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
這個看似很古怪的問題其實是一本科幻的名字,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更沒看過,畢竟這本初次出版是在1968年,不太適合現在的口味了,而且這本的作者菲利普·迪克的文字和想象力一向是以天馬行空著稱,非硬核科幻迷很難讀得下去。
這本雖然小眾,但由它改編的電影在西方影壇可謂如雷貫耳,那就是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被很多科幻影迷甚至科學家奉為影史最佳科幻片。
巧的是,這部誕生於上個世紀的電影恰好描寫的是2019年洛杉磯發生的一場衝突。
莊曉蝶說的是名而不是電影名,所以電影的部分應該可以忽略,而的內容放在今天其實已經不新鮮了,反而是這個書名更令人印象深刻。
“機器人會夢到電子羊嗎?”張子安反複揣摩之後,覺得她應該是問的是這句話的字麵意思,而不是考較他是否還記得的內容——他讀過,但是內容早記不清了。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語文學得好的小學生都能分析出來,一是機器人會不會做夢,二是機器人做夢的話,會不會夢到電子羊。
莊曉蝶問的這個問題肯定有深意在內,不會無緣無故地問,她沒那麼閒也沒那個心情。
所謂機器人,大型工廠的車間裡就有,靈巧的機械臂整齊劃一地組裝零件,看上去相當震撼,但那種隻會按照預置程序乾活的機器人與人們通常想象的機器人不是同一個範疇,大家一談到機器人,通常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像人的機器”,或者說是仿生機器人,擁有人類外形、從說話到動作乃至思維方式都與人類相似的機器。
這種等級的機器人在現代社會顯然還不存在,否則下一場工業革命已經爆發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將爆發式增長,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類不再為生存而工作,提前進入理想社會……往好裡想是這樣,如果往壞裡想,也許是《終結者》變成現實,機器人起義要革人類的命……
仿生機器人離實現還遠得很,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連門都沒摸到,莊曉蝶會對那麼遙遠的問題感興趣嗎?
他繼續深入思索,仿生機器人的身體不是關鍵,無論長得像不像人都是細枝末節的小事,現代社會的科技水平差不多就能用機器做出外形上以假亂真的人類軀體,起到決定作用的是機器人的大腦能不能像人一樣思考,就如決定人類能成為萬物之靈的關鍵是人的大腦,而不是人類那孱弱的身體。
如果把“機器人”這個詞引申為人工智能,似乎就能說得通了。
一旦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出現,仿生機器人也會水到渠成。
當然,現代社會也沒有發明出與人類無異的人工智能,話雖如此……
張子安從枕頭下麵掏出手機,盯著黑色的屏幕沒有解鎖,隻是出神地盯著。
在他的手機裡,卻存在一個如假包換的人工智能,起碼它聲稱如此。
所以,莊曉蝶的問題其實是隱晦地向他詢問——導航精靈會做夢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