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身體朝後滑出,“唰唰”的聲音在耳畔響起,還有兩架無人機飛抵他的頭上,移動攝像機也從纜繩的一端出發,鏡頭轉動,焦距伸縮,鎖定他的身體。
餘樂知道,從現在起,他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他的微小失誤,都會通過這幾個攝像頭,傳送到裁判的眼前。
被審視,被比較,然後打出分來。
或許他的整體印象分一開始會很低。
但是沒關係。
他會通過自己的表現,刷新裁判對他的印象!
倒滑出發的身體滑過20多度的斜坡,不斷往左側傾斜,直至來到場邊的U形邊緣,身體往上滑出半米高,再落下來。
速度加快了一點。
朝著他計劃的第一個道具滑去。
在這裡,等待選手挑戰的道具一共有四個,離地隻有30公分的平橋,離地80公分的平橋,並排擺放在最中間的位置。
在這兩個平橋的兩側,分彆還有一個3米X3米的斷橋,以及一座彩虹橋。這兩座橋正是餘樂打算挑戰的道具。
公園玩法的比賽,自然是選擇更高難度的道具更有優勢。
哪怕你能夠在30公分的平橋上完成450°的上橋,但裁判依舊更願意選手挑戰270°的彩虹橋。
這是刑世傑說的。
作為國際裁判,他的審判標準一直符合國際主流,在幫助自己國家運動員講解規則問題的時候,也不遺餘力。
可惜這次的“歐洲杯”他並沒有分配來擔任裁判。
餘樂打算先挑戰斷橋,他在國內的最後一場比賽,在“牆”的前麵就是一座斷橋,他為了挑戰“牆”,在這個道具狠下了一番苦功,現在正是完全掌握,狀態正好的時候。
毫無疑問,必須斷橋。
餘樂通過U型邊牆,直直來到斷橋一側的平台上,轉身目測距離,然後猛的一跳。
向左轉體,大於270°上橋。
成功!
雙腳穩穩落在橋上,身體不搖不晃,技巧嫻熟,平衡和旋轉能力得到展示。
橋麵的光滑和堅硬,讓穿在腳底的滑雪板感覺相當不適,就像木板與鋼鐵撞擊在一起,硬碰硬的觸感,橋麵的微小弧度更是加大了在上麵站立的難度。
但每一個來到這個賽場的選手,最低的要求都是必須在橋上站穩,並且能夠從頭滑到尾。
站在橋上,並不值得稱讚。
不過餘樂上橋後,就挺直脊背的動作還是讓裁判眼前一亮。
脊背挺直不但會顯示出氣質,增加好感度,也會讓裁判覺得你在“橋上”比較從容。
這是高手的做派。
餘樂當然不是什麼高手,他隻是被柴明放縱著,由著他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的重心方法,從未要求過他像其他從基礎訓練出來的隊員,進行固定姿勢的平衡技巧。
餘樂不需要!
過去十二年的訓練,讓他的身體有一套自己的平衡機製,有利於他的發揮,也隻適合他。
幸運的是這個上了橋就通過腦袋頂上和脊椎一起找軸心的習慣,也特彆的漂亮。
就像踩著衝浪板一樣的姿態,在從容滑到橋尾時,膝蓋隻是一曲一繃,身體就筆直的像倒過來旋轉的“竹蜻蜓”似的,倏忽間就來到了第二個橋上。
轉體180!
橋上跳!
完成的輕鬆無比!
真正練熟了的動作,對於餘樂而言,不比吃飯更難。
他對【橋上跳】這個技巧,太有信心了。
從容落在下半截橋上,餘樂又再度站起來,通過頭頂正中找到重心的同時,他身體的每個部件也在以脊椎為主,進行著一係列猶如精密機器一般的調整。
當他再度站直的時候,就代表他的重心已經穩了。
不過也因為他有一個往上站立的過程,因而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身體此時還在橋上,以非常快的速度滑行,一旦距離過短,餘樂就無法接連做出更加複雜的動作。
下橋。
餘樂隻是轉了一個90°,正麵落地。
側麵的倒滑上橋已經展示完成,接下來就是正麵的挑戰。
餘樂看上的是這個區域最特殊的道具。
“屋頂”。
如果一定要形容,這個“屋頂”就像華國古代的房子,三角形的屋頂,最頂端是屋脊,長度為六米。
屋脊一側則是傾斜的角度,還雕刻有瓦片的文理。
當然這個設計並不是為了致敬華國建築,實際上在奧國的村子裡,到處都可以看見這種瓦片似的老房子。
這個設計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不過如果隻是這麼一個設計,它最多就是造型奇特一點,隻要選手選擇從屋脊上滑過,就是最普通的平橋。
大賽組費儘心思設計的特色道具,怎麼可能就是一座平橋那麼簡單。
首先這個“屋頂”位於深坑裡,整個深度大概是一米,與平台落差是80厘米,也就說總體高度是1.80米。
“屋頂”一圈也邊緣大概是30厘米的距離。
選手必須克服一定的深坑恐懼,跳到瓦片上。
對!
隻能跳到瓦片上!
為了杜絕選手把屋脊當成平橋挑戰,大賽組在屋脊的起跳位置上設計了一個20厘米高的橢圓形裝飾品。
你要有本事從深坑30厘米外,跳出1.20米,越過橢圓形裝飾物,跳上屋脊,我們無話可說,還算你牛,給你高分。
但要是不行,就乖乖走瓦片吧!
逼著選手必須選擇的瓦片,顯然有獨特的設計,它是一個曲麵的設計,兩側朝外躬出,中間凹陷。
這像什麼?
妥妥的弧形橋啊!!
這個設計簡直就撞到餘樂的“槍口”上了!
不滑這個道具,到對不起他的天賦!!
而且這個“弧形橋”的橋麵還特彆寬,餘樂從容的從側麵正方向上橋,輕鬆將身體傾斜,等待慣性把自己拋離橋麵的瞬間來臨。
下橋的時候,他還從容地做了一個270°的轉體。
落地。
很穩。
零失誤!
瓦特?
因為橋麵傾斜,和屋脊的限製,選手無法如同挑戰其他橋那樣橫在屋簷上,所以平衡不好掌握?
餘樂:抱歉,沒覺得。
瓦特?
橋上的瓦形狀設計讓腳感很不爽?擔心丟掉速度?
餘樂:還好吧,挺光滑的,而且“噠噠噠”的摩擦感,特彆爽好不好?沒看我下橋的時候都忍不住旋轉一圈嗎?爽的都要飛起來了啊!
餘樂的選擇和表現,讓屏幕後麵的裁判組眼神都柔和了起來,整體印象分也得到了不小的提高。
原本多少分來著?
30?
還是40?
華國的坡麵障礙技巧男選手,一直是這個項目的“災難戶”,過去幾年的比賽,要不技巧難度不夠,要不就是摔倒和在摔倒的路上。
但是今年,剛剛比賽的那名華國選手,就表現的還不錯,難度是低了一點,但全程沒有明顯的失誤,完全達到了這個比賽及格要求。
所以他們給了那名滑雪選手64的有效分。
根據曆年的比賽來看,這個分數還是有一定的幾率拿到積分。
看見那名選手慶祝自己拿到一個還算滿意的分數而跳起來,他們也由衷地高興啊。
本以為華國的選手隻需要期待白一鳴上場就好,卻沒有想到今年華國真的訓練出不少優秀的運動員。
這第二登場的選手,驚喜就更大了。
哪個道具難,他挑戰哪一個!
還都可以上技巧,這就厲害了。
再加上最後挑戰“屋頂”的時候,下橋時候的270°,就這一個道具,已經達到了今天已經比完賽的選手裡,比較高的完成度了。
餘樂說過:如果彆人隻敢完成1080的難度技巧,如果我完成了1440,那麼即便裁判對我毫無印象,但在我做完的那一刻,他們就會記住我。
華國。
餘樂。
他做到了!
在接連兩個街區完成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挑戰後,最少有兩名裁判,低頭看了一眼餘樂的資料。
整體印象分,唰唰往上漲!
嗯,這個華國選手,可以畫重點!
但餘樂究竟能不能拿下高分,或者再度刷新裁判的印象,他接下來的表現至關重要。
在挑戰完第二個街區後,餘樂迎來了第一個夾在街區裡的跳台。
這是一個兩周轉的四米台,台下有明顯的坡度落差,位於賽道正中間的位置,格外醒目。
然而挑戰跳台,並不是選手唯一的選擇,在跳台的兩邊,還有一個很長的,適合做【災難上橋】的平橋,一個設計成雪丘一樣的“牆”,選手可以在這裡玩飛躍牆的技巧,或者來個【單手撐】。總之無論你擅長那種類型的道具,在這裡都可以找到更適合你的挑戰。
這三個道具,到目前為止的使用率差不多。
不過亞洲運動員更喜歡跳台是事實,他們在處理翻騰類技巧的能力更強,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
餘樂也毫無疑問地選擇了跳台。
他的理由很簡單:我已經玩了兩個道具,充分展示了我的旋轉和平衡能力,要想讓裁判看見更加全麵的我,當然要在跳台上來那麼一下。
餘樂從“屋頂”弧形射出,270°倒滑落地,身體就自然而然地朝著跳台滑去。
到目前為止,餘樂表現的都很順利,幾乎沒有丟掉什麼速度,去挑戰跳台也是理所當然。
頭往後轉,從左側往後看。
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加分項。
畢竟這世上“左撇子”畢竟是少數,來滑坡麵障礙技巧的“左撇子”就更少,所以餘樂習慣性往左邊看,還會為他加一點分。
誰會知道呢?他的右轉頭和右轉體都不是很好,真是一個美味的誤會。
裁判:哦哦哦!左看,必然是左側轉體,先加0.5分!
餘樂帶著雪浪,呼嘯著馳向高台,在那不斷攀高的過程裡,他的身體在迅速地繃緊,從腰腹部開始用力,肌肉就像是拉緊的橡皮筋,在拉伸到一個極致的時候!
腳下一輕,他被慣性推動著脫離了跳台,朝著高處飛去。
同時餘樂向左轉體,身體向後翻騰!
一周。
半周。
810°落地!
偏軸!!
當然,如果按照國際上的算法,餘樂這個動作屬於翻騰360°,加上左側轉體450°,名為“偏軸450°跳台技巧難度”。
偏軸=翻騰。
如果不翻騰,怎麼偏軸呢?
450°=轉體一周半。
一旦這樣設定就更加直觀。
“偏軸”肯定比“正軸”直觀,同時隻需要計算“轉體”的周數就好。
而且這隻是個四米台,也最多能完成兩周的轉體,餘樂選擇“偏軸”+810°的轉體,如果按照國內的標準,他還“偷”了半周。
這個水平,即便不如90分以上的大神,但作為中層也算是“頂格”了。
不過餘樂在抓板上的劣勢還是比較明顯,在他可以這麼從容完成這個空中技巧的情況下,他隻敢做一個單手的【安全抓板】。
也就是右手抓右側板外側,軸心由始至終就捏的緊緊的,不敢多“浪”一分。
餘樂很清楚自己的問題是什麼啊!
他的轉體就是還不夠強!
這又是國際級的比賽。
他就算再想把自己的全部能力一股腦的都拿出來,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因而這一跳,就讓裁判看見了餘樂身上的一些弱點。
和轉體沒關係,才接觸餘樂,他們可還看不到那麼遠。
他們看見的是一個專業化打造出來的運動員,足夠的標準,足夠的強,卻缺少坡麵障礙技巧的自由度,缺少那些玩樂的,隨意的,從容。
這個影響倒不會扣掉餘樂這一跳的分數,隻是整體印象會有點失望,裁判們想要看見的是更加自由的靈魂。
餘樂是不知道裁判想什麼,否則一定會大聲抗議。
我也想自由!那也要等我實力足夠高的時候在來!底子就在那裡,怎麼做怎麼有,當然就實現自由啦!
現在嘛,規規矩矩的把自己想做的呈現出來,就很好了不是嗎?
剛剛的跳台難度並不高,餘樂又用【安全抓板】苟了一次,順利來到了道具區。
這個設計就更加新鮮了。
餘樂的眼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建築物。
巨大的建築物拔地而起,翻卷著,傾斜著擋在路的中間,抬手指天,又如翻卷的海浪,帶著淩厲的氣勢矗立原地,等待每個人的挑戰。
這是個U型場地,但隻有半邊,長度也隻有十米,與標準的U型場地相差甚遠。但高度是標準的七米,選手在這道具上,必須完成至少一個U型場地的技巧。
都說擅長坡麵障礙技巧的運動員,都是最全麵的滑雪者。
這一點毫無疑問。
騰挪閃轉,不同的道具不同的跳台,坡麵障礙技巧幾乎橫跨了所有的自由式滑雪內容,如今再多個U型場地也不奇怪。
隻是餘樂在這個道具上沒少吃苦頭。
到目前為止。
餘樂完成了“斷橋”,“屋頂”,“兩周四米台”,這一路上也不乏一些奇特的道具,餘樂都適應良好,練習幾次……不說手到擒來,也很快就摸清了規律。
隻有這個U型場地的道具,把餘樂難住了,還是在他有世界冠軍指導的情況下,依舊和這個道具嗑了很久。
借助慣性衝上去,再擰動身體折返下來,不難。
餘樂也算是有些滑雪和空中技巧的底子,隻是做最基本的動作,餘樂試上兩次,就可以從容進行。
但他不能什麼都不做的就滑下來不是嗎?
這是比賽。
在賽場上設立這麼一個道具,不就是為了看見選手的全麵性嗎?不就是想要看見坡麵障礙技巧選手去克服難關,做出突破性的挑戰嗎?
餘樂不得不重頭訓練U型場地的發力,以及旋轉方式。
時間太短了,訓練安排的很緊張,餘樂也確實缺乏U型場地的訓練基礎,他在這個道具前不知道摔了多少次。
周曉陽都可以很快適應的場地道具,餘樂第一次用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時間。
就像柴明對餘樂的評價。
如果為餘樂的滑雪能力作一個圓形的表格,有“技巧”“基礎”“多樣性”“常識”“滑雪”等,那麼餘樂在“技巧”上一定一枝獨秀,像最尖銳的矛頭一般,突破地表,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
所以一旦離開了“坡麵障礙技巧”這個運動所需要的技巧要求,餘樂就隻能被迫重頭練起。
不是他成長的慢,而是他的起點太低了。
餘樂在賽前一周的時間,幾乎將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U型場地的道具上,起步低,勤能補拙,再說天才也有天才的道兒。
餘樂覺得自己還行。
從跳台一躍而下,一周半的偏軸旋轉並不難,餘樂落地完美,不但沒有丟掉任何的速度,而且還在這一起一落間,將速度再出增加。
70邁!
絕對有70!!
餘樂感受這一刻追風逐翼般的急速,就仿佛從天空墜落而下,裹挾著最強勁的,如同流星一般的力量,狠狠地轟擊在U型台上。
“唰!”
身體隨著地形變化,轉瞬間就如同躺平在半空,與地麵形成了90度的夾角,慣性讓他不會脫落,反而以極快的速度衝出台沿。
7米高的高度眨眼間就到了!
滑雪板在這一刻脫離了地麵,就仿佛脫離了泥潭的瞬間,帶來了自由的空氣,他在空中用力,身體順著那慣性轉動。
轉體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