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第 38 章 商業版圖(1 / 2)

這有些時候吧, 再聰明的人失去了先機就難以翻盤,更何況宜妃有著絕對不遜色於德妃的手段。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要怪就怪德妃出手不謹慎, 沒想到會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宜妃這次預判了德妃將要做出的行為, 提前給她堵在門口, 先認了錯,任憑誰也挑不出她的錯處。

德妃當場被堵回了永和宮,氣的摔了一地的花瓶擺設, 也仍然是拿宜妃沒有辦法, 聽說後來叫內務府換上新的擺設可是花了兩千兩銀子呢。

後宮妃嬪聽了都覺得痛快, 有幾個被德妃陰過的更是呼朋喚友一起吃酒。

這後宮裡的彎彎繞繞, 有時候就是如此的說不清,就連康熙有時候也隻能裝聾作啞, 權當不知道。

這次宜妃報複回去, 叫德妃丟了這麼大的臉, 康熙心裡多少也是有些覺得煩躁。

倒不是因為多麼喜歡德妃,而是因為康熙實在是認為兩個妃子在宮中這般鬨騰,傳出消息去叫外麵人看了笑話不好。

萬幸宜妃還算是有些分寸,沒有牽扯到旁人, 隻是傳了些有關德妃的小話罷了, 這點事情還在康熙容忍之內,甚至覺得很有趣。

乾清宮

康熙扔下手裡的奏折, 聽著下麵小太監的稟告,將宜妃的報複一一說來, 惠妃和平妃的幫助以及九福晉的助陣全都詳細說來。

惠妃幫一把手是因為德妃的那些算計裡提到了大阿哥胤禔,她伸手誰也說不出什麼。

平妃姓赫舍裡氏,那是仁孝皇後的妹妹, 太子的親姨母,德妃叫人傳的小話裡提及太子,平妃自然給德妃一個教訓。

平妃出身高,有輔政大臣的祖父,當皇後的姐姐,還有現在當太子的外甥,太子可是赫舍裡家的全部希望。

幸好德妃隻是主要算計九阿哥,若是膽敢攀扯太子,平妃真的能當場去撕德妃的嘴。

平妃可是比德妃等人小了近二十歲呢,雖然沒有冊封典禮但是人家也是妃位,一點不怕德妃。

宜妃的報複迅速又猛烈,叫德妃招架不住,平妃跟著搖旗呐喊叫宜妃氣勢更盛。

康熙無奈的歎了一口氣,“唉,你說德妃招惹她乾什麼?”

這個她說的就是宜妃了。

“宜妃素來就是個不好惹的性子,德妃還非要去挑釁,這下可是丟了麵子了。”

梁九功在旁邊一聽這話,心裡直咂舌,他一聽便知道,皇上,這是心裡早就有了決斷。

明麵上是兩不相幫,可實則這心裡還是偏著宜妃的。

不然哪裡會用這種無奈的語氣說宜妃,當初說德妃的時候可是說德妃年紀大了胡塗起來。

兩相對比,宜妃真是深受皇恩啊。

德妃那頭是直接叫永和宮交了人當替罪羊,半點不給德妃分辨的機會,也不去管她的名聲,合宮都知道是德妃算計不成。

而到了宜妃這,卻是吩咐梁九功封鎖消息,不叫這事傳到宮外去。

就算偶有碎嘴子的傳到了宮外去,也隻是傳些德妃的亂七八糟的閒話,這裡麵可沒有宜妃半點影子。

康熙感歎了一句後,便轉頭對著梁九宮說道:“宜妃這報複的手段也太幼稚了些,從前我還道老九這跳脫性子是隨了誰,原來是隨了她。”

梁九功笑著回道:“是極,宜妃娘娘雖然性子直,但是心地卻是好的,沒有什麼太多的壞心眼,就算是有時候心緒不平報複回去,也不過是這樣的幼稚的小手段而已。”

康熙抬手握拳堵住嘴,笑了兩聲,顯然也是覺得宜妃這手段又是幼稚又是好笑。

他隨口問道:“這要是德妃還是心思不平,想要報複回去,朕這後宮不會亂起來吧?”

梁九功心思一轉,便抬頭笑道:“皇上,您放心吧,德妃娘娘不會如此不識大體的,這事兒本就是永和宮那邊先開的頭,宜妃娘娘報複回去也是有自己的一番道理,想必從此之後就能消停多了。”

梁九功走近,給皇上奉上一盞茶之後,勸說道:“皇上,這民間門常說不聾不啞,不做家翁,想來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康熙點點頭,麵露讚同,“這話確實不錯,朕這個家翁啊也是難當。”

經此一戰,宜妃大獲全勝,德妃敗退回永和宮,因為沒有了什麼招數,也不好在此時再出手,德妃隻能謊稱自己因著天氣轉熱便身體不適,龜縮養病了。

德妃那頭躲了,這事卻還沒過,惠妃和平妃都跟著宜妃參與了這件事情,按理來說,這兩個人也都算是苦主,畢竟德妃散布的消息裡都涉及到了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

兩人偏幫著宜妃,也是應有之義。

太子知道了此事,也不過是無奈的笑一笑,他這姨母也隻不過比他大四歲,性子還不太穩重。

康熙十六年,平妃進宮之時,才將將十歲,還是帶著奶娘進宮的。

太子知道平妃是因為他才如此不平去幫了宜妃,心裡雖然熨帖,卻也少不得去皇阿瑪那裡打探消息,免得皇阿瑪心裡對平妃姨母有什麼不滿。

正巧蘇州出了件大事,他可以拿去與皇阿瑪請教,順帶著跟皇阿瑪打聽一下對平妃的態度是否有異。。

太子到了乾清宮門口,就吩咐叫太監進去稟報。

他悠哉的站在乾清宮門口,神態自如,跟自己家一樣自在,可不嘛,這不就是他的家,如果不出意外,他以後還會使這裡的主人。

乾清宮外的的大臣並不少,許多都是有事情過來跟皇上稟報,於是便在此處等待,或是一會把折子親手遞上去。

剛才還在竊竊私語說著什麼事情的大臣們看到太子來了,便紛紛過來見禮。

“奴才見過太子殿下。”

“臣等參見太子。”

太子眼睛極明亮,記性也好,眼睛看了一眼有位眼熟的禦史,他還記得上次監國的時候這位禦史還參奏過他擅自處理京城布防。

可是後來轉頭又上書讚美他德行出眾,於國之大事萬分上心。

這些大臣啊,嘴裡一時一個樣子,什麼話都叫他們說了。

太子抬手免了他們的禮,說道:“不必多禮,諸位大臣都是來此辦公事的,繼續去做就是了,不必因為過來給孤行禮耽誤了時間門。”

進去稟告的小太監不過走了幾步,跟著梁總管彙報了一聲,梁九功就進去稟告了。

康熙聽見了,便立刻叫太子進去了。

這便是皇太子啊!

太子身姿挺拔,一派清風朗月之態,抬腳邁進乾清宮,在外等候的大臣紛紛躬身對著太子的背影行禮。

康熙手裡的折子還沒放下,抬眼看見太子邁步進來,“過來坐著吧。”

他不過隨口一說,也沒想叫太子行禮。

太子卻老老實實的拱手彎腰,說道:“兒臣見過皇阿瑪。”

康熙輕笑了一聲,胡子抖了抖,心情顯然很不錯,“這般多禮做什麼?”

太子與其他諸皇子不同,他自幼由康熙親自撫養長大,並沒有什麼養母之類的。

能夠照拂太子的,除了太皇太後,就隻有太後有這個資格。

其餘妃子見了太子,甚至要向太子行禮,哪裡有資格照顧太子?

親手帶大的兒子當然與眾不同,是以康熙對太子的感情更深,遠超諸皇子。

太子從前進乾清宮,也從來不是每次都需要行禮的,不過是小時候教導禮儀之時,康熙對他嚴格要求。

而等到後來大了些,太子需要頻繁出入乾清宮與皇上討論政事的時候,康熙便不要太子那麼頻繁的行禮,有些時候這些禮儀反而浪費了時間門。

自從索額圖被攆出朝堂,康熙自覺自己與太子之間門的隔閡已經消失,便恢複了往日的慈父模樣。

而太子反而沒有讓這道隔閡消失,仍然是畢恭畢敬的行著禮。

太子行禮之後笑道:“外麵那麼多大臣看著呢,兒臣總要做好表率,禮不可廢。”

“過來坐著吧,正巧這還有十幾封奏折,你也來幫朕看看,朕也偷偷懶。”

說罷,康熙起身,抬起雙臂轉轉腰,活動活動筋骨,叫小太監把奏折搬到太子用的桌子上。

太子也點點頭,直起腰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接著批奏折。

等到奏折批的差不多了,兩人又就蘇州的事情聊了幾句,才逐漸由政事轉為轉為平常話題。

太子也便開了口,抬眼試探著看著康熙的表情,謹慎道:“兒臣聽太子妃說,近日後宮中似乎是不大安穩,就連姨母也牽涉其中,兒臣實在惶恐。”

康熙緩緩神,這才明白,太子今天過來的意思,想必是要問問平妃是不是做了什麼錯事?

他抬手拍拍太子的肩膀,安慰道:“平妃雖然鬨騰了一下,但是也不過是那點小事罷了,不值當你擔憂什麼。”

太子看著皇阿瑪臉上慈祥的表情,像是索額圖被攆出朝堂這件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他忍不住抬手握住康熙的手,輕聲道;“兒臣隻是覺得......”他猶豫著不知道如何開口。

康熙疑惑皺眉,問道:“覺得什麼?”

太子眸子恢複沉靜,低聲道:“兒臣隻是有些羨慕,宜妃娘娘那般的維護九弟。”

太子適時的流露出了一些脆弱,他今年正好還不到三十歲,因為年歲還不到,還沒有開始蓄須,仍是個麵容稚嫩的青年,可他的神色間門已經有了很多的穩重,眉宇中天皇貴胄的冷淡。

康熙一時間門有些恍惚,他好像許久都沒有與太子這樣溫情的交談了。

太子與其他諸皇子不同,他是唯一一個出生後便沒有了親額娘的人,不僅沒有額娘,太子也沒有養母。

看到太子因為沒有額娘在後宮中護著自己而感到失落,甚至是羨慕其他的弟弟們有自己的親額娘護著。

康熙想到的不僅是與自己結發夫妻的赫舍裡氏,更有著許多年來太子成長的一點一滴。

靛青色常服的青年,身材修長,兼具貴氣和傲氣,睫羽顫動,他沉靜的眼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脆弱,像是孩童時代,因為功課不合格的黯然,又像是那許多年少時多次詢問起自己額娘的期盼和失落。

他在這一刻不是那個威風凜凜的太子,不是被朝臣誇讚處理政事穩固如泰山的太子,而是一個兒子。

一個在父親麵前流露出自己最真實一麵的兒子。

康熙定定的看著他......

眼前的青年是他的嫡子,是他的太子,是他自幼一點一點撫養長大的孩子,是他江山的繼承者.

太子對朝堂的所有理解全出自於他的教導,明白他所有的政治策略。

太子也十分讚同並理解分化上層八旗貴族,拉攏下五旗成員,即使索額圖是他最忠實的支持者,他也是讚同分化八旗貴族的那些策略。

康熙的心陡然軟了下來,索額圖退出朝堂了,隻要索額圖不再教唆太子,便算了吧。

他拍拍太子的肩膀,“你額娘在天之靈,能看到你如今這般出色,也是心中慰藉,朕總算不負她。”

太子揚起臉,他在多年前就已經長得比皇阿瑪還要高,而如今卻做出了這樣的姿態,期盼著說道:“皇阿瑪再與我講講皇額娘吧。”

康熙的回憶回到了從前,語氣溫柔起來,“你皇額娘……”

索額圖退出朝堂,太子不再堅持,皇帝太子重歸於好,這對朝野上下都是件好事。

犧牲一個索額圖,能讓皇上和太子不再打擂台,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但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心裡並不如意,不過現在並沒有人在意他們的不如意

宜妃經此一戰,大獲全勝,還全身而退,而關於德妃的種種流言,在某一日戛然而止。

因為德妃所出的五公主,被皇上賜婚留在了京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