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接收使者(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302 字 6個月前

隻要一聽霍小燕的問話, 眾人便是知道,這姑娘絕對不是剛出江湖的新丁了,至少對於敏地的民情是有深刻了解的, 有過走南闖北的經驗——縣治不滿員,這是繁華州縣完全無法想象的問題, 但在偏僻地區卻是常見,道理也非常的簡單, 無非是因為錢財而已,若是嶺南煙瘴之地, 則還有另一個理由, 就是官員的健康。

就說龍川縣這裡吧, 治下村寨大小也有百餘了, 範圍更是廣大,有四五座山頭, 平攤下來的話, 都是平原州縣,縣治範圍的兩三倍大小了。按照道理來說, 必須要設置一個縣治,否則這裡和野地有什麼區彆?因此,這個縣治, 不像是自然形成的城市,更像是基於行政的需要,在地勢比較合適的地方,挑選了驛站附近本已經成型的小城鎮, 擴大而成的縣城。

像是這樣人為痕跡非常明顯的縣城,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油水相當的少, 而這對流官來說是非常致命的缺點——眾所周知,敏朝的官俸極低,肯定是養不活自己的,而縣官又必須有自己的排場,彆的不說,家丁總是要有一個的吧,師爺總是要請一個的吧?就靠官俸,還養這倆人呢,根本連自己都養不活,官袍破了都縫不了,在這樣的地方當官那屬於是倒貼錢的行為。

自然了,或許有人會說,事在人為,雖說是窮地方,我勤快些刮地皮不行嗎?嘿嘿,來到龍川縣這裡一看就知道行不行了,從縣治往外,去哪個村寨不要一日的功夫?村寨幾乎都是圍龍屋的形式,漢客抱團極是緊密,請問你打算出動多少人手來征稅來刮地皮?

自古以來,官府盤剝百姓,靠的就是苛捐雜稅,徭役派工,一個地方如果連稅都常年收得磕磕絆絆的,全靠寨主來討價還價,人口都無法厘清(山頂的輋人還是遊耕製),想靠做官發財是絕無可能的,因此,這裡的流官乾不久再正常不過,聰明人剛被調任就直接辭官回鄉了,偶有不死心的,到任不久也就認賠離去——這虧損不小,因為趕路的費用不便宜,如今天下不太平,為了防備匪徒,往往要延請霍小燕這樣的武師經營的馬隊護送,若是從北方南下,一路下來路費過百兩司空見慣,倘若沒有絲毫的外入,就靠一年四十五兩白銀還時常拖欠的官俸,路費都賺不出來!

倘若說有些人家中殷實,不求生計,就是為了做官,為了造福一方呢?這樣的人倒也是有的,有些商賈人家,為了改換門楣自然是願意供子弟做個不求錢的官,隻為了家裡有個官,出去走動時也有麵子,也能往大人們跟前湊合,偶爾也有一些錢使得不夠的,被分派到這樣的地方來——

其實,這也就是政治前途幾乎斷絕的標誌了,像是這種荒僻小縣,除非是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名臣被貶,剛步入仕途的士子被分配過來的話,極有可能一輩子就終老在這裡,怎麼都跳不出省,甚至很難從本縣挪窩,雖然流官調任是朝廷的規矩,但這規矩在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是可以網開一麵的。

好吧,就算有不在乎這些的人,願意在本地生根的,卻也要麵臨水土不服這個問題,嶺南的天氣潮濕渥熱,北人久居病故再正常不過了,這裡蚊蟲多,瘧疾、痢疾是時常流行的,南人土著在這裡活了百千年了,一樣的病,他們幾天就好了,北人卻纏綿病榻最終病故的也不少見。因此,嶺南小縣的縣衙,滿編那是極少見的情況,常見的甚至可能是除了兩三個老衙役能常年到崗之外,其餘的吏目都是有兼職的,需要了再來縣衙露麵,而縣令、縣丞和縣尉這三巨頭裡,能有兩個就已經很不錯了,隻剩下一個常態,三個都沒有的時間段也是有的呢。

龍川縣這裡,就屬於常態階段,“縣丞還在,縣老爺……好些年都沒有了,現在案上公文都結蜘蛛網了,也沒見派新的來,我們往府裡寫信,府裡說也不是有意,就是咱們縣運氣不好罷了,頭前排了兩個的,一個還沒到敬州,走到潮州就回去了……還有一個半路沒了的,他們也不好再派了——彆的縣也缺,總得間著來才好。”

不像是江浙的縣城,不但滿編,而且還有無數的幫閒,幫閒的幫閒,都是隻為了攀上一個官字。龍川縣這裡的情況,其實就是如今山區縣城的常態,霍小燕遊目四顧,感覺隻走了兩三分鐘不到,就已經從城門進了縣城核心,她心底有數了:縣城裡常住人口大概也就千人不到,而且是處於一個萎縮的趨勢中,隨處可見荒屋,也就是沿河這條主街和周圍的兩三排屋子,再往裡就沒有什麼人家了——

這樣的小縣,也不會有什麼石頭城牆的,夯土牆壘個門麵,剩下一麵靠河,另兩麵有些地方夯土都有點兒坍塌的意思了,這一看就知道是疏於修複,但也不能怪縣官管理不力,就這一千人左右的居民,想修城牆,派工都派不出來,要說征發村民來修,那是做夢,圍龍屋裡的農夫,有閒空不修葺自家的屋子,為什麼到縣裡來為城裡人出力?

“這幾年縣裡的人口越來越少了吧?”王德安在她的示意下,一路也和衙役慢慢地套問著近況,“是因為河裡的船少了?”

“可不就是因為下遊的船不知怎麼就不上來了!”

這算是說到點子上了,衙役也念叨起了近年來縣裡的變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龍川縣是東江、韓江的上遊,在航運繁盛的時候,其實要比現在繁華得多——但他們的繁華是很依賴於船隻的,一旦船隻來得少了,縣裡不免就有許多人沒了進賬,隻能去外地謀生。

航運的萎縮,到底是因為什麼,衙役並不清楚,但霍小燕心中卻是有數:一方麵是下遊靠海地區,船夫水手的消息靈通,都去買地發展了,另一方麵也是因為閩西-廣北韓江水係,原本最重要的商業貿易是潮鹽北運,但因為閩西開始食用雪花鹽,並且還反向往廣北擴散,這條貿易有點斷絕了,這就導致商人無利可圖,使得廣北這幾年比之前還要蕭條許多。

一個雪花鹽的崛起,真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的生計……也還好縣城裡大多數人都渾渾噩噩的,看不得多長遠,否則對買活軍就不會是這樣朦朧聽說的狀態了,隻怕是咬牙切齒的痛恨還不好說呢。霍小燕雖然剛才也經受了阿公阿婆的指指點點,但她知道,這些惡意隻是對她的裝束感到驚訝而已,大概這些昏聵的老人,根本就不知道買活軍,而是把她當成了山裡來做生意的生番——這生番不在城外等候漢人夫郎,而是膽敢一起入城,簡直是沒有規矩!她那漢人夫郎也是個廢物!

不錯,霍小燕雖然語言不通,但大致上還是能從王德安的翻譯中,猜到那些人都在想什麼,也能從眾人的想法中,反推出本地的一些民情:雖然敬州是漢客的大本營,但應該也還有一些生番在周圍山裡居住,而且漢番婚姻是時有發生的——也就是說,龍川縣應該能找到一條線,聯係上居住在附近山林中的番族。

這個信息就很寶貴了,在恰當的時候可能派上用場不說,哪怕霍小燕用不上,隻要送回雲縣,也能豐富買活軍的資料。這都是必須親身前來,才能獲取的消息,畢竟,番族自然是不繳稅的,這樣的地方平時朝廷也壓根就不關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