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 84 章(2 / 2)

而且,喬鏡想,這社團的名字,聽上去還挺和他專業對口的?

“先問一下,”但他還是謹慎地問了一句,“你們社,社員平時需要上台發言嗎?”

“以前有的,現在人多了就全看自願了,”康平爽朗一笑,“怎麼樣,要加入嗎?”

但最終,喬鏡並沒有點頭,隻是說先和康平一起去看看,參加一次活動體驗一下。

如今京洛大學的白話社,已經可以算是學校內數一數二的大型學生社團了,社員多達上百人,每次開會都必須要借用學校裡最大的那間教室才能坐得下。

喬鏡和康平進去的時候,人基本都已經到了,教室裡的桌椅也被重新排列拚成了一個長方形,有點兒像是現代班級舉辦聯歡會時的場景。

康平帶著喬鏡挑了個位置坐下,每張桌子上都放著紙筆,喬鏡拿起來看了一眼,發現那就是一張普普通通的稿紙,上麵什麼字都沒有。

周圍的喧嘩聲太過吵鬨,他有些不適應地抱緊了懷裡的挎包,但好歹這麼多天課都上下來了,這種情形倒也不至於讓他無法忍受。

“各位,差不多到時間了。”

又過了幾分鐘,社長從座位上站起來發言了,教室內也漸漸安靜下來,所有學生的目光都注視著他的方向。社長咳嗽一聲,清了清嗓子道:“既然人都來齊了,那就開始這次的圍讀活動吧。今天輪到誰念了?”

人群中立刻有一個學生舉手。

喬鏡低聲問康平:“今天讀什麼書?”

康平:“《五十六》。你看過沒?”

喬鏡:“…………”

他麵無表情地想,你猜猜他看過沒。

但其實喬鏡來之前就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所以在看到那學生拿著《東方京報》走到教室中間時,他的心情勉強倒還算得上是平靜。

大不了,就當是聽有聲書了。

這一期的《五十六》連載中,唐安已經離開藏地,帶著設備來到了紫禁城腳下。

而在聽到開頭時,這個情節就已經引發了學生們中一陣輕微的騷動——紫禁城,這他們熟啊!

雖然現在北寧政府已經不允許外人隨便進入紫禁城了,但是由於政府經費有限,基本上隻要交一兩個銀元就能大搖大擺地進去逛一圈,看守也不會阻攔。所以在場的學生們大多都進去參觀過,就算沒去過的,大學四年上下來,外圍的宮牆也都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作為曆經兩朝的皇家宮殿,在這個時代,很多文人都認為紫禁城是封建王朝的象征,很多留學生歸國後還公然宣稱它“遠不如克裡姆林和凡爾賽宮”,並在各種方麵對其大肆批判,將其貶低的一文不值。

即使是本地的居民,對它也沒有太多感覺,再加上一些死去宮女和太監的誌怪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更是為其增添了幾分恐怖色彩。

倒是不少教會的神父和外國人很喜歡參觀這裡,學生們經常會看到這些金發碧眼的洋人舉著個笨重的相機在宮牆內外拍攝照片。但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因為洋人沒見過東方建築,拍攝也隻是單純出於好奇心而已。

但晏河清卻似乎並不是這麼認為的。

這次和唐安一起進入紫禁城拍攝的,是一支多達幾十人的團隊,裡麵還有不少來自其他國家的攝影師。直到現在,讀者們才明白原來唐安這些天來走遍大江南北,拍攝了那麼多民族文化的內容,最終目的,竟然是為了給國家拍攝一部紀錄片——然而,何為紀錄片?

這又是一個新奇的詞彙。

晏河清將其解釋為“記錄一個國家曆史文化、社會風貌和地理景觀等等的真實向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以國家為主體,向世界的一次自我介紹。

很多人在聽到這裡時,已經忍不住狠狠皺眉。

因為他們實在想象不出這個國家有什麼可拍的東西。彆的國家都向世界介紹自己先進的科學技術、民主的政治體製和現代化的文明,而他們呢?

他們隻有互相甩鍋針鋒相對的無能政府、封建落後的傳統文化,還有四萬萬民智未開的愚鈍民眾。街道上到處都是流浪兒,前朝簽訂的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問題到今天都還沒解決,就連留學生在外也因為體質問題被嘲笑是東亞病夫……這一樁樁一件件,讓他們在麵對洋人時,怎麼能挺直腰板?

但唐安的看法卻似乎與他們截然不同,他頂著烈日在紫禁城中拍攝,從朝陽初升一直排到日暮黃昏,如此接連十幾天,臨走時都還依依不舍,覺得其實還大有可拍。

最終,所有人的素材都被整理到了一起。

曆時近三年的拍攝,他們終於得到了最後的成片。

宮鈴聲響,從紫禁城的中軸線出發,萬裡江山的綺麗畫卷在內外的觀眾眼前緩緩展開,從秦掃六合到開元盛世萬國來朝,五千年曆史在人們眼前一晃而過。然而逝者如斯夫,往事不可追,滄海桑田,鏡頭一轉,便來到了現今的時代。

沒有比《五十六》的讀者們更清楚唐安一路走來的經曆了,但他們從未想過,這些連曆史塵埃都算不上的渺小普通人,竟然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

大雪滿山,煙雨江南,九州大地上的四萬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經曆生老病死,愛恨離彆,一如百年前他們的先祖一樣。曾經屍橫遍野的戰場上開出了花朵,被炮火驅趕的燕子又從遠方飛了回來,即使黑夜降臨,也沒有人再會害怕,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明天太陽就會再度升起。

紀錄片的最後,鏡頭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經曆了六百年的風雨,紫禁城依舊屹立在這片大地之上。

它從未改變,是這個時代賦予了它全新的意義。來自五十六個民族的孩子們穿著各自的傳統服飾,手拉著手唱著兒歌,身後的老城牆上,一群白鴿振翅而飛,消失在天際。

在那名學生讀完最後一個字時,教室內寂靜的連一根針落地都能聽見。

其實最後這段情節並不適合用文字形式表達,但是晏河清卻硬生生靠著文筆彌補了這一缺陷,中如臨其境的畫麵感和深刻的共情幾乎讓在場每一個人都聽得如癡如醉,把文學的魅力表現得淋漓儘致——正如之前那位評論家所點評的那樣,“筆下千裡江山”,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在炫技了。

康平坐在座位上,發了很久的呆,這才喃喃了一句:

“以後誰要再說廢除漢字,我就跟誰急……”

社長也緩緩吐出一口氣。

“太精彩了,”他說,“確實太了不起了。同學們,現在就拿起筆吧,我覺得我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喬鏡看著其他人都紛紛攤開稿紙,悶不吭聲地奮筆疾書起來,有些疑惑地問康平:“這是在乾什麼?”

“寫讀後感啊,”康平說,“這是社團作業,每個人都要寫的。剛才聽了那麼多,你就沒有一點兒感慨嗎?隨便什麼都可以的。”

喬鏡低頭看了一眼麵前空白的稿紙,竟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所以說,他現在是要為自己寫讀後感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