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2 / 2)

謝相 若花辭樹 5748 字 6個月前

這樣的人,本就對邊境情形有些了解,隻需跟隨蘇武學上一兩月,便可持節出塞。

底下的大臣得此詔命,因有體魄強健一條,便將目光對準了軍中,擇取十餘名二十上下的郎官。其餘名額則在朝中選取,中選之人多出身將門,家學淵源。

劉藻看了名錄,挨個查看了過往履曆,還算滿意。出乎她意料的是,韓平竟毛遂自薦,也欲同行。

塞外苦寒自不消說,這一路去奔波勞累,風餐露宿都是輕的,故而選取的多是體格健壯的男兒,韓平豈能不知。她因才思敏捷,且行事妥帖,頗受重用,眾人皆驚訝,不知她為何要去爭這苦差事。

她也算是皇帝的人。主理此事的大臣不敢擅專,將名字報到劉藻的案上,劉藻召了她來一問,倒也明白了她的心思。

世上有才乾之人何止千萬,她運氣好,入了京,受重用,可接下去便不那麼順暢了。

劉藻見她有心掙功勞,也未阻止,她若損在關外,便是她好高騖遠,怨不得旁人,她若能得功而返,朝中自是重酬。

除韓平外,也有不少欲趁此機會出頭的人,可惜都非良才,不得中選。

京中進展頗佳,不止使節有了,皇帝還四下調運糧草,源源不斷地朝邊疆運去。

邊城那邊也大大小小打了三場仗,竟是各有勝負。匈奴仿佛轉了性,一改往日粗獷的打法,既不冒進,也不後退,寧可僵持。謝文斬獲敵首十餘,立了個不大不小的功勞。自謝漪說了最關心她,劉藻便自覺將自己擺到長輩的位置上來,不再與謝文吃醋,且還在心中給他一筆一筆都記下了,隻等他得勝回朝,便厚加封賞。

如此忙碌起來,倒沒什麼,一得閒暇,劉藻便無法停歇地想念謝漪。想得狠了,心便想被挖空了一般,有時半夜醒來,輾轉不得入眠,她遣退宮人,提一盞燈籠,獨自前往椒房,在殿中或捧一卷竹簡,或在狀態前一遍一遍地翻看謝漪用過的妝奩,仿佛如此便可有慰藉。

她學會將承諾、不安與想念都潛藏在心底,故而謝漪不知她輾轉難眠的夜是如何度過的。

謝漪也會想念劉藻,都在京中,隔得僅是一道宮牆,卻如同天塹一般。與劉藻總在夜深人靜之時思念不儘不同,謝漪最掛念她的時候,是她們相對之時。

或在大朝的正殿之上,或在宣室殿中,四下總是許多不相乾的大臣,謝漪站在殿下,劉藻端坐上首,四目相對,又竭力克製心動,雲淡風輕地挪開。

謝漪不知她自己是什麼模樣,可是她的萌萌顯得那般可憐,她越是什麼都不顯露出來,她便越心疼,總想能將她抱到懷中安慰。

劉藻尋來的神醫很有本事,為謝漪看過,謝漪的傷處有了好轉,劉藻很高興,將那神醫任為醫官,使他留在京中,常駐相府。

李聞是知曉她們關係的。說來也怪,縱使君王無情,李聞得知她二人私情之時,便斷定二人是真心,竟從未想過陛下興許一時起興,長久不了。

畢竟謝漪那樣的人,一旦動了心,哪能輕易改變。

幸而陛下還算知道分寸,謝相也有氣節,並未趁機媚上,方不曾釀成大禍。然而即便不見皇帝與丞相如何接觸,李聞也仍不安,他總覺以陛下的性子,不該如此安靜,且陛下仍舊不肯立皇夫,不論誰勸皆一笑置之,既不聽從,亦不動怒,卻是油鹽不進。

果然,不到一年又出了大事。

使節出關,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查明,原來是草原有異邦崛起,匈奴難以為敵,吃了大虧,方才又轉回大漢。不止如此,韓平還將大宛、月氏等小國的使臣帶回長安,與大漢結成同盟,一同出兵抗擊匈奴。小國無甚兵力,不過是場麵上壯聲勢之用,主要還是要大漢來挑大梁。

然而那萬國來朝的場麵的確好看,仿佛諸國都奉中原為宗主,大漢氣象,磅礴萬千。

劉藻便流露出征服西域的野心來,使臣們一走,她忽在朝上提起,欲率兵親征,親自平匈奴,定西域。

群臣大驚失色,皇帝親征,且不說打不打得勝,單是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便是數以千百倍計。這兩年仗打下來,雖稱不上傷筋動骨,但也絕不容易。陛下再一攪和,即便最終使得諸國臣服,也是得不償失,自傷筋骨。

大臣們連忙勸諫,奈何皇帝興致方起,下定了決心,必要蕩平西域,彰顯中原氣度,任誰去諫,皆充耳不聞,反倒一個勁地催逼大臣們去準備。

群臣心中苦,陛下明明很英明的,既不亂造宮殿,剝削百姓,也不寵信佞臣,殘害忠良,她還很勤政,不論是邊關戰事,還是民生疾苦,都放在心上,但有舉措,也多是寬仁愛民之舉。

可分明事事英明的陛下,怎地突然就顯出窮兵黷武的跡象來,如此勢態,天下可經不起幾年折騰。

大臣們好不憂愁,卻偏生誰都勸諫不了,他們再三商議,紛紛來尋李聞,李聞是帝師,他說的話,陛下總該能聽進去兩分。李聞心中更苦,陛下若肯聽他的話,恐怕皇子都有好幾個了。

陛下隻聽得進丞相的勸。偏生這話,是說不得的。李聞隻得裝作深思熟慮,道:“事關重大,我一人恐怕難以成事,還得請丞相同行。”

大臣們一聽,也覺有理,上回議諡,便全賴丞相,說服了陛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