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沒想到,第一個出來懟高卓的不是竹文,也不是白萍,而是曾經為《草兒青青》背書的滬城大學教授周秉文。
周秉文為謝舒儀寫了一篇悼文,就發表在《滬報》上。
“……我華國共四萬萬同胞,其中二萬萬皆為婦女,婦女同誌撐起了半個華國。但尤為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我們的婦女同誌在過去的二千餘年裡卻從未獲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地位。……
“逼死謝舒儀女士的何止是伊的父母,更是華國傳承二千餘年的封建禮製,是吃人的教條規矩,是頑固不化的華國人。男人們嗬,你們記住,你們是靠女人血肉為生的寄生蟲,你們每一分優越的地位,都是踩著母親姊妹的屍骨。……
“我愧對我們的婦女同誌,我是殺死謝舒儀女士的那千千萬萬劊子手中的一個,我甚至不敢到伊的墳前為伊獻一束花。但我不曾想到,我們的殺人者竟還在此刻昂起頭顱大笑。日前高先生在《東方月報》上發表的高見,猶如一盆臘月寒冰,凍得我渾身刺冷。我們和藹親切的同胞在禮教舊條中喋血了,屍骸剛埋入黃土之下;而殺人者已經迫不及待地走上高堂,踩著伊遺留的血痕,滿口之乎者也高談闊論……
“當殺人者的笑容在受害者的屍骸麵前仍能肆無忌憚時,我尤其感到悲哀。一切謂之自由平等、革舊立新的口號在此刻都是可笑的,我的周圍隻充斥著濃重的黑暗。我們時常說:‘舊社會推翻了’,可舊社會真的推翻了嗎?倘是真的,何以我們有文化有學識的讀書人仍在高喊甚麼‘以孝為天’、‘媒妁之言’呢?我竟無言地沉默了。……”
“嗟乎!我不曉得該說些甚麼,隻淺薄言語難以撫慰逝者之靈。但謹以此悼念謝舒儀女士!”
周秉文這篇文章,在悼念謝舒儀之餘,就差指著高卓的鼻子罵他是男人中的敗類了。
文人的筆杆子是最刺人的東西,周秉文全篇沒有一句臟話,但對一個一心想受到主流認可的所謂“讀書人”來說,被一位業界泰鬥認為是文界之恥、不屑與之為伍,本就是最大的打擊。
最開始報道謝舒儀自殺事件的《滬報》記者在唐沅的授意下也毫不含糊,另外撰寫了一篇深度報道,把謝舒儀爹媽那攤子爛事扒得一乾二淨,順帶把高卓的臉打得啪啪作響,
這篇報道一出來,幾乎是坐實了高卓顛倒黑白吸人血饅頭的事實,又有周秉文的文章在前,這一回,高卓是真真正正地惹了眾怒。
攻擊他的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他一下子就成了滬城學界的過街老鼠,但凡還有良知與同理心的人都不屑與之為伍。甚至還有人把炮火轉移到了《東方月報》,指責他們為什麼會刊登這樣的文章,讓高卓這樣的人也有機會大放厥詞。
《東方月報》隻是一家中流商業報紙,之前也是抱了高卓能一飛衝天、連帶著自家報社水漲船高的想法,卻萬萬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滬城的青年女學生甚至開始集體抵製他們,他們還被扣上了“不尊重婦女”、“妄圖複辟封建殘餘”的帽子,簡直是有苦說不出。
為了平息大眾的怒火,它選擇了推一個編輯出來擋槍,並發表道歉聲明,承諾以後永不錄用高卓的稿件。
這下子,高卓是真的傻眼了。
怎麼回事?他預想中的結局不該是一呼百應、眾人為他搖旗呐喊嗎?那些女人憑什麼要求淩駕於男人之上?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本就是理所應當,怎麼卻連周秉文都會站出來為她們說話?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像高卓這樣的人,永遠不會理解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前朝早已被曆史的車輪碾為灰煙,他的身心卻仍遺留在那裡,做著躋身剝削階級、淩駕於眾生之上的美夢。
可惜,誌大才疏,不過是徒添笑話罷了。
謝舒儀一事後,白萍主動往《華國青年》雜誌社寄來一封信,措辭極為謹慎尊重,特地點名是交給竹文先生的。
對於這位將半生事業奉獻於革命事業的女性,唐沅亦是極為欣賞尊重的,書信一來一往間,二人交談愈發投機深入,竟成為了文交知己。
謝舒儀一事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綿長的,如果說草兒的事情還隻是讓他們站在一個旁觀者角度感到同情和不忍,那謝舒儀一事則是讓相當一部分知識女性有了唇亡齒寒的悲哀。
滬城最負盛名的漢錦女子高中學生會聯合了其他幾個學校的女學生,希望能排演一出以謝舒儀為原型的話劇,將女子的現狀以更多的藝術形式展露在世人麵前,割肉療傷,也是時時警醒女性自身。
她們寫了信到唐沅這裡,希望能由竹文先生親自操刀編寫劇本。唐沅沒怎麼猶豫就欣然應下,大半個月後,劇本《玉蘭花開》新鮮出爐,送到了女學生們的手裡。
滬城的玉蘭花在四月時便開儘了,和謝舒儀一樣,永遠留在了這個春天。
但明年還會有花開啊。
女學生們排練了快兩個月,仲夏時節終於在滬城大劇院正式上演。
唐沅收到了她們寄來的票,她本欲獨自前往,可戚庭光那丫頭知道後也執意要跟著去,最後一家三口一齊坐在了劇院裡。
從謝舒儀死後,戚庭光便變得沉默寡言下來,病好後仍時有蒼白孱弱之感,讓照顧她的吳綺憂心得很。唐沅能感受到那種情緒,那不止是為親近的老師早逝的難過,更多的是小姑娘的精神正在經曆一場艱難的蛻變。
謝舒儀的死於她而言是一把枷鎖,讓她不得不直麵自己的弱小無力,她渴望掙脫破繭,可前路茫茫,她找不到出路在哪裡。
她需要去披荊斬棘,或者和自己達成和解,甘願磨去所有的棱角和不甘。
這注定痛苦,但世事本是如此,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女學生們的戲排得很好,她們在台上演的不是謝舒儀,而是全華國二萬萬婦女。
女主角翻飛的白裙子蹁躚在舞台上,她生於秋天,死在春天,死時身上蓋滿了凋零的玉蘭。
舞台上的燈光暗下去,挺直脊背站在唯一一束聚光下的旁白輕聲念出附在劇本末尾的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