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2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5503 字 9個月前

黎池也是這樣以為的,結果三皇子趙儉竟也出列,盤點了一番。

“……由此可見,‘因地製宜‘之策施行以來,可謂卓有成效。”趙儉總結道。

沒錯,趙儉盤點的是:‘因地製宜‘之策施行以來,所起的卓越成效。

說起來,‘因地製宜‘之策,還是出自黎池在考院試時,做的一篇策問裡。

黎池明白,‘因地製宜‘的發展戰略,不管放在何時都是通行的。不過在這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因地製宜‘戰略的效果,要打一個折扣。

因為有了趙儉這個重生者,可能在趙儉的上輩子裡,黎池有倡導過‘因地製宜‘戰略。所以在黎池‘因地製宜‘策問的基礎之上,又有了實踐經驗,在施行之初就規避了一些問題,幾乎沒有走彎路。

因此,即使效果打了一個折扣,也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比如一些不出產稻米和小麥,或者產量很低的地方,因為這‘因地製宜‘的政策,就鼓勵發展種植他們的特色作物,並可用來抵交賦稅。

以前交賦稅時,隻能交稻米和小麥,交不出的地方,就以銀子代替。許多百姓為此苦不堪言,不出產、或者產量低的地方,如何能指望農民賺到足夠抵交的銀子?

因有了這‘因地製宜‘之策,那些百姓們稍微好過一些了。也因此,作為提出‘因地製宜‘政策之人的黎池,在邊疆山野之中,也有了一些聲名

‘因地製宜‘之策的成效,不用趙儉特意盤點,朝堂上的人也都知道。從東市裡多出來的,那十幾家賣各地特產的店鋪,就能夠看出一二。

所以難不成三皇子,這是在給他手下的人——黎池邀功?

趙儉之所以盤點‘因地製宜‘之策的成效,當然不止是為黎池邀功,他有著自己的目的。

“在‘因地製宜‘之前,兒臣知大燕地大物博,卻不知物產竟博大至此!如今各地奇特物產,儘聚京城,頗有幾分大唐盛世之風。”

趙儉吹過一番了,這才說出他的真正目的:“然而,終究隻是有‘幾分‘而已,並不及大唐盛世之風……”

貞文帝不是一個很自大的人,彆說這話是趙儉說出來的,即使是一般朝臣說出來,他也不會發怒。

趙儉接著說到:“如今大燕朝野上下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這已然就是盛世的征兆。而為何卻沒有大唐那樣百邦來朝的盛世之風呢?隻因大唐大開商路,使得各國來使大唐之路通暢無阻!而反觀我大燕,西域商路堵塞,南邊海關緊鎖,西邊來使入關無路,南邊來使登岸不能。”

“因此,兒臣奏請!重開西域商路,增開海上商路,並設西域商貿司、南海商貿司,以暢通和維護各國來使之路!”

趙儉話一說完,朝堂上就響起竊竊私語聲!

“和周,你如何看?”坐在寶座上的貞文帝沒說什麼,先點名問了黎池。

不管是基於本心,還是基於立場,黎池都是要讚同趙儉的提議的。“回稟陛下,臣以為儉王殿下所提建議甚好。不僅是因為所謂的盛世之風,也是為了實在的好處。

臣愛看雜書,當初從書中得知蠶豆、豌豆、扁豆、胡瓜和紫瓜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時,真是驚訝不已。臣當時心想,中原物產確實豐饒,卻也有不少西域外國傳進來的東西,想來或許中原之外的地界和國度,也有許多中原沒有之物?

臣讚同儉王殿下的建議,因為那樣,或許會有一些實用的作物或事物傳入。”

又沒等議論紛紛的朝臣發話,貞文帝就又對黎池說到:“你倒是沒辜負你的綽號,確實務實。”

“陛下,臣這是在其位謀其職。臣之身份乃是朝臣、是官員,自該為陛下、為百姓著想,事事以實用為準。若我黎池不是朝臣、不是官員,而是衣食無憂的風流才子,自然也就隻管風花雪月了,哪管實用不實用這樣的俗事?”

貞文帝和黎池這一打岔,剛剛因趙儉提出建議而要反對的朝臣,剛欲出口的話就被打斷了,一時就愣了一下。

也就是發愣的這片刻,貞文帝說到:“儉王奏請之事甚大,待日後再議。今日就這樣,散朝了。”

“退朝!”

“恭送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作者有話要說:  晚上十點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