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1.5個孩子(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10871 字 5個月前

人生在世, 真的需要一個外力來給自己強加以一種標準嗎?

謝雙瑤不會說她工作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快樂,這是不現實的事情,兩輩子為人, 她早已悟出了一個道理:所謂的人生, 90%都在忍耐、蟄伏、積累, 不快是家常便飯, 這是難以回避的事情。人所能決定的, 隻有剩下的10%,你完全可以因為這10%的不同, 而獲得全然兩樣的體驗。

從求學開始,不適、克製就如影隨形, 工作之後, 更不可能事事都遂人心意,尤其謝雙瑤還在非洲這裡,她要處理的局麵, 打交道的種種關係, 和國內比隻有更複雜、更□□更殘酷。

在穿越之後那就更是如此了,謝雙瑤絕不會說自己對如今的工作成果就完全滿意, 有時候她甚至會有意地去關切一些她拯救不了, 無能為力的人,讓自己不至於完全沉溺在身邊的讚頌之中,客觀地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有很多她認為十分該死的人, 謝雙瑤也得讓他們活下來, 還要確保他們活得很好。

就算是天子,也不得自在,‘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對這一點,謝雙瑤是早已接受的。不過, 即便如此,張堅信所提出的建言,還是給她帶來了很大的不快,因為這完全違背了她個人的喜好,甚至對謝雙瑤來說還有點諷刺:她本人就是規矩的叛逆者,背離了當時的主流價值觀,結果有一天,屠龍的少年成為惡龍,現在要她反過來給一個獲得自由的群體來定規矩了?!

如果按她的本心來說,謝雙瑤對這世上所有千奇百怪的選擇,隻要和她沒有關係,也不違背她個人的準則,井水不犯河水,她就根本沒有乾涉的興趣。同性戀,可以,不婚主義,隨便,開放式關係,隻要彆把我扯進來就行,每個成年人都可以完全選擇他喜好的人生,彆人何必多管閒事呢?

她推崇的原則,從買地的婚俗也可以看出來了,‘充分知情,自由博弈’。謝雙瑤認為,這是一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一個人怎麼活是自己選的,維護自己在婚姻中的權利,這是每個人應儘的義務,旁人無法代勞。反言之,設若有人想通過婚姻獲利,那也是他的自由,他可以在市場上自由尋找交易,這是政府完全無法乾涉的領域。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自己尋找一條獲利最豐的道路,這是人性的本能,掃盲班也能啟迪多數人的智慧,而且還有那麼多奮發向上、成就斐然的女吏目,經過數十年內的栽培,女性在各行各業也已經嶄露頭角,各有作為。有本能、有示範,有平台,難道這還不夠嗎?

在她看來,如此優厚的條件業已完全足夠了!但可惜,事實是打臉的,甚至不是平民百姓,而是經過挑選的吏目更士,都有向知識教靠攏的強烈意願,雖然他們自己或許沒有明確的意識,但這無疑已經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謝雙瑤給予的寬裕條件,的確還不夠,精神領域依然空虛,依然需要一個明確的標準。

“隻要標準存在,就是有意義的,不論是願意遵守的人,還是想要背離的人,都需要這樣一根頂梁柱。願意遵守的人,可以從戒律中得到遵守後的滿足,那些生性標新立異,不在乎權威的人,其實也需要權威的存在,來判斷自己背離主流的尺度,確定自己的分寸,並從叛逆中獲得滿足。”

“標準的缺失,令雙方都感到空虛和茫然。社會組織中的人,尋找標準,或許是一種本能。完全無視標準,是一種極為難得的天賦,這是自幼即埋藏在軀殼內的厚贈,這樣的人,往往會有一番成就。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張堅信的解釋,讓謝雙瑤有些將信將疑——她知道自己大概算是有這種天賦的人,謝雙瑤從小到大當然也接觸過一些社會的規訓,但她從未受到絲毫影響,對自己有片刻的懷疑。張堅信也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謝雙瑤是沒有帶上任何思想烙印的,她在買活軍中推行的思想,根據張堅信的觀察,既沒有對規訓的痕跡,也沒有對規訓的叛逆,而是完全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的布局。

從天界的仙畫資料來看,天界當然是存在婚姻的,這就一定存在關於婚姻的標準,而謝雙瑤對這種標準並不遵守也並不叛逆,可以推出她從來沒有片刻把這種標準放在心上,而是以自己的理解來對這種社會組織形式進行了新的定義。

這……是很少見的品質嗎?感覺不應該是人人都有?真的有些人的精神領域會需要彆人放進去的一根標杆,甚至因為標杆的缺失而產生迷茫嗎?

人類的心理,有時真是讓人無法理解的玄妙領域,然而事實就擺在這裡,和謝雙瑤預計的,不但差距甚遠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社會心理學也太複雜了……這讓理科生很難辦啊!

她原本以為,新道德體係的空虛感,在男性身上會體現得明顯一點,畢竟你看那些嚷著‘新倫理’的學子還是男性居多。女子這裡,突然間獲得了這麼多的自由和權利,高興滿足還來不及呢,怎麼會空虛呢?

可沒想到,這種滿足,就算是有,也僅僅是局限於25歲以上的人群,那些在幼小時就進入新生的女性,她們向知識教靠攏的傾向是格外突出的,她們從小就得到了這些新權利,根本就不當一回事了,和那些終於能擺脫舊規矩,在對舊規矩的叛逆中,享受到滿足感的年長者比,她們反而特彆需要一種新規矩,以此來獲得或者迎合,或者叛逆的滿足。

人性真的如此盲從和軟弱嗎……

就算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地驗證了這個對人類群體來說或許有些難堪的假設,但謝雙瑤每每必須直麵人性真實的時候,還是有幾分說不出的失望和羞赧,當然更令人不悅的是,對於這些人性的醜陋,她壓根無法逃避,隻能直麵,甚至大多數時候都必須妥協。人性需要什麼,就必須給予什麼,這是統治的基本邏輯,統治者在某一方麵奪走了百姓的自由,那就必須在另一方麵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補償。否則,政權的崩潰隻是時間問題。

真的要強迫自己去給出一個標準嗎?就像是‘白籬笆、獨立房子、Mini van、2.5個孩子’?要給到如此具體嗎?一個人什麼時候讀書,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結婚生子……

這不是能用口號和道德標準糊弄過去的一種精神號召,不是張宗子那些人鼓吹的‘新倫理’,這種道德指導,謝雙瑤認為是有必要且也可以接受的,畢竟,誰不想對彆人的道德指指點點呢?但張堅信提出的不是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他所談的標杆甚至細致到了住房標準、挫折應對、典型家庭關係——甚至細致到了婚後是否和家裡人同住,孩子送托兒所還是讓老人幫著照看!是對於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家庭財政規劃、娛樂生活的全麵標準!

“其實您並不需要去推行它,隻要提出就可以了。有些標杆的存在,隻是為了讓大家測量自己和完美的距離有多遠,以此來確定自己在社交環境中的地位,尋找新的秩序。”

他的聲音不難聽,但說的話卻讓謝雙瑤感到痛苦,因為這些都是她最反感的事情——無端端的在人群中區分三六九等,她可以立刻想到,距離標杆最遠的人群會接受到的壓力和自卑,這一切等於是謝雙瑤強加給他們的精神折磨。

“……事實上,這也是事態和您所預料的背道而馳的原因之一——男吏目的標杆,雖然因為老體係的潰敗而垮塌了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是堅實的,沒有被動搖和摧毀,具有千年的傳承,在他們的精神領域根深蒂固。以道統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他們自始至終廣泛地參與社會勞動,這一部分,不論是在敏朝還是在買地都沒有改變。”

“但對女性來說,她們過往的生活形式被完全摧毀了,這是前所未有的全麵摧毀,甚至於到了她們不知道該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的程度,她們遇到了挫折該如何去克服,過往的應對已經被完全否定了,這方麵的傳承甚至不存在了。”

“教育從家族聚居的言傳身教,變成了集中在學校學習,她們和家裡人相處的時間變少了,長輩也因為分家而離開了,不再共同居住。對於原本極其依賴後宅的女子教育來說,舊秩序的摧毀影響極大,她們有很多空缺,不是學校教育能彌補的程度,甚至她們自己都不知道缺失在何處。您必須從這些細節上去給她們樹立一個新的標準,一個——平均的標準。”

“這種標準,並非是對優秀典範的強調,而是一種平庸、普通而折衷的狀態。優秀的人根本無需您的指導,對這點無需我多說了,您自己的體會最深,對那些平凡普通的吏目來說,提起那些光芒萬丈的優秀人才,並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更激不起他們奮鬥的豪情。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切身的標準,一種易於完成也易於背離的念想。這樣,他們所得到的滿足,或許就讓他們不至於激烈地渴望宗教的補充了。”

民間的精神狀態已經稀碎到這個地步了嗎?她還以為一切欣欣向榮嘞,文娛市場一片火熱,村裡的移風易俗也做得蠻好,如果不是在知識教這裡有了不妙的預兆,謝雙瑤對於這個問題壓根沒有一點意識。她一整晚都在回味張堅信的建言,並且和前世的經驗做對比,不斷地咀嚼著‘對標準的迎合和背離都有意義’這句話。

張堅信是危言聳聽嗎?大概不是,仔細想想,這種標準,不就相當於十八線城市,穩定工作,有一套一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一輛七八萬、十來萬的國產車,兩夫妻一個小孩嗎?這大概就是那個世界,在國內逐漸蔓延開的,一種無形的平均標準了。它不是一種優秀的狀態,比較平均,但就像是白籬笆MiniVan一樣,達成之後也足夠讓人獲得一些基本的滿足。

在這個基礎上,再往前推推,大專(或以上)文憑,畢業回鄉,二十五歲以前結婚,三十歲以前生孩子……這些都是這種標杆的細化。它的存在讓沒有達到的百姓感到壓力和自卑,讓高於它的居民自我感覺良好,同時背離這個標杆的居民很大概率前往大城市謀生。

這麼看,她在買活軍的大城市沒有感受到這種空虛,也在情理之中的,大城市總是很包容,對百姓的要求也較高,能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的人多數可以樹立堅定的自信,至少在表麵上不會顯示出強烈的空虛。

至於說具體到每個人心裡,事實上,看社交媒體上諸多傷春悲秋,其實也知道,很多人內心還是承受了背離標準的壓力,隻是大城市人多事多,這種情緒不會是主流。而且,標杆是多元化的,背離了結婚生孩子回鄉的標準,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六邊形來說,有一些不合格,另一些則更突出,這也能彌補這些人的自我滿足感。

在買活軍這裡,尤其是買活軍的女性這裡,所有標杆都被完全摧毀了,樹立下來的新標杆則不多,大概最成功的隻有幾點:第一,女人一定要工作,第二,女人一定要鍛煉身體。這些立下來的東西,執行得是很好的,其餘彆的標準則一概茫然,女人大概幾歲結婚呢?23歲以前是不許結婚,但23歲之後呢?最合適的婚齡是幾歲?最合適的育齡是幾歲,應當生幾個孩子?對另一半有什麼要求?房子住到怎樣的算差不多,車子呢?衣服呢?孩子的教育呢?

不僅僅是社會製度的變化,生產力的飛快上升,也讓很多自詡會過日子的家庭都陷入了茫然,在這種極快的節奏中難以確定自己的定位。這裡有些問題是有共性的,有些問題是女子的標準特彆空缺的,其實謝雙瑤也不是第一次麵臨這樣的問題了,在擇偶標準這些事上,都可以感受到新女性的無所適從,傑出的人無所謂,平庸的人則被拉扯在自我需要和固有印象之間,反而特彆兩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