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9 章(2 / 2)

科舉出仕(士) 黃薑 6995 字 7個月前

不過這些頂多隻能說明,黎池於天下百姓有功,當得了黎民百姓的感恩。

真正讓眾臣心中震蕩的,是皇帝一句‘若論功配享太廟者,也不過如此了‘!

太廟,是皇室宗廟,皇帝自家的祖廟。太廟正殿是供奉大燕曆代皇帝的地方,太廟配殿裡就是供奉的有配享太廟殊榮的宗親、功臣等。

配享太廟者,是受後代皇帝皇子跪拜的,還享受大型祭祀!受皇帝的叩拜,享皇家祭祀,這幾乎是一個人死後的最高榮譽了,畢竟皇帝死後也就是如此了!

皇帝這話一出,黎池也是心中一震。他是新世紀人,覺得身死煙消,死後的事情,都是浮雲。配享太廟,或者一床草席裹了扔亂葬崗,本質上並無區彆,反正到時他也不知道了。

但是,他生活過一輩子的經曆再真實不過,死後又穿越到這古代來,生活到現在,這也是真真實實的。或許,死後也有區彆呢......

等等!黎池心念電轉之間,陡然意識到,皇帝不過是心情太過高興,於是就誇讚了他一句而已,並不是承諾於他,讓他死後配享太廟。所以,他並不用想那麼多的。

更何況,在黎池前世曆史中清代張廷玉,上一任皇帝雍正帝,承諾了讓他死後配享太廟,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後麵的乾隆帝且還不樂意呢,差點就沒能成。

死後的事情,不必介意那麼多。

黎池向貞文帝躬身行禮,“臣謝陛下誇獎,不過陛下這就是謬讚了,臣隻是領了皇命,做了臣該做的事情罷了,承受不起陛下盛讚。”

言下之意就是,臣隻是聽陛下您的命令行事,或有些苦勞,但功勞肯定是歸陛下您的!受不起陛下盛讚,受不起啊受不起!

黎池這話一說,眾臣一想也是,不過是隨口誇讚罷了,又未定下黎和周死後配享太廟,不必太過震撼和豔羨。

而黎池的這番話,聽在皇帝的耳中,就是謙虛恭敬之言了。不過皇帝深深地看了黎池一眼後,未再多說。

雖他覺得這黎和周足夠配享太廟,卻不能明明白白地承諾。雖他不信有此可能,但若萬一黎和周因此變得居功自傲呢?那後麵的皇帝,就會為難了。何必埋下這個隱患呢?

然後,貞文帝仿似隻是隨口一問般,問隨行眾臣和皇子們,“皇兒們,愛卿們,這黎和周真是會說話啊,你們說是不是?”

按尊卑先後,首先應是皇子們回答。

因皇帝此時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多嚴肅地在發問,就也可不必講究長幼先後,有幾個平時傻大哈的皇子,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是啊是啊,黎大人真是會說話。”“黎學士才華橫溢,真是會說話。”

在其餘皇子回答時,因占了‘嫡長‘中一個‘長‘字,在去年冬至祭天大典時,因而站了居中主位的大皇子趙義,心中思考片刻後,才回答到:

“黎大人滿腹經綸又才華橫溢,是深諳說話之道的。臣子若深諳說話之道,在向君王進言時就更容易,俗話說‘良言苦口‘,但若是能做到‘良言甜口‘呢?不就更利於進獻良言?”

在趙義說這話時,眾臣之中,有幾個官員的神色,就有些異樣。

果然,貞文帝對趙義的回答,隻簡單地作了點評:“大皇子切入的角度,答得很好。”

趙義是以什麼角度切入的?倒有些不好區分,可說是臣子的角度,也可說是為帝者的......

貞文帝:“三皇子,你認為呢?”

儉王與黎池交情甚篤,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趙儉就大大方方地回答:“和周是一個溫文謙遜的翩翩君子,說話時難免謙虛些。”

趙儉看似沒有回答皇帝的問題,就‘黎和周是不是很會說話‘這個問題,他並未給出答案。

然而,卻獲得了稍微精明些的朝臣的認可。皇帝雖問的是黎和周是否會說話,但聯係前後話語,皇帝要的是眾皇子的一個表態。

黎和周說他承受不起‘配享太廟‘的誇讚,你們認為呢?再深入一點,你們覺得黎和周夠格配享太廟嗎?究其本質,就是一個表態的問題,若你繼位為帝了,可會讓黎和周配享太廟?

當然,不能像回答最後一問那樣直白,像三皇子那樣,隻答黎和周說話謙虛,就已經足夠了。

三皇子儉王趙儉,聽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也願意表態。

那大皇子義王趙義,聽出皇帝言下深意了嗎?或許是受先前幾個皇子影響,思緒被帶偏了,因而沒有聽出來。

也或許是聽出來了,但趙義與黎和周不合,不想表態,因此才另切角度回答。

“兒臣也如此覺得,黎學士說話謙遜,是很會說話的表現。”

“兒臣也是這樣以為。”

......

之後,眾多朝臣有顧左右而言其他的,也有認為黎池說話謙虛的。

乍然一看,君臣父子間的氣氛,一如先前,高興而熱烈,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隨行的起居舍人鐘離書,默默地提筆記下:

—‘貞文二十九年初秋,黎池種紅薯、玉米、棉花,得大豐收。帝攜眾臣,親視之。紅薯堆積如連綿大山,巍峨不絕。玉米累垛如孤峰,燦如閃金。棉花如摘天上雲,綿軟溫暖。

帝大喜。賞池綾羅綢緞,金銀玉器寶物若乾,又讚其功績:堪配天下百姓供奉叩拜,配享太廟者,亦不過如是。‘

作者有話要說:  論一個好友當史官的好處?

黎池: ^_^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