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麼兩位師傅那兒光顧一圈,老三在鎮子上的名聲也壞了,沒有師傅再願意收下這樣的學徒。
宋家人也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可能是不在乎,也可能是打著彆樣的小算盤,竟然打起了冉佳怡這邊的主意。
他們極力慫恿,硬是將老三送到冉佳怡麵館這邊來幫忙,打的什麼主意不言而喻。
原主經曆過之前那麼一遭,心早就又冷又硬,不是小兒子在跟前說說好話、儘儘所謂不值錢的孝心就能被打動的。
宋家非要把人送來,她也沒拒絕,而是往其中一家分店一扔——從跑堂小二學起。
-----
這個小兒子在宋家,那是爺奶外祖爹娘護著,兩位兄長寵著,未曾受過什麼苦,因而性子才會有些驕縱受不得苦。
開始被爺奶親爹送來府城這邊,他還挺高興的,府城畢竟比小鎮上繁華不少,剛來時,每一天都恨不得天天往外跑,興致勃勃覺得自己長了見識。
這幅光景持續不過十天功夫,就徹底被店裡繁重的雜活瑣事纏住了腳步,每日裡醒來乾活、下晌恨不得就回去躺著,再沒了出去閒逛的心思。
原主將一切看在眼裡也並不著急,大小夥子,隻要不遇上天災**,就是出去賣苦力都能養活自己。
喬四娘的心沒多大,經營著府城的三家鋪子,有著穩定的進項,她就滿足了,對於自己的以後,她也打算好了。
經了上輩子那一遭,原主對男人是徹底沒了任何念想,也不想著另外找一個,實在是被嚇怕了,即使偶爾有孤寂的時候,但隻要一想到丈夫對妻子有完全的支配權,她就覺得人身安全沒有保障,與其找一個不知靠不靠得住的,她寧願自己一人過一輩子,總好過以後擔心受怕。
那麼,麵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養老。這年頭講究一個養兒防老,但喬四娘誰也信不過,靠山山倒,總得靠自己才行。
她仔細考慮過,手頭的三間鋪子,其中一間是準備留給三兄妹的,算謝謝這幾年互相照應的謝禮,另外兩間,一間她要留著保障養老,另外一間給三個兒子一起經營,當然,這也得等她百年之後,但總得從三個裡麵挑一個合適的,將來不至於把好好的店給開倒閉了。
因為這層沒說出來的小心思,在一開始小兒子過來前,喬四娘難免有幾分期待,期待這個兒子能真正懂事、撐起來。
但凡有一點上進心和恒心,不輕言放棄,她親自帶著,總能守好一間鋪子,但偏偏這個兒子心性不行,她舍不得鋪子,隻得放棄。
至於另外兩個兒子,老二一心埋頭在木工活裡、顯然不合適這些雜七雜八的瑣事,倒是老大長袖善舞,隻不知能不能看上這麼一個小鋪子。
但喬四娘到底還年輕,說這些都為時過早,小兒子不適應受苦受累的跑堂生涯,喬四娘不願意留下他們白吃白喝,很快把人送回宋家。
宋家這邊,宋父宋母年事已高,很多心思也在變化。
當初老四沒成家前,宋父宋母最為倚重這個四兒子,自覺貼心,比其他幾個有了媳婦娃的三個兒子好得多,隻是,等宋家四郎成婚後,一起又都一樣了。
親情總是這樣,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後,大家就得往後排。
對此,宋父宋母表示很委屈,辛辛苦苦將四個兒子養大、給他們娶妻生子,操勞一輩子到最後發現被辜負了的感覺。
沒了親情關懷的籠罩,宋父宋母反能更客觀評價四個兒子對他們養老的幫襯,然後不得不承認,四房人裡當初的大房如今最有能耐。
這個能耐當然不是指他們一輩子埋頭在田地裡的大兒子宋大郎,而是因為大房有三個出色的孫子,將來,每個孫子給一口飯都夠他們二老安安生生活到老了。
所以最後兜兜轉轉,父母還是決定跟大兒子過,在喬四娘看來也是一個笑話。
每每想到這處,喬四娘就由衷感謝那位所謂委托者,並沒有頂著自己的殼子委曲求全,不然,她給二老養老、怕是得憋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