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1 / 2)

穿越七零做知青 湖塗 7426 字 3個月前

建學校是大事兒,蘇有福雖然被迫同意了,並且有些被說服了,但是他對於這事兒總是有些不得勁兒。

覺得不能蘇青玉說啥就是啥,顯得他這個大隊長太沒威嚴了。

所以對此也不算特彆積極,開了幾個沒頭沒尾的會議,還準備拖一拖。好在隊裡乾部們比他著急,早就惦記著孩子的工作問題,難得積極的催促他辦這事兒。

加上隊裡有些家庭想送孩子上學的,也碰著他就催促,蘇有福也隻能在隊裡搞了個投票。每家每戶派代表來投票,再決定建設學校的事兒。這麼多人,他就不信都還想建學校了。

聽到隊裡這個安排,蘇青玉就知道咋回事了。好歹她曾經也是研究過各種類型領導心理思想問題的村官。蘇有福這是心裡還不舒坦,還想找點事兒呢。想讓建學校的事兒不順利,這樣他這個隊長就能站出來處理問題,顯示他在隊裡的地位。到時候這建學校的事兒就是他作為主力搞起來的,說話權利就更多了。

她抿了抿嘴角,心道這大隊長能多花心思在建設農村上麵,蘇家屯也不至於這麼多年沒啥成績了。

彆的地方窮,人家還努力積極的搞農田基建,水利建設呢,蘇家屯啥都沒有。聽說之前還總是和人為了水流問題打架。

她雖然不能確定蘇有福是不是這個目的,但是總還是要讓建學校的事兒順利一些的。就算知道現在隊裡很多人都支持學校建設的,為了萬無一失,這投票的事兒還是得動員一下。動員的人還不能找知青們,隊裡人對他們有些排外,他們說的話沒啥用。

好在她在這隊裡還是有人的。

老蘇家對這事兒不是特彆積極。畢竟家裡孩子還很小,不著急念書,也沒人當老師。

蘇青玉就看不得他們這事不關的樣子,難怪這麼多年混的不怎麼樣,就這生活態度,他們不失敗誰失敗?

對於這種正麵的事情,都要給自己找點存在感。就算和自己沒關係,那也要表現的有關係,關係重大。群眾都是有眼睛的,你做了多少事兒,人家都看著呢。平時沒啥用,要用的時候那是製勝的關鍵。

她嚴肅道,“你們錯了,這和我們家關係重大。不說狗蛋都六歲了,該入學了,就說我哥以後想不想當大隊長,那都是和這件事兒有大關係的,所以咱們還是要動員隊裡人投支持票。”

蘇衛國還以為和自己沒啥關係呢,聽到這話就道,“為啥啊?”

蘇青玉道,“你傻啊哥,建學校是大事,你得積極參與進來。以後建成了,也有你一份功勞。為啥那蘇有福……有福叔能當大隊長,不就是他會上躥下跳嗎,你也得跳跳,讓人知道你蘇衛國也是能乾事兒的人。是關心隊裡建設大事兒的人。”

她說完直接和陳愛蘭道,“二嬸你說是不是?”

陳愛蘭覺得有道理,悶著頭乾事兒就是容易吃虧,“老大,你回頭還是得和隊裡說說。”

蘇青玉道,“咱全家都要出去動員,以後人家提起來,就說蘇衛國家人都很積極。這些評價關鍵時候都是很重要的。比如投票選舉啥的,人家憑啥選咱家人,那不就是對咱家印象最深刻嗎?都動員起來,都跳起來,讓人有好事兒就能想到咱家。”

蘇奶奶道,“聽到沒有,都彆做悶葫蘆了,聽青玉的準沒錯。咱家青玉都是廠長了,她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

蘇青玉點頭道,“以後有了功勞,咱家人安排進去就容易了。”

陳愛蘭道,“咱家人還能安排去學校?”連廠裡都不能進,還能進學校?

蘇青玉看了看蘇葉,“我葉姐好歹也是個大姑娘了,總這麼下地不合適,這學校建立起來了,肯定是要建食堂啊,有福嬸兒那邊當大廚,我家葉姐也得進去當個洗菜的,是不是?”

蘇葉眼睛冒光,“也是拿工資的?”

“工資是沒得拿的,但是能拿工分,可比下地舒坦多了。是不是?”

蘇葉先是有些失望,但是一想不用下地了,以後自己這臉不用曬黑了,還舒坦,頓時心癢癢了。“你咋說,咱就咋做。”

“都去動員。動用你們的聰明才智,利用你們對隊裡人的理解,讓隊裡人都知道建學校是對大夥兒最有利的事兒。”

蘇奶奶拍這心口,“那容易。”

陳愛蘭也覺得沒啥問題。她兒子可是去念高中了呢,有說服力。

蘇有材也覺得沒啥,這隊裡人都認識呢,不就是去說幾句話嗎,那完全沒問題。

蘇葉也準備著和自己的小姐妹吹牛去。

蘇爺爺覺得自己得去動員一下自己的那些老兄弟們,為了子孫後代要拚一拚。

蘇衛國媳婦劉巧巧紅著臉道,“我,我做好飯,給你們搞好後勤工作。”

隻有老二蘇衛民打了個哈欠。頗為有些事不關己的。

“還有我二哥,你認識人多,多和你那些狐朋狗友的聯係一下。”

蘇衛民:“……”和他又沒啥關係,之前去給廠裡搞宣傳,現在都沒拿好處呢。

要是學校開起來了,我就讓李芳去當老師去,這拖拉機我準備找個聰明伶俐會來事兒的人開。”

蘇衛民眼睛一下子亮了,手指頭指向自己。

蘇青玉看都不看他,“這人聰不聰明,那是要看工作表現的。而且還要服眾。要不然憑啥能安排上去呢?

蘇衛民立馬坐直了,“建學校這種事兒,是關係整個隊裡的大事兒,我們絕對要認真對待,儘自己一份力量。”

蘇家其他人:“……”

蘇家屯大隊的人都姓蘇,雖然關係很遠了,但是本質上還算是一家人,都是生活很多年了,關係都還不錯。

這次蘇家人全家出動了,到處和人說建學校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