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律師!”
一個拿著話筒的女士匆匆跑過來,她對著麵前明顯蒼老又十分有氣質的老太太道:“何律師,我是南方日報的記者,不知道能不能耽誤你一些時間,做一個簡短些的采訪?”
老太太看了看手腕上的表,“一個小時後,我能有半個小時的空檔。”
“可以,那我在這裡能您。”女記者立馬應下,顯得格外高興。
等人走後,她身後扛著攝像機的男人,跟著笑道:“厲害啊,彆人都不敢來問,沒想到你這麼一問,對方就答應了。”
記者看著老太太離去的背影,眼裡是崇拜的神色,“彆看何律師看著高冷了些,其實性子蠻溫和的,也是,她做了一輩子的善舉,又怎麼可能是那種冰冷冷的人。”
攝像機大哥點了點頭,好像也是這樣。
他看著那個方向,前方是個大型的養老院,聽說收費不便宜,但是環境很好,住在裡麵的老頭老太一個個精神好的不得了,想來被照顧的很好。
“何律師家裡有老人住在這裡?”
記者搖了搖頭,拿出手機查找了下資料,並沒有看到關於何律師家人的大多信息。
唯獨記載著,何曉丹在高考恢複那年考中了首都的大學,後來在某個善心人的幫助下帶著愛人和一雙兒女去了首都,也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什麼成就?
何曉丹律師不單單是國內最出名的律師之一,而且還擔任了幾所大學的法學客座教授,所在的律師所更是從開辦到現在都為窮苦人做免費的法律谘詢……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既有本事又出色,而且還十分善良的人。
現在他們報社正在做一檔精英的人物訪談,如果能采訪到何曉丹律師這樣的人,那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大好事。
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就見到何律師朝著他們走來,在不遠處的咖啡廳,記者抓緊時間問了一些早就準備好的問題。
一直到最後,瞧著還有點時間,又想起了剛剛在資源上看到的消息,她忍不住問道:“何律師,不知道能不能問您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
何曉丹溫和的點著頭:“你先問,能答我自然會答,不能說那就確實沒得說。”
“您在以前說過,生命中曾出現過一個很重要的人,是因為她的幫助才有了您現在的成就?”
何曉丹頓了頓,一直沒開口說話。
就在女記者想著要不要結束這次訪談的時候,何曉丹開口了:“有一對夫婦,他們十分的平凡,65年的時候在一家機械廠當工人,他們的女兒很聰明,直接被舉薦到南京炮兵學院,在剛剛成為新生那年就被招入科研所,這一去就是好些年未歸……”
女記者聽得不是很明白,卻安靜的沒有打擾。
“沒人知道她做得是什麼研究,隻是那對夫婦心善再加上女兒的原因,他們有了幫助其他孩子的想法,而我就是最開始的那一批,我因為向叔叔李阿姨的善舉,不用早早的退學嫁人,順利的高中畢業並進入工廠當工人,一直到77年10月,國家恢複了高考,我又在向叔叔和李阿姨的幫助下,帶著愛人和孩子去了首都上大學。”
短短的幾句話,卻是她一生最大的轉折處。
如果不是向叔叔和李阿姨,她現在不會有這麼大的成就,“正是因為我是最早的那一批學生,所以才知道李阿姨為了幫助我們,真的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也正式因為和她相處的時間長,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對於李阿姨那個從未見麵的女兒是有點不喜歡的,從65年到82年,整整17年的時間他們見麵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個月。”
何曉丹眼裡帶著回憶,還閃著些許淚光,“我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人家裡,最羨慕的就是那些疼愛女兒的父母,向叔叔和李阿姨很愛他們的女兒,卻不得不那麼多年不見麵。”
女記者聽得心酸,“為什麼?就算相隔的遠,他們一家人也能相聚啊。”
“是啊,為什麼呢?”何曉丹苦笑道:“是為了我們,你知道他們的女兒是誰嗎?為什麼這麼多年沒法和父母團聚嗎?”
連著幾個問題,可她並不需要一個回複,而是跟著道:“我不認識他們的女兒,隻在78年的時候見過一次,等那之後在見麵卻是在電視上,那一刻我才知道她付出了多少。1970年8月自行高炮打響了第一炮、1973年5月自行火箭炮現世、1982年自行反坦克炮被研發出來,而這些武器的建造者最主要的科研人員就是向叔叔和李阿姨的女兒——向薇院士。”
向薇院士?
女記者有一絲茫然,並不是太清楚這位院士的經曆。
而扛著攝像頭的男人卻驚訝道:“原來自行火箭炮是她帶領研發出來的?”
男人嘛,多少愛這些東西。
尤其是自行火箭炮,那威力多厲害啊?怎麼可能不讓人著迷?
隻是他知道自行火箭炮,但還真不知道1973年的自行火箭炮是誰造出來的,‘向薇院士’的名字聽起來也十分的陌生。
何曉丹看著他們,自然能看出他們眼裡的茫然,“你們當然不會知道,不止是向薇院士,就連其他為祖國默默奉獻的人你們也不會知道,他們和向薇院士一樣,不得不因此和家人們分離十年或者數十年,隻會待在科研所為了壯大祖國而努力著。”
一開始為了科研人員的安危和一些保密的行為,不得不將科研人員保護起來,不向外透露名字。
隨著祖國發展越來越好,在十幾年前就將這些科研人的名字告知世界。
隻是,又有多少人能將他們永遠記在心上呢?
何曉丹到現在都沒忘記。
在電視播放當天,李阿姨家裡突然來了好多人,那一天李阿姨特彆高興,隻說這些人是向薇院士的夥伴,是特彆重要的夥伴。
本以為他們隻是替向薇院士來看望李阿姨,可知道晚飯時間的新聞聯播,她才知道是為了什麼。
那一天,向叔叔和李阿姨是又哭又笑。
因為他們在電視上看到了自己的女兒。
向薇院士。
曾經參與了四次重大科研項目。
1970年8月自行高炮、1973年5月自行火箭炮、1982年自行反坦克炮以及1978年的中子彈。
三大核武器之一,誰能想到這麼年輕的女同誌,居然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帶領著團隊創造了這麼大的奇跡。
原來在她不知道的時候,向薇做了這麼多。
可不止她,就連好些人都因為她沒待在父母身邊,反而覺得她有些自私不夠孝順。
可其實呢?
這才是最偉大的人吧,放棄了所有的生活,隻為了手中的事,如果不是一群像向薇院士這樣的人物,又哪會有如今的盛世。
“咦,研發中子彈的科研人員居然也有這位前輩。”記者拿出手機查找著這位前輩的資料。
現代人對武器有研究的真不多,但是三大核武器的中子彈誰不知道?
可她沒想到的是,這位向薇前輩居然在三十歲出頭的年紀,居然就參與到這麼大的科研中,還和團隊成功研發出來了。
“可不是麼,自己的研發的武器,卻從未看到它爆炸過。”何曉丹歎氣,78年研發成功,卻因為一些緣故瞞著這個消息,一直到88年的時候才試驗爆炸成功。
可88年……
那個時候向薇院士都已經不在了。
她為此付出生命的強大武器,卻在離開的時候都沒見到它爆炸後的威力,何嘗不是一種遺憾?
為此,她的成員專門在她墓碑邊上放了一盤錄像帶,裡麵就是中子彈爆炸的瞬間。
何曉丹站起身,她對著麵前的兩個年輕人道:“他們付出這一切的出發點就不是被後人銘記,僅僅是抱著一顆赤子之心,隻為國家而努力著。”
說完,她帶著敬仰的道:“可同樣的,他們所有的付出不該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如果你們真想采訪所謂的精英人士,倒不如讓大夥了解了解這些英雄們。”
英雄,不僅僅是為身後百姓抗下一切的戰士們,同樣也有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們。
是他們共同的努力,才換來了如今的盛世。
記者的神情有些木然,一直等何律師離開後,她反手摸了摸臉上,發現已經是淚流滿麵了。
對啊。
他們不為出名而付出,但也不該被遺忘。
拿出手機,撥打了主編的號碼。
她突然很想做一期關於這些前輩們的專欄,讓世界的人都知道,曾經有那麼一群偉大的前輩們。
……
‘叮,恭喜宿主完成第一個強國世界任務,請等待三秒,由主腦判定完成滿意度。’
‘完成055小世界,獲得稱號《炮兵機械師》’
‘主要成就:
70式57毫米雙管自行高炮
73式130毫米履帶式自行火箭
三大核武器之一:中子彈
82式自行反坦克炮。’
因宿主的緣故,同時也影響到周邊多人。
李秋:幫助過658名學生,為他們提供了再次上學的機會。
昌琛:研發多種特殊型彈.藥,增加……
馬明:改進多款武器,為……
後麵一排,足足有幾十人,除了各人成就之外,她還帶動著身邊人。
向薇掃了報告一眼,然後打開一旁的屏幕。
不是第一次完成任務,她知道這個屏幕打開,會看到上個世界後續發生的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