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宋武俠23(1 / 2)

“小主子儘管吩咐。”福叔也不會假假謙那一套, 主子交代什麼就應什麼。

林珍第二天正要去給福叔送單子的時候,福叔卻領著一堆有男有女半大不小的孩子來了她這邊。

她很是詫異, 難道這是福叔要給自己指定的崗位推薦的人?這也太小了點吧。事實還真是這樣,這些孩子平均年齡都不超過十五歲,都是林珍第一批從開封帶來的乞兒。

他們都不是好資質的那一撥人,卻都是最努力的一批。這幾個孩子與練武習文上沒有天分, 但很是勤快,也知道感恩,最是經常幫助穀內的雜役乾活。

分派他們乾活也從來不叫苦叫累的,所以福常想幫幫這些個孩子, 讓他們更名正言順的留在穀中。

林珍了解情況後, 也覺得都是可堪造就的好孩子, 就給他們安排給以後的各管事跑腿的活, 也是培養他們以後接各管事的班的意思。這就有點像以前的國營單位的師徒製似的。

安排完穀中的事物, 林珍又去了小河村視察。不過林珍並沒有進到村子裡去, 而是在村外放出神識探查村中發生的細務。

待林珍回了穀中便開始了她學術著作的生涯, 而後她還給穀中上文化課的弟子加開了一門課程, 就是哲學課。

哲學課程講的就是以船山先生的氣一元論為基礎用辯證唯物主義思考的科學方法。

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 因此, 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 後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 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係弄反了, 在他看來, “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

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象相對於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於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隻是講“無其有”。

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

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裡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於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從這種哲學的起源來看,那就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氣作為哲學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內業》為代表的宋鈃、尹文學派主張“精氣學說”,認為“精者也,氣之精者也。”當時,精、精氣、氣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氣學說提出,氣(精氣)是物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即\氣一元論\的思想。

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萬物無非是炁,是曰氣一元論。

它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範疇。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氣的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

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認為,其一,氣是物質;其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無素),其三,由氣的運動變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林珍便是想用這一思想理論去挑戰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占據中華文人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

不過林珍也知道,這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而且林珍想到了一個能幫他發展這一哲學思想的朋友,那就是據說是管仲的嫡係子孫的管青衫。

林珍先是給管青衫去了一封信,當即感慨了一番現在的文人多不複古時先賢那般誠實、聰慧、有遠見且善於思考,現如今更多是欺下媚上的小人和自欺欺人的偽君子當道。長時間如此這般,我華夏的安危堪慮啊。

她又在信中大加讚揚了管青衫的先祖,管仲為在任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春秋稱霸,她在信中稱,咱們大宋就缺像管仲這樣的國之良相。

最後,林珍又在信中大加批判包括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和程頤號稱北宋五子的理學思想,稱他們是自欺欺人的偽君子。

她稱理學為偽儒們想讓他們的偽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製君權,偷竊治國治權的偽民主思想。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不再獨尊於一家。北宋時期的儒家遠沒有理學盛行後的明清那麼深入學子之心,被奉為正統。

現在是一個接了聖旨還可以還給官家的政治較為開明的曆史時期。所以林珍也希望自己的哲學觀點和政治思想能夠得到好友的讚同和回應。

林珍還在信後附上了慕船山人的新作《氣一辨證論》。之所以叫‘氣一辨證論’也是林珍的小心機。

一則是,這種理論的基礎就是氣一元論,二則是氣一元論起始於以《管子內業》為代表的宋鈃、尹文學派主張“精氣學說”。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