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清穿之熊孩子(二十六)(2 / 2)

等康熙走了之後,孝莊太皇太後又把皇貴妃她們都趕回去了。皇貴妃執掌六宮,瑣事纏身,德妃懷孕,溫僖貴妃、宜妃身邊的小阿哥還需要人照料,她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留她們在這裡做什麼呢?

等到妃嬪們都走了以後,慈寧宮侍疾的,就隻剩下那些皇阿哥和公主們了。

太子是真心尊重太皇太後,他小的時候,是由康熙親自照料著。康熙照料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將他交給太皇太後,他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慈寧宮度過的。可以說,他對太皇太後的感情,是比其他皇阿哥都要深的。

正是因為如此,伺候太皇太後的時候,他都是親力親為的,大福晉和公主們,幾乎都找不到幫忙的機會。

明華也是如此。

找不到幫忙的機會,就乾脆不找。她就直接坐在太皇太後身邊,念書給她聽。最開始的時候,她念佛經,後來,她就念自己為太皇太後寫的傳記。太皇太後對這個很喜歡,總是聽著聽著,就會不由自主地感慨道:“哪裡有你寫的那般睿智……不過就是事趕事兒到了那份上罷了……”

明華就在一邊抿著唇笑:“您可彆妄自菲薄,大姐姐她們這兩年,可都是學著您的事跡長大的。”

太皇太後笑著說了聲促狹鬼,也便不會再說她了。

傳記讀完以後,她就拉著大公主她們,換上蒙古服,坐在太皇太後身邊,給她唱悠揚的蒙古調子。

每當這個時候,太皇太後臉上就會露出向往的神色:“我已經快五十年沒有回家,沒有看到草原了……”

太後瞧著這一幕,就會哭,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她都會避開不過來。

就這麼著過了二十多天,忽然有一個下午,太皇太後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她不僅坐了起來,還興致勃勃地叫蘇麻喇姑把皇上給叫了過來。

康熙一聽到慈寧宮的傳話時,心裡就咯噔跳了一下。他害怕呀,他害怕這是太皇太後回光返照了。

等他匆匆趕到了慈寧宮,看到了那個一臉慈愛的祖母,那顆心就不斷地往下沉。

昨兒還病地起不了身呢,今兒怎麼就能坐起來,言笑晏晏地和他說話了?隻怕太皇太後的時間,就快要到了。

鼻子一酸,他的眼淚差點就掉下來了。

可他是君王,他不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麵失態。

太皇太後笑著對他招了招手:“玄燁,快過來陪祖母說說話。”

自打親政以後,皇祖母就是叫他皇上了,他都多少年沒聽到她叫過他玄燁了,可如今在一次聽到,竟然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康熙忙忍住了淚水,急急奔到了太皇太後身邊,道:“皇祖母,孫兒在這兒呢。”

太皇太後將他從頭打量到尾,像是怎麼都看不夠似得。好一會兒,她才抖了抖唇,笑著道:“玄燁,皇祖母有幾件事兒,想要請你去辦。”

康熙握著她的手,道:“皇祖母隻管吩咐。”

太皇太後的眼神就變得悠遠起來,她道:“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她這話有三重意思。其一,是說太宗(皇太極)已經去世太久了,她不想因為要和他合葬而擾動他的亡靈。其二,太宗葬在盛京,距離京城太遠,把她葬過去,她覺得這未免太勞師動眾,心有不安。其三、她非常喜歡順治和康熙,喜歡康熙的孩子們,她不想在死後不久就離開他們。

這其實就是不想和皇太極合葬。

康熙不想去猜祖母這麼說,是不是因為她對祖父心灰意懶到不想見到他,祖父已經過世了,他就這麼一個祖母。這個祖母從小照拂著他,扶著他登上了皇位,給了他最嚴厲的教育,陪著他拿下了四大輔臣,和他一起熬過了三藩之亂,她給予他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多到此刻,他隻想好好幫祖母完成心願。

太皇太後說完這番話後,就期待地看著他。康熙忙點了點頭,允諾道:“好,皇祖母說怎麼做就怎麼做!”

太皇太後欣慰笑了笑,又道:“玄燁啊,太子是中宮嫡子,素來聰慧過人、堪當大任。如今的朝局,你自己也明白,大清雖不是四麵楚歌,但也是強敵環伺,歐洲各國就虎視眈眈地看著咱們呢。你要記著,太子穩了,這朝局就穩了一半,朝局穩了,你才能騰出手來做你想做的事兒。”

康熙忍著淚點頭:“是,孫兒都明白的。”

說到這裡,太皇太後覺得自己身上的力氣已經有些不足了。她眯著眼笑了起來,道:“快叫太子他們進來吧,再讓我,好好看他們一眼。”

康熙就抬頭去看梁九功,梁九功擦了擦眼淚,一路小跑至門口,將在門外候著的阿哥們和公主們請了進來。

太皇太後眷戀的目光從太子身上慢慢滑到最小的十三阿哥身上,然後喘著氣道:“小、小明華……再,再給老祖宗,唱一首、一首家鄉的歌……”

明華的眼淚就掉了下來。她行了一禮,拉著大公主她們走到太皇太後身邊,圍著她唱起了曾經的蒙古長調。

太皇太後就這麼,一隻手拉著康熙,眼睛含笑看著公主們,慢慢失去了光彩。

當她的手從康熙手裡掉落下來的時候,康熙終究還是哭得俯倒在她的床上,大喊了一聲:“皇祖母——”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後病逝,享年七十五歲。她死後不入皇陵,康熙在東陵附近建造了一處寢殿,將她的靈柩暫且安放於此。

與此同時,太子失去了第一個一直保護著他的人。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