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第 213 章(1 / 2)

在沐瑾的大力推動下,各式各樣的新產品不斷出現,新成立的淮國每天都在變化。

老百姓們的收入高了,過上每天都有葷腥的生活,以前每到冬天,日子就特彆煎熬,又冷又餓,很多人撐不過饑寒病亡。可如今,再普通的人家也能買得起一身做工精細的羊皮襖,還有穿著特彆暖和的羊皮褲、羊毛褲。

那些依附豪族的佃戶、莊奴們如今過上有房有田有地有家的日子,再看著每天早晨都有雞蛋吃,有牧場送來的鮮奶喝,每頓都嚷嚷著要吃肉還挑肥撿瘦的孩子,感慨連連。經常給他們的娃講,以前他們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那時候的命都不叫命,惹主家一個不高興,說打死就打死了……

東陵齊國是奴隸製的消息,隨著長郡防線的兵卒們每年放探親假,在淮國境內傳開。

豪族們的反應不大,但最底層那些奴仆們出身的,聽著直眥牙,每天清晨的操練都更有勁,家裡的刀子磨得血亮。他們好不容易過上有家有業比以前的豪族們還舒服的日子,東陵齊國想再擄他們去做奴隸,去他祖宗的。脖子上的腦袋不要,也要把這些王八羔子砍了!

淮國境內,各鄉隔天、或隔兩天一次趕集,每到趕集的日子,各村的老少但凡有點空閒都會到鄉長去,大清早去,中午回來,半天時間,上午買賣完東西,中午還能在茶館、餐館喝點茶水吃頓飯,聽聽最新的消息。

驛站有賣報紙,叫淮國日報。那是朝廷禮部印刷的,能讓治下百姓知道最近朝廷有什麼舉措、仗打得怎麼樣了,有什麼新鮮物什出現。如果發生戰事,哪裡的部隊、哪些人又立下顯著戰功,有戰亡的英烈名單,也會公布在報紙上。

人們看完報紙,便會紮堆討論。特彆是家裡有人當兵的人家,更是每天翻看報紙,密切關注著戰事。

報紙帶來的時新消息極多,哪怕是不識字的人,聽得多了,看得多了,不僅字認識得更多了,眼界也寬了。在孩子們散學的時候,還會逮著自家孩子問,長郡在哪?長嶺山防線在哪?遠嗎?

小孩便翻開課本上的地圖,告訴家長我們這是在哪哪哪,長嶺山防線在哪?家裡有戰死的人,憑借地圖,也能到其所在的大營旁的英烈陵園找他們的墓看望了。哪怕隔著好幾個郡,他們自己套了牛車,或者是坐驛站經營的專程往來各郡的馬車就去了。拿著英烈證坐馬車,到驛站無論是坐馬車還是吃飯,都隻收半價。

玻璃研究院的人怎麼都沒想到礦石研究院的人會來跟他們搶項目,還在陛下來玻璃研究院的路上把陛下截過去了,氣得玻璃研究院的主事揪著礦石研究院的主事打了一架,之後兩家便卯上了勁,雙方加班加點埋頭研究怎麼早點把玻璃製品造出來,將對方比下去。

玻璃倒是燒出來了,從透明的到有顏色的都有,有雜質、有氣泡的問題也解決了,吹玻璃的工人,漸漸的開始掌握技巧,偶爾能吹出件成品來了。

相對於做玻璃碗、吹玻璃瓶,做門窗玻璃和玻璃瓦更是雙方必爭的項目之一。玻璃貴,舍得花錢買瓶子、碗杯的都是大戶人家,能賣出去的量有限。賣玻璃瓦就不一樣了,想比起蓋房子的錢,一百多文錢一片的玻璃瓦、從幾百文到一兩千多文不等的玻璃窗,在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的範圍裡。

一間屋子,房頂上加幾片玻璃瓦,那采光,完全不一樣。

打一件家具都好幾百文錢,加一扇玻璃窗,大的舍不得,弄一麵小的也行呀。哪怕是蓋完房子的,想把房頂上的瓦換幾塊玻璃的,就是搭上梯子上去換一下的事情。家家戶戶都能換得起的買賣,都願意換的買賣,自然是要搶著做了。

兩家研究院拚了命地搶項目,到十一月底的時候,便把玻璃瓦和能做成窗戶的平麵玻璃造出來了。

進度這麼快,讓沐瑾都震驚了。他親自跑了趟,發現質量竟然還過得去,當即安排玉嬤嬤派人出來采購一批玻璃瓦和玻璃窗,先把宮裡、福壽宮、南漪在宮外的承恩公府,以及他老爹在的榮恩公府都換上玻璃門窗,玻璃瓦也換些上去。

兩家的質量差不多,沐瑾就一家采購一半。

朝臣們最多隔上三天就得去上一次朝,要是事情多,每天都得去,朝堂上換了透明的新瓦有陽光照下來,原本紙糊的窗戶竟然變成了透明的,使得整間屋子變得格外透亮,一見東西好,再加上軍工部尚書、左右侍郎都在顯擺他們軍工部的成果,文武官員們都不用特意去打聽就知道能在哪裡買了,當即安排人去預訂。

對於沐瑾現在來說,兩個玻璃作坊掙的錢放在巨大的開銷麵前,就是條蚊子腿,但積少成多,這是能發展成行業的大市場,怎麼著也能給國庫多增加些收入。

玻璃能造出來了,他盯上了望遠鏡。隻要能造出凹麵鏡和凸麵鏡,造望遠鏡就容易了。目前來說,望遠鏡作為軍事用途使用,屬於秘密項目。

他把軍工部尚書召來,讓他安排人去做。沒有塑料,又考慮到美觀、大氣,望遠鏡的外殼選擇用銅鑄的,再加上玻璃剛麵世,造價自然不菲,給軍隊配上,齊斥、探子、佰長、千總、營將、都尉等全都得有,數量還不能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