幕黑沉沉的,隻看見殿宇和屋脊上鴟吻與脊獸的輪廓,支叉怪異,五千旌旗隊列,寒風哀號……儼然就是一副陰曹地府的場景啊!

黎池也就是在隊列站定之後,心下無聊想將注意力從寒冷中轉移出來,這才胡思亂想一些有的沒的。

當糾察百官儀態的禦史走到黎池這裡時,上下打量一番:朝服整齊,儀態舒展,目光有神,精神抖擻,儀態上佳!

糾儀禦史滿意地點點頭,繼續去糾察後麵官員的儀態去了。縮頭耷腦者,揣手跺腳者,睜不開眼打瞌睡者,交頭接耳者……

糾儀禦史都記在心裡了,以後必要挨個彈劾他們的:儀態不堪,與市井流氓無異,不堪為官!不配為官!

終於,卯時到了。

貞文帝在太和殿內升座,大樂響起,百官跪拜,三跪九叩禮畢,然後群呼萬歲:

“吾皇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禮部官員在太和殿丹陛上,唱宣平身,“平身!”於是百官平身。

大朝會的目的,在於‘圖天下之事‘,‘圖考績‘。

於是之後有鴻臚寺官員,上獻諸國文書、賀表和貢物。即為‘圖天下之事‘。

再又有各行省的三個一把手,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分彆就地方上的民政、司法和兵事政績進行彙報。

接著京中各衙暑部門,如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翰林院、國子監等的長官,也出列彙報部門上一年的政績。行省地方和朝廷中央的政績彙報,即為‘圖考績‘。

當然,這些發生在太和殿中的事,站在隊列尾部、一直排到太和殿前廣場後部的黎池,是沒那個榮幸親耳聽到的,以及親眼目睹的。

哦,鴻臚寺官員上獻諸國文書、賀表和貢物時,為顯氣派,就從太和殿廣場外一路唱名進殿。是經過了黎池旁邊的,奈何當時天還沒亮,他根本看不清,因此依舊不能算親眼目睹。

站在殿外丹陛上,或像黎池這樣都站到殿前廣場上的官員,聽不到、看不到殿內的情景,就這樣從天色黑黢黢時,站到朝霞滿天,又站到日頭升高……

……

大樂再作。

殿內十三個行省各三個長官,京中六部再加上翰林院、國子監、鴻臚寺等等部門長官,終於都挨個彙報完了去年政績。

接下來就是皇帝新春開筆理事的環節了。說是開筆,也就是先寫幾個‘福’字,或寫首新春開筆詩。而理事,也就是頒布提前寫好的聖旨。

古人似乎極為講究和喜歡‘一、三、九’這三個數字,一乃萬物之始,三乃數之小終,九乃數之終極。總之‘一、三、九’這三個數字,似乎有著特彆意義。

黎池站著無聊且冷,就想這些有的沒的。再根據以往慣例,得出結論:此次大朝會,皇帝要麼隻發一道聖旨,要麼就連發三道。至於連發九道?數目過多,不太可能。

果然,黎池沒有料錯,此次大朝會連發了三道聖旨。

這第一道聖旨的內容,毫無意外。二十一年、二十一次大朝會,新年第一道聖旨,從無例外都是□□天下官員,勉勵天下百姓,希冀今年風調雨順。

而這第二道聖旨,隻有少部分官員沒料到。

稍微消息靈通些的,以及消息不靈通卻看過貞文二十年《殿試策問合集》的官員,都已知曉或察覺到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