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第61章 統一考試 清與濁、官與吏之……(1 / 2)

我靠抽卡打天下 衣青箬 11480 字 6個月前

“就是這個。”張吉玉可沒有他的感慨, 語帶催促地說,“這文書一發下來,我就想到君先生了,偏你又不在, 真是叫人愁也愁死了!幸而回來得還算及時, 再晚一天,報名就終止了。”

君琢心下一動, 問道, “報名有要求嗎?”

“上麵都寫著呢。”張吉玉說。

這張文書用語簡練,沒什麼連篇累牘的廢話, 君琢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看的內容。

但凡是在方縣登記過, 有身份號碼牌的人, 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 唯一的要求是識字量在一千字以上。

這樣的要求, 若是放在外麵,那就能將絕大多數人都篩下去了,但這裡是方縣,凡是上過掃盲班的, 都認得幾百個字,上千的雖不算多, 然而隻是君琢自己的學生裡就有好幾個。

君琢正思量著, 那邊魏老夫人、君玉笙和君縈月也終於掙脫了人群的包圍, 走了過來,“在看什麼?”

“是新的布告,說是要招聘公務人員。”君琢笑道,“還是祖母料得準,地盤一大, 果真就要簡拔人才了。咱們來得湊巧,報名還未截止,正好能趕上。”

來的路上,魏老夫人就說過,明月霜現在一定很缺能辦事的人,正是最容易出頭的時候。

不過君琢對此不太看好,因為他曾經自報家門,求見過明月霜,卻被拒絕了。當時不懂,直到後來領悟到了明月霜對宗族的態度,才明白她的深意。

因此,要在這裡出頭,實在沒有那麼容易。

他將這話一說,老夫人卻道,那是以前的事了,如今情勢不同,必然要從各處簡拔人才。

結果一回來就趕上了。

“咱們是新來的,能報名嗎?”君縈月問。

君琢便說隻要求能讀寫一千字。這對她們來說,都算是入門的基礎了,自然毫無難度。

倒是君玉笙站在木板前,看得十分仔細,聞言補充道,“這裡還寫了,筆試通過之後還有麵試,麵試也通過,還要做政治審核。”

這份文書裡的用詞都是這樣,看起來很陌生,很不習慣,但是細一思量,又覺得意思明白極了。

譬如這政治審核,自然是看她們的出身來曆了。大黎的科舉同樣也有這一條,要求“三代清白”,君家的族人去參加科舉是沒問題的,但在方縣能否出頭,就不好說了。

幾人對視一眼,麵上的喜色都淡了一些。

張吉玉在一旁聽著,落在三人身上的視線也多了幾分親切,“三位是君先生的家人,想來也是飽讀詩書的?不如先把名報上,這政治審核雖不知道具體審些什麼,但先考過了再想不遲。”

這每個村有幾個人報名,也是要公布的,若是人太少了,村長也沒麵子。這三人雖是剛來的,卻也算他們村的人了,若能報上名,她必能拔個頭籌!

“倒也是這個道理。”君縈月點頭。

來都來了,正好趕上這樣的機會,不需她們自己費任何心思,隻要考上就能在紅巾軍的地盤上做官,不用像最初預計的那樣先去種地,再徐徐圖之,她們自然不能錯過。

見幾人都點頭,張吉玉立刻熱情地道,“報名也容易,隻要在我這裡登記一下便是。”說著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子,一根炭筆,“就從君先生開始吧,你給她們打個樣。”

君琢點頭,接過小本子,填上了自己的資料。

之後是君玉笙,君縈月,當君縈月將本子遞還時,張吉玉一愣,“這不是還有一個嗎?”

這話一出,換成剩下的人發愣了。

魏老夫人回過神來,連忙擺手,“我這麼大的年紀,就不與他們年輕人爭競了。”

“話可不能這麼說。”張吉玉的臉色嚴肅起來,“您瞧著跟我一般,算什麼年紀大?我不也正乾著村長的活計嗎?再說了,老成之人更穩重,做事也周全,不像年輕人活潑跳脫,怎能算是缺點?”

魏老夫人有些尷尬,隻好說了實話,“其實我隻是送孩子們過來,之後還要回去的。”

“那也無妨。”張吉玉沒有放棄,又說,“報名結束,再過三日就開考,總能住到那時候吧?考完了再走,也算沒白來一趟。”

眾人哭笑不得,魏老夫人最終推脫不過,還是填了資料。

等張吉玉心滿意足地走了,村民們也四散而去,她才長籲了一口氣,“此間風氣,的確與外間大不相同!”

到魏老夫人這個年紀,雖然出門的次數不多,但身為當家夫人,也見過不少鄉野村婦、三姑六婆。

那些人在她麵前姿態都很低,縱然能談笑自若,語氣裡的謙卑和恭敬卻是明明白白的,時刻謹守著身份。張吉玉卻不同,她言語和舉止都很隨意,雖然同樣沒有任何禮節可言,卻並不叫人覺得粗魯,反倒有一種彆處沒有的爽利。

君琢說過,這裡沒有上下、尊卑、貴賤。

來之前,她們很難想象這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什麼都沒有,豈不是亂了套嗎?

原來是這樣的。

……

明月霜快把自己的頭發揪禿了。

她雖然沒考過公務員,卻也看過網上無數的截圖吐槽,不僅知道考公務員要考行測和申論,還看過不少奇葩題目,其中頗有印象深刻的。

所以明月霜本以為,依葫蘆畫瓢地出一套題目,應該不會太難。

結果是她高估了自己。

做題是一回事,出題就是另一回事了。

出題人必須要知道這張卷子考察的範圍是什麼,出什麼樣的題目能夠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水平,客觀題又要設置什麼樣的乾擾選項……光是想想腦袋就要爆炸了。

最後還是默默將出題人的位置拱手讓給了上官婉兒和孟麗君。

其實這兩人雖然都曾經身居高位,擁有選才的資格,但做考官出題的經驗也不能說很豐富。

因為不管唐朝還是元朝,科舉都隻是取才的渠道之一,並且還不是主要渠道,所以受到的重視有限。

唐朝時的科舉錄取率太低,每年進士隻取三十人,顯然不可能滿足用人需求,所以保留了漢以來的舉薦製度。相較而言,反倒是通過考科舉得官更難,即便考中進士,也要參加吏部的選試才能授官。

據說韓愈中進士之後,就三次選試都沒中,隻能退而求其次去給人做幕僚。

而在上官婉兒主政時期,則多以詩賦取才。置昭文館,廣召詞臣,賜宴遊樂,詩賦唱和,其中表現出眾者,便賞金、賜爵、授官。

至於元朝,因為疆域遼闊,一路打到中亞和歐洲,漢人的地盤在其中隻占據了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蒙古族人少,為了維護本族人的利益,元朝實行十分嚴苛的民族等級製度,漢人是第四等,也即末等,他們所推行的科舉自然也不受重視。

自然,在孟麗君為主角的故事裡,很多地方都是與現實不同的,否則她也不可能以女子之身考取狀元,其後又平步青雲,年紀輕輕即成為一國宰相。但當故事變成真實,作為故事背景的部分便會自動按照現實來補全。

但不管怎麼說,她們都主持過選才,肯定比明月霜更清楚出題人的思路,也更適合這份工作。

果然,明月霜一說,她們連想都不用想,就能寫出一些經典的題目。

很多人對古代科舉考試的印象就是一個“八股文”,因此便覺得科舉就是僵化呆板,培養出來的都是隻會死讀書的腐儒的存在,這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唐朝時,進士科考試的內容包括貼經、墨義、詩賦、策問。貼經是《四書五經》原文填空,墨義是名詞解釋,詩賦是當時展示才華的最佳方式,策問是議論文,而且議論的是時事。總體來說,除了沒有詩歌之外,大學中文係的期末試卷基本上也是考這些內容。

除了進士科,另外還有明經、明算、明字,史科,道科等科,考試範圍從《四書五經》到時事政治、軍事法律、曆史數學,涉及到方方麵麵,甚至道科考的還是《老子》、《莊子》和《列子》。

隻不過後來,儒家的地位越發尊崇,進士科一枝獨秀,連明經都淪為陪襯,其他科目更是漸漸廢除。

到了宋朝,王安石變法,廢除詩賦,將貼經和墨義合並為經義,成為科舉主要考察的內容。

及至明朝,朱元璋明文規定應試文章必須要仿宋時的“經義”,考試內容也固定成跟老朱家同姓的朱熹所作的《四書章句集注》等書,禮部甚至還會在每一次科舉結束後給出三篇程文,也就是範文,讓廣大考生照著學習。

於是經義文的寫法越來越嚴格而固定,遂成八股文。

但即便是在明朝,科舉考試也不是隻考八股文,而是第一場考經義,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第一場考詔誥表判和一篇論文,也可以叫公文寫作,第三場考五篇時務策。

不過考試這種東西嘛,考生們九天考三場已算折磨,考官卻要在這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裡批閱幾百個考生的答卷,寫出評語、排好名次,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考官們往往隻會著重看第一場的第一篇文章,考生自然也在這一篇下功夫。

總之,最初的科舉改革,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當時的政治環境,隻是後來越來越僵硬和程式化,才成為了書生文人嘲弄取笑的對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