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遷都的林丹汗 草原.瓶子 大汗不信佛……(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765 字 6個月前

要說到察罕浩特這座城市, 那故事可就多了,就在十幾年前,這個地方還完全不存在呢, 它是林丹汗——自稱為韃靼諸部落共主的大汗,興建的韃靼新都城, 同時也是紅教信仰在韃靼的中心, 因為它的興建,是伴隨著林丹汗接受灌頂,並且改信紅教而來的, 所以, 這個新城市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金剛白城。

金剛白城之中, 當然處處都是佛塔, 對於信奉紅教的科爾沁草原來說,這座城市肯定是頗有吸引力的, 不得不說, 如果不是決定依附建州這個好鄰居, 而不是跟隨傲慢跋扈的林丹汗,林丹汗改信紅教的做法, 也會讓他們興起很強的好感——信奉同一種教派, 也就意味著依附之後, 可以享受草原和平的好處,同時卻不用更改自己草場上的基本信仰體係, 更換喇嘛、廢棄佛寺,這也就意味著治下能夠延續太平, 給台吉們省了很多事兒。

但是,察罕浩特才興建起來沒有幾年,佛塔剛修了幾座, 察哈爾的局勢又有了新變化,這變化幾乎是和建州由盛轉衰同時開始的,而科爾沁的台吉們,更關心的當然是激烈交戰的建州方向,對比較和平的察哈爾,也就少派了探子,等他們注意到的時候,土默特對林丹汗的態度已經有所轉變了。

衛拉特、喀爾喀、土默特、察哈爾、科爾沁、布裡亞特(小半個通古斯),這些還可以用漠西韃靼、漠南韃靼、漠北韃靼來劃分的草原部落,原本真正在林丹汗統轄之下的,隻有察哈爾而已,其餘各部,要麼是隻承認他是名義上的共主,要麼乾脆連共主的名分都不肯給,直接認為他隻是察哈爾的大汗。

——可現在,土默特居然主動向林丹汗靠攏,甚至於台吉王爺們,和林丹汗會盟,讓整個土默特都歸於林丹汗的名下,接受他的直接管轄,林丹汗甚至直接把都城遷移到土默特境內去了,還叫察罕浩特,在舊都城的遺址上,隻留下了幾座還沒建完的佛塔。

科爾沁的貴族們,隻知道有這回事,但原因則是眾說紛紜,沒個定論,他們倒是也有親戚跟隨林丹汗遷移去新察罕浩特了,但是珍兒他們沒有往娘家寫信的習慣,而且林丹汗是往遠處遷移,聯係便更加不方便了,這幾年科爾沁也沒有派人去朝覲林丹汗,算起來,瓶子她們這一行人還算是朝覲使者,隻怕在外人看來,是科爾沁對林丹汗示好的開始呢。

說到林丹汗遷徙的原因,就連喀爾喀的牧民都知道得比他們清楚,“其實就是因為開了邊市,延綏鎮和土默特毗鄰,羊毛貿易做得非常好,那裡的牧民都在養羊,還在種苜蓿——這還不算結束。”

說話的是男主人,薩日朗的大哥哥,他自豪地拉過小妹妹,在她腦袋上揉了一把,“隻要是十四歲以上,會讀寫拚音的韃靼人,買活軍都接收他們做工,主要就是在邊市做買賣,養馬、運貨,和延綏鎮的漢人合夥……現在土默特的小夥子,再也不出家做喇嘛了,就連我們喀爾喀部落的牧民,他們也接收,在邊市做活,吃得飽、穿得暖,雖然沒有錢,但比放羊放牛舒服得多!當然也比做喇嘛要舒服!”

“要是學會說漢話了,他們還能去南麵買活軍的土地上做事,雖然要走很遠,但到了那裡,是真的享福啊——你們吃過蘸糖稀的糜子黏糕嗎?真是……”

男主人閉上眼睛,陶醉地回味了好一會,“來換羊毛的商人,是我們的遠房親戚,喀爾喀右翼下旗台吉,和女奴生的孩子,他媽媽是老額涅格的妹妹,他來收羊毛時,給我們帶了一盒黏糕,那個滋味,那個滋味……就算是長生天住在舌頭上,也莫過於此了!”

糜子黏糕!

這個詞立刻在很多人的嘴巴裡激起了饞涎,韃靼人愛吃黏食,當然也愛吃甜的,滿珠習禮也對這戶人家的富裕恍然大悟,“怪不得你們家的日子好過,但你們為什麼在這兒放羊呢?——有這樣一門親戚,你們該在下旗附近才對!”

韃靼人交談,有時就是這樣率直,主人也不生氣,而是笑嗬嗬地說,“換羊毛的商人,雖然有好東西,可說話不如人口繁盛的家族好使,我們家活下來的男孩少,就把靠近邊市以及漢人邊境的草場讓給了男孩多的人家——他們的孩子都要去邊市,要是住得近,回來探親能少走半個月的路呢。”

“原來是這樣。”滿珠習禮也認真地點頭,“你們是大度的人家,讓孩子們找到了出路,長生天保佑你們。”

瓶子跟著微微頷首,在心底,她對這戶人家的好感增加了——這裡的話,就牽扯到了韃靼人的習俗了,韃靼人為什麼這麼尊奉喇嘛教,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緣故,在瓶子想來,如果拋開修來世這些說頭,最大的好處就是喇嘛教是接受僧人修行的,而且管他們一口飯吃。

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因為薩滿教可不要那麼多薩滿——但一戶人家的男孩多了,舍不得分家的話,該怎麼辦呢?草場就隻有這麼多,能養活的人口是有定數的,多了大家都吃不飽,少了的話,活計又沒人乾。所以,這裡就存在一個尷尬的情況:在草原,孩子要平安長大不容易,所以能多生要儘量多生,這樣運氣不好,要是死了幾個,那也還有盼頭,彆的孩子會長大的,草場和牛羊有人繼承、照看,血脈能夠延續,自己老病了也能指望後代們照顧一一。

可是,要是運氣好,大家都沒有死呢,飯就有點不夠吃了。所以,凡是在草原討生活的遊牧民族,都習慣讓幼子守灶,長子長大了,和父親一起打下的土地就有一部分歸他,讓他分出去單過,還能生孩子的父親,就還有餘力為小兒子掙下新的家業——不管是去搶彆人的,還是如何,反正成年的兒子分出去了,自己的血脈就有了保證,後頭的兒子,自己能掙多少就是多少,也彆埋怨。

因此,自古以來,草原上也是紛爭不斷,各部落之間彼此爭搶,凝聚力不強。但後來,韃靼人的大汗出現,從此草原上就有了秩序,鬥爭不像是原本那麼頻繁了,孩子們長大以後,就讓人為難了:現在不許打仗,不許和同族搶地盤了,那麼,要麼是一部草原團結在一起,去搶另一部草原,要麼就是讓家裡多餘的丁口出家去。

隻要真的虔誠,喇嘛教也會收留他們,給一口飯吃的,尤其是黃教,他們的僧侶雖然過得艱苦,但也是來者不拒,牧民家裡多餘的兒子,都可以舍給寺院,這要是機靈了,成了上師,家裡還跟著沾光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