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賣肉串的小P民(1 / 2)

而在眾人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在進行著一場關於如何有效渡過大冰期的對照實驗,實驗對象是三個發展方向各有側重的世界。一個是正逐步虛擬化的世界,一個是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世界有一個就是小七現在所處的世界。

“根據預測們的世界也將在一千年後迎來大冰期以對這三個世界的研究尤為重要,無論你們采用什麼方法,都要從這些世界中吸取有效經驗,來確保我們在一千年後安全渡過大冰期。”實驗的主持者一本嚴肅上去十分地公正無私。

參與實驗的人聽此也跟著附和,不斷從各個方麵闡述著此次實驗的必要性。隻有其中一個人沉默不語其他人說完才開口詢問,“林教授千年後的大冰期目前隻是假設,還沒有確切的材料佐證,我們為此開展實驗是不是不太妥當實驗世界的犧牲真的有必要嗎?”

“李教授是我們團隊中最年輕的是第一次參與實驗,你的疑慮我們都曾經有過你要知道有我們的世界安然無恙,才能讓你有猜疑的機會。大冰期雖然隻是一個假設隻要有可能,我們就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隨著一大段的勸解,老教授沉默了一下後又補充了一句,“這才的三個世界,除了那個平庸世界,另外兩個世界很可能在高風險環境中再次科技爆炸,而無論是虛擬化還是人工智能,都極有可能提供給人類一個永生的途徑……”

聽到這裡,除了李文遠,其餘人都露出了躍躍欲試的表情。在意外發現可以操控其他世界之後,他們已經通過那支神奇的筆進行了多次試驗,成功讓所處的世界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科技爆炸。

但就算如此,他們也沒能從其他世界中獲取到永生的方法。最終他們推測,永生的世界可能級彆太高,不會出現在可操控的名單裡。如此,他們就隻能采用一些極端的方法去操控與自己科技相近的世界,激發那些世界的潛力,若是恰好有那麼一個世界發現了永生的方法,他們也正好拿來使用。

因為這個原因,他們的實驗進行的越發頻繁,在實驗中毀滅的世界已經快突破三位數。然而這個冷冰冰的數字並不能帶給已經瘋狂的他們絲毫愧疚和感觸,他們所做的,也隻是將那個世界曾經發生過,或者以後可能發生的事情挪到了現在。

李文遠看著興致高昂的實驗室眾人,又看了看代表三個世界的虛擬屏幕,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他知道那些支持和資助實驗的人是怎麼想的,當未來有了保障,他們所追求的,不過是永遠的活下去,永遠的享受資源和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

“李教授初來乍到,就負責3號世界吧,也許李教授的仁善能感動神,然後神去拯救那個世界呢。”林卿舟笑得很是和藹,隻是說出的話就不怎麼好聽了。如此發現的世界裡,哪還有人相信神,他這麼說無非是因為剛剛李文遠的頂撞罷了。

敲定了3個世界的負責人,此次會議也就散去了。其實實驗負責人能做的東西不多,因為那支神奇的筆並不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能做的就是記錄實驗世界在災世中的發展,以及有沒有新的可借鑒的科技。

3號世界是一個發展相對平衡,卻也落後的世界,人工智能,虛擬vr都剛剛萌芽,突然遭受大冰期衝擊,有所突破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被分配到3號世界的負責人李文遠,此次也就不會有什麼重要收獲了。

不過李文遠並不在乎這些,因為他如今參與實驗的決心已經動搖了。看著3號世界虛擬屏上那密密麻麻的數據,李文遠仿佛看到了滿屏的鮮血和屍骸。

觀察者世界的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三個世界雖然科技發展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災難來臨後,都迎來了一段時期的低穀,並伴隨大量生命的死亡。不過很快,人工智能世界最先緩解過來,室外恐怖的低溫對人類是致命的,但對於機械卻影響不大。

所以很快,人工智能的發展再次迅猛了起來,人類呆在溫暖舒適的環境中,通過操作控製機械重新恢複社會運轉。當然,即使恢複了運轉,社會的發展也與之前又很大不同,災世中的人類正在努力適應一個與人工智能相處的社會。

2號側重虛擬技術的世界受到的衝擊是最小的,因為早在大冰期之前,他們的社會結構已經逐步向虛擬轉化,人們見麵多通過虛擬空間,完善的營養艙和居住環境甚至讓他們不必集中到避難所中。2號世界,也是實驗團隊認為最有希望渡過大冰期的世界。

至於3號世界,沒什麼突出特點,科技也相對落後,放到實驗當中完全是起個對照作用。災難來臨,3號世界死亡人數是最多的,而且社會完全斷層,短期內看不到恢複運轉的可能。在封閉的避難所中,他們很難預測,那些人類可以存活多久。不過就算存活下來,也不過是在地下掙紮的可憐人罷了。事實上,實驗最初的發展方向確實與大部分觀察者預測的情況相似。

3號世界的避難所裡,吳星城所期待的改革在兩年之後終於還是來了。在地下生存是一件極為可怕的事,即使頭頂的燈光高度模仿著自然光,即使避難所裡儘量營造一些自然環境,比如風,比如草地,比如藍天仿真的天花板。

但久而久之,人們的精神還是逐漸萎靡。陽光雖然不是生命所必須的條件,但是少了它,人類就好像丟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加上在基地中無論怎麼生活,大家都得到同樣的待遇,人們漸漸地也就放棄了奮鬥。

災後兩年,避難所終於再次推行了按勞分配,一個小型的社會正在逐步形成。

製度的改革,讓人們對工作的看法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供給區終於成了受歡迎的工作場地,但是很可惜,兩年時間,供給區的工作人員也陸續滿員。人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其他區域,生活無非就是衣食住行,食物擠不進去,行和住也不需要,衣的技術含量又太高,眾人轉了一圈,發現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是食物市場更容易入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