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妙的很。”
“妙在哪裡?”
“就在一個‘悍’字, 簡直絕了!”唐宋簡直是拍案叫絕。
應該說唐宋還是有水平的,隻不過他這話卻引起了朱敏嘲笑:“唐大總編當初隻想將你往這條路上引, 你說說看,有總主編趟出來的路子,你混這一行多容易?偏偏你少爺脾氣不肯,而且一副對不感興趣的樣子。可誰能想到呢,如今倒是主動往這些事上湊。”
宋文靜比較厚道,卻道:“這有什麼好說的, 隻能說虎父無犬子罷了, 唐宋雖未在這上頭上過心。但是這一回看喬璉先生的, 拿要點卻是拿的準準的!第一回的故事,還真就在一個‘悍’字上, 堪稱一語中的。”
唐宋聽的得意:“還是文靜兄說話最得人意,你就不能好好說話——其實‘明君’二字也用的好,實在是反諷。不過具體起來還是‘悍臣’更加高明,對於這一幫臣子我原來想不到最恰當的形容, 奸臣、弄臣、賢臣...甚至權臣都不是,畢竟有皇帝在上頭壓著,看著權勢大,實則不儘然。倒是悍臣,恰恰的呢!”
“強悍聰明, 如狼似虎!”
唐宋的定論下的很快。
在《權柄》第一回發表完,立刻就掀起了對這一回文字的議論。其實這一回什麼都沒有說,就是一場大朝會, 以及男主人公林崢自朝還家,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評價而已。
但是作為內容主體的大朝會寫的足夠真,裡麵的各種安排顯得井井有條,內閣、六部、言官、太監、皇帝,各種人物粉墨登場。每個人因為職責不一樣,利益團體不一樣,說的話做的事也就不一樣了。
每一個人都話裡有話,每一個看似荒誕不羈的轉折背後都是身後的官場哲學。連翹經過了大量朝堂文的熏陶、官場文的感染,上下五千年真實曆史的影響,這一段寫的極其華彩。
“看似疏可走馬,實則密不透風。這些人說話做事看起來似天外飛仙,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實際上隱藏在之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背景等待補充,透露出來的訊息也大的驚人,直逼的人喘不過氣來!”宋文靜也是不住地歎。
然而這才哪裡到哪裡,第一場朝堂戲固然精彩,可那隻不過是開胃菜而已!隨著《權柄》的持續連載,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徐徐展開。
《權柄》的開場是借鑒了《大明王朝1566》,當然,照搬是不可能的,因為連翹也沒有那個記性記得一部冷門的曆史劇。之所以對這個有印象,還是當初為了將曆史穿越寫的更好——她不在乎電視劇內容是不是真實,曆史穿越本身就比電視劇更加扯淡。
所以連翹的借鑒隻不過是一個空殼子而已,一應內容還得自己填充。
而電視劇中開場朝會,滿朝官員因為錢的事情鬨的不可開交。清流本來也是死死抓住這一點不放的,奈何清流中有不少新生代的年輕人,朝堂閱曆自然不如一些官場老油條,說著說著就帶偏了。
錢不夠了,無非就是要開源或者節流。一般的做法是在節流的基礎上開源,但是嚴黨一夥肯嗎?他們一夥夠貪的了,既然背上了天下第一奸黨的名聲,好歹要落到好處?而這好處正是大把大把的錢財。
好,就算嚴黨一夥改邪歸正了,願意節約國用,願意少貪一些錢。可是他們願意,也該問問嘉靖皇帝願不願意!
他們靠的就是弄錢以及縱容嘉靖才獲得了如今的權勢地位,丟掉這一點了,恐怕‘乾爹’不樂意呢!
所以接過清流的話題,他們立刻就說起了開源的事情,至於節流,那就當成是什麼都沒有聽到就是了。
電視劇中用了一個名叫‘改稻為桑’的政策,說的是織造局和外國人通商,絲綢可以賺很多錢,而且市場非常廣。阻止織造局賺錢的不是市場,而是本身的生產能力——產能不足是限製賺錢的最大原因。
於是提議,將浙江一半稻田改為桑田,這樣可以大大擴大蠶絲產量,這樣絲綢也就有了著落。國家賺的到錢,什麼財政危機不就都沒有了麼。
換成現代社會的意思,就是改糧食作物為經濟作物。隻要路子走的對,對於國家、地方政府和百姓都是有好處的...但是這在古代,便隻能成為一個‘惡政’。
連翹覺得‘改稻為桑’這個點很好,就保留了下來。‘改稻為桑’原本曆史上是沒有的,是編劇為了戲劇張力虛構的。不過虛構的很好,‘改稻為桑’其實就是象征著古代的土地兼並,而且是將一件延續很多年,慢慢侵蝕國家的事情以一種迅速而衝突巨大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其實是適應了電視劇的體裁,也更有可看性。
開國之初的時候,因為人口銳減,連年的戰爭又使得原本的地主不再是地主了。所以新的皇帝登基,將大量的土地分給普通人,國家基本上沒有佃戶,以自耕農為主體。這個時候耕者有其田,自然辛勤勞作家有餘糧,百姓安居樂業。
但是在王朝中後期,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大量自耕農淪落到身為佃戶。窮的人越來越窮,窮到一無所有,窮到拿命去勞作,依舊隻能餓到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是揭竿而起之日。
為什麼說華夏的農民起義,千古以來就是為了一塊田,原因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