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 洋番使團到達買地,也已經有近一年的時間了,他們的本職工作不能說完成得不好——各大教會派遣船隻來華, 主要是為了保證自己在東亞、東南亞甚至是南亞海域的通行權和貿易權,這是他們最看重的目標,除此之外, 如果能把敵人排擠出交易網絡,那就是意外之喜,但他們也做好了在這個目的上失敗的準備。
畢竟, 如果拋開對華夏王朝的淺薄印象, 以歐羅巴諸國之主的政治視野來套用在買活軍身上,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個結論:買活軍沒有必要限製任何一方來華交易, 不論是弗朗基還是英吉利、法蘭西, 甚至是現在沒有啟程東來的歐羅巴諸國,隻要他們能到達買活軍的港口,給予他們自己需要的東西, 那麼,買活軍又有什麼理由不和他們交易呢?
所謂的政治接觸, 其實就是這樣,就各自的利益立場儘量達成一致, 教會們都達到了最基礎的目的,雖然壟斷渠道的嘗試, 在意料之中宣告失敗,但他們還有彆的目標可以達成, 彆的好處可以指望——傳教是彆想的了,在華夏大陸上傳教沒有絲毫的好處,彆被反傳教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學者們還是可以儘量學習買活軍這裡先進的知識, 能學到多少就是多少,教會也可以設法買到一些買活軍的商品,不論是奢侈品還是火器,對於他們背後的勢力來說都是大有好處。
有了這樣的目標,教會當然大力支持學者們學習漢語,甚至有些督促的味道,因為學者們的表現,某種程度上能決定他們的得分,得分又決定了購買額度,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體係。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實際上他們已經沒有立場來督促這些學者了,因為學者們完全憑借自己的本事,大多數都從買活軍那裡獲取了一份收入,完全足以養活自己,那麼,他們又該怎麼約束這些人呢?倘若他們要把這些學者列入管理,學者們表示反感的話,他們還能強迫對方做事嗎?
這當然是不成的,他們可是在買活軍這裡,按照買活軍的規定,學者們的行為由買活軍衙門負責管理,其餘任何機構不能強製,教會能做的隻有倡議而已,但倡議的力量注定是很微弱的。審時度勢,他們最好的辦法反而是對學者們放任自流,如此還能降低衝突的可能性,甚至於,還要加以籠絡,這樣在恰當的時候,還能打出感情牌,哄著這些學者回到自己的祖國去。
這樣的策略,或許沃利斯那些小年輕們沒有感受,但哈維醫生長久擔任宮廷醫師,他本人儘管不乾涉政治,但對一些伎倆還是心知肚明的。不過,當然這種懷柔政策也給他們英吉利的學者帶來了不小的便利——他們可以完全任意去學習買活軍這裡的所有科目,包括了一些和自己專業完全無關,甚至在某種程度來說還應當被禁止學習的東西。
比如說——華夏傳統的‘雅文’,這東西和買活軍使用的白話文形成對應,是千年來華夏識字者普遍所用的敘事語言,相當的晦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學習,但完全無法在回歸歐羅巴後派上用場,毫無疑問這就是屬於無用的東西,浪費的是學者們寶貴的腦子,尤其是一個擅長數學的學者,在這上頭花費時間,簡直就像是把金子往海裡丟!
但是,在英吉利使團中,數學天分最出眾的沃利斯,卻逐漸公然地學習起了這門學問來,他學習這門語言,主要是因為對華夏的曆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曆史學,又是白白地浪費時間。沃利斯現在同時學習五門課程,他輕而易舉地通過了數學高級班的結業考試,獲得了進入大學數學係學習的資格,同時,還在學習雅言、曆史、化學、物理,毫無疑問,他的時間被占滿了,每一門科目的進展也會被相應地拖慢,很難指望他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蒸汽機或者火器專家,把工業生產的竅門帶回英吉利去。
如果說,對於莫頓牧師們來講,有什麼是可看告慰的話,那就是沃利斯絕不是唯一一個分心的人,那群法國人沒有一個不跑偏的,德劄爾格公然地學習政治,他和沃利斯是雅言的同學,也在跟著學曆史,倒是把自己的建築專業放棄了一半了——但隻是一半,作為建築師,他受到了買活軍衙門的重用,他們時不時地讓他去建築係旁聽學習,指望著德劄爾格能把自己的歐羅巴見解帶進如今買活軍的建築業中,因為現在流行的雙層平頂建築,也有不少弊病,在建築材料有限的情況下,人們是很指望做一些實用的改進的。而且,當然了,作為建築師,來到羊城之後,德劄爾格也對那棟在建造的五層板樓心醉神迷,時不時地去工地瞧瞧,他有很多問題想問工頭呢。
可除此之外,他沒有什麼心思放在數學上了,而是著迷地研究著買活軍的政治,並且對於同期來買的洋番們,不斷地散播著自己的暴論:法蘭西為什麼需要國王呢?瞧啊,買活軍這裡發展得多好——他們就沒有國王!
其實,就算不說買活軍這裡,華夏敏朝的百姓,日子過得不也比歐羅巴的百姓好得多?不能說歐羅巴的百姓就天生的粗野無知吧,歸根到底……好像原因在於農業啊。
相對於高調的法蘭西浪子,哈維醫生的態度是克製且低調的,他沒有和任何人公然交流過,表麵上他選修的是非常符合專業的醫學和生物,但私底下,哈維醫生在圖書館,看的書籍可就相當的雜亂了。這也是他成為圖書館常客的原因,雖然對雅言,他沒有什麼造詣,但是他看了很多買活軍印刷出來的天書,尤其是農業、地理、氣候類的書籍,這其中不止一本書提到,歐羅巴的農業注定是不能發展得很繁榮的。
其原因在於緯度——歐羅巴是高緯度地區,而更致命的還有一點,就是環地中海的‘雨熱不同期’,這就讓歐羅巴那塊的農業收成注定不如華夏這裡豐厚,耕種和放牧的收益甚至相差無幾。如果說華夏這裡耕種比能達到種一得十五,那麼歐羅巴的耕種收獲比,就通常是種一得四……這就是地理的區彆,不是人力能夠跨越的藩籬。
回憶起他自己農莊的收入和產出,哈維必須承認這話不假,而他也從書上學到了一個他很認可的觀點,那就是組織性是由農耕的普及性決定的,他認為這解釋了華夏百姓極強組織性的來源,以及華夏這裡隨處可見的小型公眾設施,尤其是水利設施,小型水利設施的普遍程度簡直讓人吃驚,這都是社會以強規範組織在一起的有效證據,而歐羅巴人的粗野和無序也有了來由,多年的遊牧生活,使得歐羅巴無法有太多人定居在一起,百姓們的組織性顯示出極強的差彆是符合邏輯的。
這樣的解答,當然更容易讓人接受一些,它也回答了自從來到華夏之後,這些洋番們心頭縈繞的終極疑問——大家都是人,難道天然就有什麼種族比彆的種族更高級嗎?為什麼呈現出來的麵貌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彆?
大概會有一些人,在受到巨大衝擊之後,發自內心地認為華人就是比歐羅巴人種高級,所有的先進都是無需解釋的,歐羅巴人種的劣根性就決定了他們如今呈現出的不堪麵貌。但是——這樣的人,無疑是缺少自尊的,他們在強勢者麵前的醜態,會令正常人作嘔。哈維知道,大多數學者還是和他一樣,不願意簡單地承認這就是人的區彆,大家都在尋找著一個終極的答案:為什麼華夏這裡如此……如此文明?且不說買活軍境內,就是在敏朝的地盤上,他們也擁有更強的組織性,更好的識字率和相對更發達的官僚體係?
如果是地理條件天然的限製,倒是說得通了……但這麼一來,事情注定不會像是德劄爾格想得那麼簡單,不是說,‘他們不要國王也可以,那我們不要國王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想就太幼稚了。哈維倒不是說真覺得國王就是不可或缺的,說實話,他接觸過的國王可不算什麼有魅力的人物,隻是,引述自買活軍的政治理論,歸根結底,政治體製要適應生產力,還是生產力問題。
但是,要提高生產力,進行……買活軍現在所做的,進行工業生產鋪開,把產品從手工轉化為工廠生產的過程,先決條件必定是識字率的提高,但識字率的提高卻又需要生產力的提高做基礎,否則盈餘產品根本不夠開展教育的花費,哈維意識到他的設想在這裡就走入一個死循環了,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現實是,現在他沒有雞也沒有蛋。整個英吉利都沒有太多的農業盈餘,想找到多餘的口糧來做這些事,他們就得把目光瞄準那些更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
海外殖民地……這就是現在那些冒險家在做的事情,在更有條件進行農業生產的地方產出巨量盈餘來反哺本土,就哈維私下推演的結果,這似乎是歐羅巴工業化的唯一可行道路,但現在這條路他也並不是太樂觀,因為他們來到華夏之後,也見證了這個泱泱大國的煩惱,如今的小冰河時期,也在逼迫華夏人進行戰略難移,他們要用現在還是化外之地的東南亞,甚至是南亞來生產大量的農產品,承接一整個大國的飲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