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在家裡自學。
這是柳冬生下的命令,說;“五一,念完高中就去參軍,部隊上需要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革命戰士,將來還能考軍校,當個指揮官帶兵打仗……”
五一聽得眼睛發亮,就把精力集中起來,對外麵的紛紛擾擾也沒了興致。
三子升到了初一,被孫梅英按著頭皮弄到了學校。
隻要老師上課,就得好好聽講。
這是小苗下的任務,說一定要完成。
因為運動,老師們不安心教學,職工夜大也停課了。田大旺隻好拿著課本自己琢磨,還跟孫梅英悄悄地說:“剛解放那會兒,那麼困難都沒停課,現在是咋的了?”
“大旺,出去可不能說啊!”孫梅英趕緊捂著嘴巴。
“我知道……”
要說,田大旺是個老革命,思想一直很進步。可忽然之間,他覺得自己落伍了,有點跟不上形勢了。
這是不是思想僵化,不夠革命的表現?
田大旺不由得反省起來。
這些年擔著局長一職,工作上有成績,也有不足。尤其是貼近群眾這一塊兒,做得還很不夠。
*
運動歸運動,生產照舊。
“三線”建設繼續推進,內遷工作進展加快。
這年秋天,張鴻博來跟徐立方和趙國江道彆。他報名去大西南,參加“三線”建設。妻子跟他一道走,三個孩子留在滬上,由奶奶照顧。
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
徐立方很感慨,跟趙國江說:“當年,鴻博同誌就很愛國,去了那邊,會派上大用場的。”
送走了張鴻博,他的母親張淑嫻很不好受。
可隨著運動的深入,滬上著實亂了一陣子。
張淑嫻又很慶幸,離開是對的。
國防軍工體係待遇很好,工資很高,生活條件雖然不如滬上,可也不差多少。鴻博在那邊擔著總工程師,很受重視,等於被保護起來了,很有成就感。
田小苗也關注著內地的動向。
運動開展著,轟轟烈烈,可發展並未止步。
尤其是國防尖端科技,正快馬加鞭地飛奔著。自去年“空.爆”成功後,就加緊了導.彈核.武器研製。用導.彈帶著原子.彈打,很複雜,難度很大。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導.彈部隊接下了這個艱巨任務,隻用了一年時間就實現了飛躍。
“1966年10月27日,在西北某發射基地,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注1)
發射場上一片沸騰。
工程技術人員、科技工作者、還有指戰員們歡呼著,跳躍著。
兩彈結合,發射距離遠,落點精準,這代表著我們有了實用型導.彈.核.武器。這是一項重大成就,表明了我們真正站起來了,任何列強都不敢再壓迫我們、打擊我們。
聽著廣播,田小苗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是在多麼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的成就?她想起了後世的一段描述,導.彈.發射基地差點解散,能保留下來可不容易。
1960年最困難那會兒,地處荒漠地帶的導.彈.發射部隊斷了糧。基地周圍有成片的沙棗林,老百姓缺糧,就打沙棗吃。沙棗吃完了,就吃沙棗葉。有一個團的戰士餓得實在沒辦法了,也去沙棗林打沙棗葉吃。下麵的沙棗葉早就打沒了,就用棍子打上麵的。有戰士不小心把樹枝打壞了,被林業部門告到了上麵,說毀了一大片林帶,要處罰。
上麵得知後,一調查才曉得部隊斷了糧。
“不行,一定要保住這支隊伍!”
上麵調撥來了一列車糧食,可一到地方火車站,就遭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爭搶。部隊決定,救濟糧先照顧發射大隊等技術單位,同時擠出一部分給當地老百姓。
可這樣哪行啊?部隊會撐不下去的。
上麵得知後,把第二批糧食運來了。
戰士們打開糧袋,都驚呆了。
糧袋裡夾著一張張糧票和紙條,多的有三斤、五斤,少的有一兩二兩,紙條上寫著捐獻者的名字。原來,這是各軍區機關單位捐來的,是從牙齒縫裡一點一點省下來的。這麼做,是為了導.彈發射部隊堅持下去,而不是取消番號就地解散。
這支部隊就這麼堅持了下來。
本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畏艱險,奮發圖強”的精神,終於取得了偉大成就。並把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直到後世還在發揚光大。
田小苗再一次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
不管外部環境有多艱難,可從未被壓垮過。也正是因為老一輩的艱苦努力,才為後世創造出了和平條件,才擁有了和平發展的機會,才會有經濟上的騰飛。
而目前,我們的底子還很薄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間,會有波折,會有彎路,可最終的方向是正確的,前途是光明的。
田小苗心潮澎湃。
作為一個見證者,她又能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