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公來朝,也不知天王是否會帶著卿士們進行田獵。”
“與其田獵,莫若會宴。”
“也是,田獵的時候我們露臉的機會多,可齊公因病多年未朝,如今初入覲,天王賜宴才更熱鬨啊!”
“是極,是極。”
嬴非日常上班的普通一天,進到辦公地點,便聽到與他同為夏官係統的士們在閒話齊公來朝之事。
不知道為什麼,分明其他人都很看好齊公此次入朝,視為大周王道複振,齊公要再度團結於王室的證明,嬴非心裡卻總覺得不對勁。
齊公,乃是東方封國齊國的現任國君,本爵為侯爵,自太公望佐周以來,齊國的先代國君與宗室公子們便為大周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公、其子丁公、丁公子季、衡等人,皆在大周王庭任職,為先王們所信重。
仰賴太公望之威望,成王之母邑薑又乃太公望之女,齊國的先君們不僅受信重,和王室的關聯也很緊密。
然而數代之後,關係便日漸疏遠,在懿王之世,時任齊國國君齊癸公便以年老體衰為由,不再入覲。
而如今的這位齊君,更是連新王登位這樣的大事,都不曾入覲朝貢。
對一些要服、荒服的偏遠小國來說,他們想不想是一回事,大周給不給他們這種待遇是另一回事,至於本就蠢蠢欲動的戎狄、東夷,本就撕破臉,不來也是正常。
可是,齊國乃是大周特為倚重的東方諸侯之一,不朝的行為,表明齊君不敬王室至此。
更何況,天王看重嬴非,妻族也給力,他還聽說了一些內幕消息。
就比如說,齊國國君這一回還不是主動來的,是被天王特意宣來的!
天王登基三年,天子的威嚴便再度加身了,再加上他對諸侯們頗為禮遇——比如說覲禮一貫是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以此彰顯天子的威嚴,可當今天子登位以後,因為性格的仁柔以及對諸侯們此前支持的感激,竟然開始下堂見諸侯了。天子丟失了以往的神秘和威嚴,可是諸侯們感受到了天子對他們的禮遇啊!——在一些與王室關係密切的諸侯國中,他們與王庭的聯係便緊密起來。
可是,仍有一部分諸侯,擁有朝見天王的資格,或者說義務,卻仍然不朝,這樣的行為嚴重挑釁了天子的威嚴。
齊國作為太公望的封國,又肩負鎮守東方的重任,擁有征伐之權,這樣位高權重的異姓國,國君非但不感激王室對他們的看重,反倒越來越懈怠,顯然會讓天子心生不滿。
齊國的先君都較為長壽,上任齊國國君齊癸公起碼還給了一個年老體衰的理由,再加上他是齊太公的曾孫,太公之女誕育了成王,算是王室長者,有早年入朝的謙卑在,王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可是,現任齊國國君登位時間比先王孝王還早,還不給天王麵子,至今不朝,這次也不算是主動。
換成任何一個普通人,也要說一句是取死之道,就算齊國國君的身份地位不同,但被作為殺雞儆猴的對象,也不例外。
知道這些內幕之後,嬴非再去聽同僚們的議論,不發表意見是他最大的克製。
與齊公在王室的待遇正好相反的,乃是當今天王的母舅紀侯。
作為前朝大商時期便存在的方國,紀國的實力不弱,和東方的一些諸侯國、舊方國彼此也有默契,在有餘地的情況下不會輕易起衝突,可是到如今,紀國和齊國之間便有了利害衝突。
若是大周的諸侯國與前朝方國、夷狄、戎人有矛盾,王室曆來是偏幫自己人的,冊封諸侯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嗎?
可是,一旦這些國家積極向大周靠攏——如申、呂、紀等,皆為夏、商等前朝便存在的方國,隻不過比較識時務地臣服於大周,為大周服務了——諸侯之間彼此有矛盾,都是來尋王庭調解居多。
如果哪個諸侯不聽,王庭會在物理意義上讓他們徹底聽話。
然而自昭王南征,喪命於漢水,將大周王室直屬軍隊裡的六師精銳也葬在了荊楚之地起,大周王室便開始了衰微的曆程。
大周王室的直屬軍隊有西六師與東八師兩部分,穆王之時又努力重建了六師,王室對諸侯的克製力量依然算強盛,但是大周的底蘊不可避免地開始消耗。
懿王之時犬戎攻王都,孝王不同尋常的繼位,都代表著大周王室的直屬力量開始逐漸消耗,縱然孝王勵精圖治,震懾戎人,但是在大周內部,諸侯們不朝、彼此不和之時互相攻伐,都代表著王室威懾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