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周老七筆記(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857 字 5個月前

既然存下了要打通這條商路的心思, 周老七便覺得去通古斯走一遭也不算是什麼苦差事了,更是用心和幾個同乘結交,十幾日下來, 對船上的情況也更加了解:這艘船主要就是往通古斯運送補給的, 因為貨物多, 所以要從獅子口上岸, 先借敏朝的道前往盛京,再從盛京跟著已經趟開了的商路前去位於西麵的‘通古斯地方’,從盛京出發還要走一個多月, 到了通古斯地方開辟出的建新(建州新城)之後, 衛拉特的兩個王子再南下回到自己的草場, 大概還要走一個月的光景。

其實, 從地圖來看,船隻如果直接到海參崴,再從海參崴去建新, 至少直線距離是要短很多的,因為把更多的路程都花在了安全安逸的海路上, 而且海參崴是不凍港, 就算在大冬天也能靠岸,這麼走對於行人來說會更合適, 小規模的駝鹿、駝馬商隊也能這麼走, 但要運貨的話, 就不是這麼個說法了,運貨的商隊, 隻要是動用大車,那就隻能順著官道走,或者再把範圍縮得更窄一點, 最好都是跟著水泥路走。因此,即便現在整個北麵奴兒乾都司,都被建州女金送給了買活軍,並且在法理上也得到了敏朝的承認,那片疆域完全屬於買活軍了,但貨船還是寧可在獅子口靠岸,借道去建新,即便沒了戰事,獅子口也一如既往的繁盛,就連東江島的集市也還是熱熱鬨鬨的,一點沒有衰弱下去的趨勢。

“雖說是借道吧,但和咱們自己的地方也差不了什麼。”

船上的海員是這麼說的,常跑這條線的海員以遼東人為主,南人尤其到了冬天,是不喜歡往北麵來的,他們耐熱不耐寒,北方漢子反過來,耐寒不耐熱,所以,雖說海船到處都能去,但仔細去探尋的話,南洋航線南人多,北邊的琉球、高麗、東瀛,包括現在的苦葉島、蝦夷地航線北人多,終究是客觀事實。

“基本上,從獅子口靠岸,再到進了盛京,通行的其實都是買地的規矩,咱們買地的船隻商隊去做生意,就和自己人是一樣的。”

這些海員多半都是見多識廣、能言善道之輩,和從前那些被捕來鎖在船上賣力,半是水手,半是奴隸的船員不同,買活軍的船員,吃好喝好,報酬也高,一般都是最優秀的人去當兵,次一等的才能來當海員,現在跑近海的,都是新手,累計幾年經驗,能跑遠洋貿易,那真是,跑一趟下來,所得的好處就足夠在羊城港買房安家的了,有這樣的厚利等在前頭,吸引來的人手素質也不會低的。

這些能登上官船的新水手,絕大多數也都是從海員學校培養出來的,衛生習慣,平時舉手投足所展現出的紀律性,叫人看了歎為觀止——這還不是海軍,隻是一般的官船,水手已經比敏朝水師不知要齊整多少了,可想而知,如今買活軍擁有的水師力量是多麼的強盛,遠洋不敢說,在買地近海這片廣袤的水域裡,應該來講,買活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擊退任何一個膽敢來犯的敵人,並且嘲笑他的輕佻不智!

理所當然的,官船力量強大,海盜就會少,正邪之間,自古以來便是這樣此消彼長。周老七等人在十幾天的航行中,靠岸兩次補給,兩次都在近海見到戰船出海——這是在搜尋附近的海盜,清掃可能存在的私港。雖然做這事的時候,已經到了敏朝的海域,但由買活軍來維護敏朝海域的太平,居然已經成為了所有人習以為常的慣例。

而戰船清掃私港,目的和敏朝當時禁海也不一樣了,之前的海禁是不由分說,禁絕一切交易,此時買活軍的戰船巡邏,則是為了製止私港中存在的非法交易——往往是人口貿易,因為這是買活軍明令禁止之事,也導致所有的港口都沒有人市,但又的確有利潤,因此很多沿海地區的小群島,還會有人偷偷摸摸地開黑市,買賣人口也好,銷贓也好,這會兒的私港是真的不做什麼正經買賣,乾的都是見不得人的事了,用水手們的話說,幾年前買活軍的力量還沒這麼大的時候,沿岸的私港都是在買賣布匹鹽巴的,那時候私港是物美價廉的象征,這才幾年,這詞語的含義就有了這麼大的變化了。

這的確是個變化得讓人頭暈目眩的世界,尤其是沿海地區,一直在飛快地發展,從江南道北上,停靠的兩處港口,都讓周老七頗有感觸,深刻地體會到了在這個時代,靠著海岸的州縣是多麼的‘得風氣之先’,這說的當然不是買地的奢物,這些東西敘州也有,萬州也有,並不缺乏。周老七感到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信息上的東西,在敘州,很多東西是新的,但他可以感覺到,一些思想上,內核裡的東西,反而非常的舊,仿佛是從來沒有被觸碰到,總給人一種閉塞和一成不變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是一些神奇的仙器可以改變的。

可與此同時呢,在這些名義上還屬於敏朝的港口州縣,周老七所感受到的卻是和雲縣很相似的一些氣質——這裡的報紙非常多,除了《買活周報》之外,還有自己州縣發的,臨近州縣發的小報,在港口到處都有得賣,而且大眾對於報紙上的內容也普遍很關心,相當熱心地參加討論,這裡的人,哪怕還穿著敏朝的服飾,也非常的‘活’,他們心中是沒有安穩這個念頭的,整個群體的觀念就和敘州不一樣。

敘州的百姓,本土的那些其實思想還是很簡單的,他們就是想要搬掉平時總是無理由欺壓他們的那些‘老爺’,一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換上一個好的老爺,能讓他們繼續安安穩穩的種田,他們便覺得日子很好過了,他們所追求的還是把原本的生活好好地延續下去,沒有太多改變的願望。但在鬆江港和萊蕪港,這裡的百姓更感興趣的,卻是通過怎麼樣的改變和學習,去發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能讓自己過上比原來更好得多的日子。

這樣的不同,是因為巴蜀的百姓更懶惰麼?周老七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巴蜀離買活軍,離大海還是太遠了,在如今這個世道上,大海就是最變化多端,最快速的變數,遠洋航海會越來越常見,沿海地區的變化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激烈,各地的民風因此適應地理,也是很自然的事。務農為主的地方,要求的就是一成不變的恒心,而沿海這裡以工商為主,要求的就是學習的欲望和改變的決心了。

沒有走這麼遠,永遠也不會發現地理對民心的影響,便是周老七自己,都感覺出海之後,隨著眼界逐漸寬廣,他的思維似乎都跟著大海一起,變得更加開闊靈活了。這時候,他對自己的調任已經完全不再抗拒,而是欣然接受,認為此生能有一次這樣的遠行,可算是無憾。周老七開始每天都寫一篇日記,講述自己遠行的感受,有時候甚至還異想天開——“之前看的徐俠客遊記,也是在報紙上刊載,真是精彩萬分,見他遊曆名山大川,我自己隻有羨慕的份。沒準將來我的日記也能刊載出版,來個北地見聞,又或者是《蝦夷地開拓紀實》呢,這可是在敘州時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不過,他雖然想學徐俠客,但文采有限,筆記裡描繪景色的部分還是很少,就那點子溢美之詞,很快就用完了。周老七感興趣的多是瑣碎的事情,譬如每天的食譜——他這趟東來,飲食上真沒吃過什麼苦頭,說來也是受了前人的遺澤,從三峽出川時,航道比以前好走多了,並不顛簸周折,這點就很重要,胃口一直是很好的,否則,從前的乘客,在險灘激流裡日複一日的掙紮,哪裡還有心情吃飯?不被嚇病了那都是好的!

三峽兩側都有渡口,他們身上也有積蓄,隻要有胃口,吃得自然不差,準備好的路菜,配上打尖時買的乾糧,在江心汲水煮個青菜湯,就是有滋有味熱騰騰的一頓,從豐饒縣上岸,往水路去雲縣,那更不必說了,都到了買地,吃的用的,還不都是洋洋大觀,物美價廉?彆的不說,就光炸物就吃得周老七滿臉生瘡——這輩子沒怎麼吃這麼重油的口味,上火上得厲害,痛飲了三四日涼茶才好。

在雲縣上岸這一路呢,海船上吃得就更不差了,這裡他是赴任公差,艾黑子也是有級彆的外藩重臣,官船供餐是定了的,每頓三菜一湯,菜是一個大葷,一個壇子菜,這往往是半葷,再一個青菜——雖然靠岸補給就是兩次,但在近海地區航行時,經常會有人打旗號問要不要買菜的,若是要,那邊便把小船劃近了,拴上繩子,這裡縋人過去挑選,拿繩子拉回菜筐,一買就是一大筐子,有時候還有一筐一筐的西瓜賣,都十分新鮮,周老七問了價格,居然也不特彆昂貴,不由得在筆記裡感慨道,【買地百姓的口福,是真的沒法說的,貨物的便宜,也叫人想不出他們的賺頭在哪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