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1 / 2)

37

鹿行吟收回視線, 翻了一下自己帶上來的筆記本, 又找靠近的蔡靜借了化學書,翻看了一下。

底下的學生一看到他安靜下來, 也都坐直了身體,有些期待著看著他。

孟從舟猶豫道:“這不好吧, 鹿行吟自己生病還沒好全呢,大家想用這個時間聽課,他也要自習啊。”

“沒關係。”鹿行吟頓了頓, “隻有兩節課的時間,之後……年級組應該會有辦法吧。”

鹿行吟掃了一眼化學書,他們現在距離最近的新知識點就是有機化學, 隻不過剛剛開始沒有幾節, 最新進度剛剛到難度簡單但是記憶性需求非常大的各種有機反應中。

鹿行吟說:“那我先……帶大家,按照我的學習方法順一遍, 可以嗎?”

底下學生麵麵相覷,有的人遲疑地說好。有的人則還是覺得有些荒謬和不現實,笑著搖頭,眼裡寫滿了不信任。

顧放為又換了個姿勢坐著,腿翹了起來, 低頭看桌肚裡的一本書, 看起來不再關注課堂中的動靜, 也沒有任何要摻和的跡象。

“好啊好啊!”陳圓圓第一個捧場,他先舉手問了一下,“課本我們都看了, 也背了,但是做題上很容易混淆,小學霸我想知道那些反應催化劑和反應結果是隻能背,還是說一般老師會講解一下?”

事實上這也是27班大部分學生遇到的難題——課本上的內容他們都認真看了、背了,但是有的部分記下了,卻不一定會做題,更多的是記下來複雜又沒有規律,也沒有老師的解說。於是27班學生隻能瘋狂地互相借閱資料書,在不同版本、不同編寫風格的資料書中,拚湊出那些課本中本來應該由老師告訴他們的、更加明白簡單的規律。

對於鹿行吟來說,他沒有憂慮過高中有機內容,因為他第一時間接觸的就是以雜化軌道開始的、更加原理性、成體係的內容,等同於掌握更高層次的反應邏輯與原理。

但S省的高中教材早已取消了這部分內容,有機相關內容占據15+5的部分,所有老師都會強調“不會的背下來”,總結出題目套路,要求學生去套。但不說這種學習效果本身,一旦S省考卷中出現像青墨七中上次月考時的那種化學難度,又或是進行本省以題目新穎多變的W派十校聯考的情況,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化學成績的全線崩潰。

鹿行吟非常清楚這種教學方式的短板在哪裡。這一點他是從顧放為和謝甜的生物教學中同時領悟到的——顧放為先教會他不用定式思維學習,以看單詞取代背單詞;謝甜教會他理解知識邏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在冬桐市隻剩下生硬死記硬背的教育環境下自我摸索出了自己的路——隨時隨地將知識打碎重組、快速鑽空子的辦法,也學會了構建極其詳細的知識框架,如果再加上理解本身,這一切都迎刃而解。

鹿行吟輕輕說:“我上了陳衝老師的課,我複述一下陳老師的觀點。”

其實陳衝上課時沒講這麼多,他這一刻想到的,是那本競賽二手書。

“化學這門學科,最重要的其實是化學直覺的建立。”鹿行吟腦海中浮現出競賽書扉頁的畫麵,隨後翻了一下今天的最新單元,裡邊有無數個不同的簡單有機反應。

他念道:“甲苯與液溴的反應,笨與液溴的反應,苯酚與溴水的反應,乙醇生成乙烯的脫水反應,乙醇生成□□的脫水反應……”

他剛念完,底下就有學生開始敲腦殼:“求求了,彆說了,腦子要炸了!背了一個早自習還經常記岔……”

“是啊,好難背,我今天去打聽了一下,隔壁班化學老師還給總結規律口訣,我們什麼都沒有。”

“其實有些東西不用刻意去記。”鹿行吟說。

他拿起粉筆,轉身往黑板上寫。字跡依然很輕,是他寫字的習慣,生病之後顯得更輕。

但沒有人抱怨,後排看不清的學生跑到了前麵來蹲下聽,靠窗的學生拉了窗簾防止黑板反光。

鹿行吟寫了兩個化學式:

如果溫度在140℃左右:

CH3CH2OH + HO-CH2CH3 → CH3CH2OCH2CH3 + H2O (催化劑為濃硫酸)

如果溫度在170℃左右:

CH2HCH2OH →CH2=CH2↑+ H2O(催化劑為濃硫酸)

隨後,鹿行吟在旁邊分彆寫出了□□和乙烯的結構式,將每個化學鍵都清楚地標明了。

“可能大家覺得,一個溫度是140℃,一個是170℃,反應條件和產物都很相似,除了反複背誦沒有彆的辦法了嗎?”

鹿行吟沒有發覺自己跟著謝甜學會了這種循循善誘的、問詢式的講述方式。

指尖的粉筆圈住化學鍵兩端的字符,引個箭頭,隨後拆解,粉筆頭□□板上,敲擊出篤篤規律的聲響。

如同兩種不同的拚圖方法,他將它一一拆解,展示給班上的同學。

他接著認認真真地講道:“大家可以看□□和乙烯這兩種物質的結構式,乙醇變為□□,是兩個分子脫一個水,乙烯是一個分子脫一個水。區彆是一個分子間脫水,一個分子內脫水,從這種結構上,我們知道這是分子間脫水和分子內脫水的區彆,這是很明顯的,大家要記住。不過不止這樣,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能看出生成乙烯的反應脫水更加徹底——也即是說,需要更加強烈的反應條件。”

“反應物和催化劑都相同,而170℃的反應條件明顯比140℃更加強烈,所以生成乙烯的反應溫度要更高。這是不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

全班鴉雀無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