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親戚 晉江首發(2 / 2)

弘治帝點了點頭,心中卻是若有所思,他就這麼一點骨血,日後大明江山也得交到這個兒子手上,對於這孩子的教育問題,還是不能放鬆啊。

**

張鶴齡這天是在宮裡用的晚飯,大外甥他還有弘治帝三個人一起用的膳,大外甥高興壞了,纏著他還想要禮物。

上次給他的那個萬花筒他已經玩膩了,想要彆的玩器。

張鶴齡笑著哄他,等下次入宮再給他帶,小孩還有些不高興,撅著小嘴等著人去哄他。

張鶴齡也很給麵子,耐心哄了又哄。

小孩這才高興了,又親親熱熱的依偎在張鶴齡懷裡。

弘治帝看著這一幕,有些好笑的搖了搖頭,這小子,自小就被所有人都捧在掌心,從沒遇到過任何挫折,這樣的孩子,日後長大,麵對偌大一個國家,又會怎麼樣呢?

人都說生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如今的弘治帝正是這個心理,這還沒怎麼樣呢,就操心起以後得事情了。

張鶴齡用完晚膳就出宮了,弘治帝叮囑他,一定要小心做事,如今雖然劉健被說服了,但是言官們的視線還是都在盯著張鶴齡,弘治帝也怕因為這件事,再鬨出什麼事端來。

張鶴齡自然老實應下,心裡也想,這幾日還是要低調一點,少冒頭。

**

之後一段時間,張鶴齡的日子都過得很低調,每天早出晚歸,也不和那幫商人宴飲了。

當然了,他之所以不宴飲,是因為經銷商已經定下了,現在就是根據經銷商的財力和經銷商所在地的體量給他們分發貨源了。

這件事兒還挺麻煩的,張鶴齡一直都在和人忙這個。

就在他忙碌的同時,有天下了衙,卻突然有人進來和他稟報了一件事,張鶴齡剛一聽到,就頓時腦瓜子嗡嗡的。

來給張鶴齡稟報事情的,正是張家的管家德叔,德叔打從張家還沒發跡的時候就在張家做事,後來張家跟著張皇後雞犬升天了,德叔自然也身份升級,成了張家的管家。

德叔幾乎在張家做了一輩子的事兒,對張家上上下下都很上心,但是今日德叔卻看著有些驚惶不安,他讓張鶴齡將屋中所有人都遣了下去,這才和張鶴齡把事情說清楚了。

前段時間,他聽到坊間有人傳言,鄭村鎮出了個皇親,他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就覺得有些疑惑,他是壽寧侯府的大管家,自然也知道府中的底細,以及宮裡的大致情況,他可不記得宮裡有那個姓鄭的娘娘。

因此他便留了個心眼,讓人去查,這一查兩查的,結果出來的事兒就把他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原來是鄭村鎮有個叫鄭安的,他四處傳言自己的女兒入了宮做了娘娘,還暗戳戳的示意如今宮裡的太子是他女兒生的。

這事兒就有些離譜了,他如此橫行無忌胡說八道,竟也讓許多人信了,聽德叔的意思,他們周邊村鎮許多人都上門去給鄭安送禮。

張鶴齡聽道這些,臉一下子黑了。

此人竟如此大膽!竟敢冒認皇親!

他可不記得後宮裡有個姓鄭的妃嬪,而且從姐姐懷孕到大外甥降生他也是看著的,這裡頭絕沒有任何貓膩。

難道是有人在這其中搗鬼?

張鶴齡憤怒的同時也有些驚疑不定,若是真有人在這背後搗鬼,那他拿著太子的身世做文章,就真的是殺人誅心了。

德叔此時也有些怕,滿腦門都是冷汗,低聲道:“侯爺,這件事該如何是好啊?”

這件事不好辦,張鶴齡心中早有定論,這個人如今已經將這些事宣揚出去了,他們要是立刻就出手拿住了他,隻會讓流言傳播的更廣,而且說不準還會讓人以為這事兒是真的,他們這是心虛。

可是要是真的放任不管,那日後事情要是傳到了京裡,就更糟糕了。

張鶴齡左思右想,最後終於暫時想到了一個法子,他低聲對德叔道:“你想個辦法,引誘他入京,借口出門探親也罷,入京找活計也罷,反正不要在鄭村鎮動手,將他誘入京城之後,再將人拿住,仔細詢問。”

這個人還是得控製住,但是若是這個人真的是有人在背後操控,那去鄭村鎮捉拿就是下下策,那些人定然在鄭村鎮裡埋伏好了人,就等他們上鉤,將他引誘出來,在路上或是在京裡動手就比較方便了,畢竟他不信哪個人能將京城也控製住。

德叔見張鶴齡這般有條理,心中也鬆了口氣,點了點頭:“小的知道了。”

說完又頓了頓道:“那那些傳播這些謠言的人該如何處置?”

張鶴齡眉頭緊皺:“你找人盯著那些人,若是有人教唆他們傳播謠言你就先不要動手,回來和我稟報了再說,要是那些人自己亂說的,就不用管。”

德叔點了點頭,很快便出去了。

而張鶴齡這邊,心中的憂慮卻是一點都沒放鬆。

怎麼突然鬨出這樣的事兒,難道是因為他最近幾日太過出風頭了,有人在針對他們家?

張鶴齡拿不定主意,隻能咬牙先將此時壓在心底,一切都要等捉到鄭安再說。

**

張鶴齡這邊開始謀劃捉人,張家自家的事兒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一日,張鶴齡的姑姑張氏突然上門走親。

張鶴齡的姑姑是他父親張巒的幼妹,說是他姑姑,但是其實也就比張鶴齡大了七八歲,張鶴齡小時候還是姑姑帶他玩的。

等到姑姑長大了,張巒就將妹妹許配給了自己一個同窗叫沈祿的。

因為當時張家也還沒有發跡,沈家的狀況也就和張家差不多,沈祿也是一個舉人,不過沈家的底蘊強些,沈祿多年不第,就由舉人之身授了通政司經曆。

後來張家起來了,弘治帝登基,張鶴齡的這個沈姑父也升官了,如今是通政司右參議。

因此自打張家入京之後,姑姑張氏就和家裡的關係十分親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門拜訪,因此這一日她的拜訪張鶴齡也就沒放在心上,一邊讓妻子王氏準備招待姑姑,一邊自己親自將姑姑迎了進來。

姑姑自打成婚之後,日子應當還過得不錯,看起來精氣神很好,見著侄子親自來迎接自己,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縫。

“好孩子,幾日不見,竟是又長高了一些。”

他這個姑姑,雖然隻是比他大了幾歲,但是最喜歡在他麵前充大人,索性張鶴齡也不在意這個,隻是笑著道:“姑姑的氣色也比上次好多了,表弟表妹們可都還聽話?”

姑姑嫁進沈家快十年了,為沈家誕下一子一女,表弟叫沈明,去年找了張鶴齡的關係,入了京中最有名的一家私塾附學,聽說書念得還挺好的。

“好好好,都好。”一提起子女們,張氏笑的越開心了,她如今真真是事事如意,不管是子女還是家事都是妥妥當當的,而她能有今日,也是多虧了有個好侄女。

“我前段時間聽你娘說,延齡的婚事還沒個下場,便一直掛著心,結果沒想到,昨個我去串親戚,卻聽人提起一樁好親,我因此念著咱們家延齡,這才著急忙慌的上門來和你說。”

他這個姑姑向來是火急火燎的,見她這麼說,張鶴齡也不著急,笑著點了點頭:“有勞姑姑操心了,先不著急,慢慢說。”

張鶴齡不認為姑姑能聽說什麼好親,畢竟姑父是文官,和他們這些勳貴外戚就不是一個係統的,就算能聽說一兩個好姑娘,和張家的情況也不太搭配。

但是張鶴齡還是願意聽姑姑慢慢細說,畢竟他也知道,姑姑這一片心意還是好的。

張鶴齡領著姑姑去了後宅,王氏已經準備好了待客的禮儀,人就在二門上候著,見著姑姑進來,笑著迎了上來。

張氏對他這個侄媳婦的知禮十分滿意,兩人手挽著手有說有笑的入了內宅。

等幾人坐定,姑姑張氏這才迫不及待的說起了自己聽說的好親。

“我們家裡和武安侯家有親,前幾日我跟著我婆婆走親戚,剛好就去了武安侯家一趟,大家坐在一處說話,說著說著就提起了小輩的親事,我就說起了延齡的事兒,結果不知怎麼的,武安侯家的那位太太,卻突然說,他們家有個親戚家的姑娘,也是老大不小了,至今還沒有說人家。”

說到這兒,張氏做出一副神秘的姿態,壓低了聲音道:“你當她說的是誰,竟然是英國公家的姑娘!”

張鶴齡頓時被唬了一跳。

英國公張家,那可是從靖難之役就開始受封的頂級勳貴人家了,綿延這麼多代,一直很受皇帝的信重。

這樣的人家,怎麼會看得上他們家呢?

張鶴齡完全不信這是什麼見鬼的巧合,這肯定是早有打算。

張鶴齡一時皺起了眉,而張氏看著侄子如此,便有些著急:“鶴哥兒,你還猶豫什麼啊,這麼好的親,錯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