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 73 章(1 / 2)

麒麟兒 三春景 5121 字 4個月前

“他和孫兒是一般年紀。”

“嗯...嗯?”蔡老爺子怔了怔,雖然已經儘力收斂神色了,但還是泄露出了一絲驚訝之色。

不驚訝是不可能的,畢竟以蔡老爺子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文章太過老到,見識也太深了!說是三四十歲以下的人寫的,怎麼都讓人覺得哪裡不太對。而按孫子說的,文章作者是和他一樣的孩子,就更是匪夷所思了。

“那還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雖然心裡覺得意外,蔡老爺子最終卻還是隻是這樣說道。他倒不懷疑這件事裡有人捉刀代筆,最多就是認為孫子這個消息來源會不會有什麼錯誤——真能寫出這樣文章之人,也用不著為人捉刀代筆,自己就能揚名天下了!

蔡弘毅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隻能‘嗯’了一聲。對於現在的蔡弘毅來說,最為心心念念的還是《戰國論》的其他篇章。他現在就像是後世的讀者追連載,正在關鍵部分斷更了,那肯定是十分惦記的。

而且不同於追更的讀者,他是知道文章都寫了出來的...隻不過他人在南陽,無法拿到第一手的文章稿件。為今之計,也隻能寫信給羅丘,讓他想辦法把剩下的文章都抄來了。

想到這裡,蔡弘毅又連忙回去寫信給羅丘,並且派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去。

而在等回信的時間裡,他隻能反複之前的《韓國論》和《趙國論》。而這文章真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能注意到最初沒有注意到的東西...文章的深意遠不是讀幾遍就能體會的。

在反複文章的過程中,蔡弘毅對作者的好奇與佩服與日俱增——他知道許盈是自己的同齡人,也因為是同齡人,所以更難以想象他是怎麼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他忍不住代入自己的視角,覺得自己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恐怕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來!

若是年齡增長就一定能做到過去做不到的事,那天下人就該用年齡來分高下了。

這個同齡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曆,又有著怎樣的思想?蔡弘毅覺得自己每次讀文章都是在與許盈交流思想,讀過數次之後他覺得自己應該對許盈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但驀然回首,忽然又覺得自己見

到的始終隻是冰山一角。

許盈這個同齡人似乎更加難以了解了。

知道的越多,就能明白,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趙國論》和《韓國論》隻是《戰國論》的一小部分,而《戰國論》也不過就是許盈思想的一部分而已。

蔡弘毅忽然有了一個想法,去豫章!去見一見許盈!如果可以,他想成為許盈的學生——雖然拜一個同齡人為老師很不常見,但達者為師!吳郡陸氏的‘二陸’,即陸機和陸雲兄弟,今年雙雙辭世,其弟子周處乃是義興周氏周處,而周處可是比陸氏兄弟年長了二十多歲的!

他敬服能寫出《韓國論》和《趙國論》的人,其思想與學問是他遠遠不能及的。雖然家中長輩曾說過,等他年長一些就送他去洛陽拜名師,但他現在覺得,寫出《韓國論》和《趙國論》的人身上就有他最想學的東西。

他自己也說不清楚那是什麼,但他知道,如果想要解決讀書以來的疑惑,他隻能去豫章見許盈。

從讀聖賢書起,蔡弘毅就有許多疑惑壓在心裡——光靠這些聖賢書就能得到治國之道,就能致君堯舜,就能立功、立言、立德,就能明白世間道理嗎?

自從儒家一統天下,儒家的學問也被無限拔高了,似乎學通了儒家學問,便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但事實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儒士不斷給儒家經典做注、解釋,擴展了儒家經典包含的內容,也沒有真的讓儒家學問包攬一切、解決一切。

在原本的曆史上,後來還會出現理學、心學...這其實都是在讀書人在尋求出路。他們在儒家原有的圈子裡打轉轉,找不到出路之後開辟了新路。但這樣的新路實際上也沒有解決問題,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是一條光明大道,但走到最後卻發現依舊是死胡同一條!

不然理學之後為什麼會有心學,而心學為什麼在興盛一時之後並沒有真正服眾?甚至在明朝末年,出現了士大夫輕視讀書(隻拿聖賢書當科舉的敲門磚,其他時候都恥於談及這方麵的學問)的情況?

很多人讀書時隻是被動接受灌輸,沒有想那麼多。有的人想了,也覺察出了問題,但他們往往不願意‘惹麻煩’,或者認為這就是

自己讀書不夠,也就不管了。但隻要真的願意去思考,必然會發現現有的學習體係是有問題的。

現在的儒學,其實早就不是原本的樣子了,很多時候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擴展著儒學的領域。隻不過,這種擴展並不是由儒學延伸而來,而是自己有了一定的想法,然後從儒家經典中尋找‘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