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信王駐蹕雲縣(一)(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5170 字 5個月前

“雞籠島土豆大豐收, 畝產千斤,集體農業顯威力……”

九月底,信王端坐在雲縣郊外彆院, 他的房間之中,輕輕地誦讀著《買活周報》最新一期的標題,眉頭也微微皺了起來,“畝產千斤……”

土豆這東西, 信王是知道的,這東西倒也不是謝六姐帶來的, 這個東西,數十年前便已經進入了禦膳房的食譜,以海外奇珍的身份, 時常是被敬獻上來,作為一種甜點, 多數是蒸熟了之後,澆上糖漿來吃。甚至就在西苑,還有幾壟地專門種植這東西, 隻是禦膳房的土豆,十分的小, 而且畝產量也不高,以信王偶爾從皇兄那裡聽說的, 一畝地不過一百多斤而已,和報紙上所說的畝產千斤, 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時間竟讓人很難相信, 報紙上所說的土豆, 和信王從前吃到的‘玉球果’實際上就是一種東西。

畝產千斤……真要有什麼作物, 能夠畝產千斤,那天下間真是再沒有餓死的人了。買活軍這裡的高產稻,幾年來陸續往全國擴散,地方官禁之不絕,甚至到了縣官要張貼買活軍的報紙,號召百姓千萬不要大規模種高產稻自留種的地步——【留種退化,減產絕收】的招貼,貼得到處都是,使團一行人南下時,信王便親眼在驛站附近的村落裡看到了這樣的招貼。這種高產稻種賣得很貴,但銷量極佳,按照使團中那個錦衣衛黃謹的說法,這已經是買活軍極力限製的結果了,若是願意敞開了賣,十萬斤、百萬斤稻種都能頃刻間賣完。

即便如此,高產稻在買活軍以外的地方,一季也就隻能打個四五百斤,這是黃謹弄來種子之後,朝廷這裡試種得出的結果。買活軍種地自有買活軍的辦法,離開了他們的培訓,隻靠老農自己的經驗,一畝地居然能少打個一百多斤——即使如此,也非常可觀了,這幾乎是敏朝本地種子的幾倍。一樣的地,在買活軍手裡,每年都能憑空多弄出近千斤糧食來——現在天候不好,兩季作物中隻能種一季稻,另外一季便種玉米、大豆、紅薯、土豆,總之是不會讓地力脫空,買活軍會種地,這是無疑的。

多收了這樣多的糧食,也就難怪他們的領地如此的富饒了,不但治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夠吃飽,而且還有餘糧賣遼餉,現在還有餘力大量招募青壯流民去開拓雞籠島。謝六姐也的確是生而知之者,她若不去,誰知道雞籠島豐饒至此?按報道上所說,四季如春,氣候調和,又有雞籠山脈貫穿南北,遮擋台風,靠鷺島這一側是很適合種田的。尤其是南部,溪流縱橫,地勢平坦,非常適合開鑿水稻田地。果然,才剛是墾殖的第一年,所種土豆,就比雲縣這些地塊的產量又高了兩百多斤,達到了畝產千斤有餘,讓墾殖的流民,第一年便實現了糧食自給。

這份剛發行不久,還帶著油墨香氣的報紙,第一版便用了很大的篇幅報道了雞籠島開發中遇到的困難,以及雞籠島本身出眾的水文氣候條件,即便是以信王這高高在上的皇族身份,讀報時依然能感到其中蘊含的誘惑力——自從買活周報提出了小冰河期的概念,這幾年下來,任誰都不得不承認,氣候的確是越來越異常了,原本的農業很難再進行下去,已經幾乎成為公認的事實了。

而按報紙上的說法,雞籠島並不是大陸性氣候,而是‘亞熱帶、熱帶季候風氣候’,這樣的氣候和陸上相比,終年高溫濕潤,至少對於農業是很有利的。如果信王是住在北麵的小地主,又有一定的勇氣的話,此刻哪怕是賣了家裡的祖業,遷移到雞籠島上去墾荒,恐怕也是不會吃虧的,北麵已經連著三年鬨旱災了,再這樣鬨下去,田地不值錢,人命也要跟著不值錢了,此時去雞籠島,雖然要吃幾年苦,但前景的確是一片大好,至少能吃飽飯是沒問題的。

自然了,買活軍這裡是不允許地主存在的,任何人都隻能買‘份額田’,若是買多了,或許是不賣給你,或許是要交額外的‘奢侈稅’,這都是黃謹提供的消息,譬如說一家人如果按份額能有二十五畝田,有了餘錢,還要再買的話,每畝地要交的賦稅是半點都不能少的,這是每年根據天候和收成下的定額,半點不能逃,這樣算下來,‘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分耕種,其實相當不劃算,因為買活軍這裡預期每畝田的產量是相當高的,高到必須付出絕大多數的勞力去進行精細耕種,也沒有餘力去照顧彆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種不過來,想要把田租給彆人的話,也隻能收一點象征性的佃租,買活軍這裡的農民外出打工時,在村委的組織下把田出租,主要是為了讓莊客來交那一季該交的稅賦——他們也叫官租子。

在信王來看,這條策略對敏朝官府還算是有利的,否則,北麵的地主可不是要紛紛地賣田賣地,到買活軍那裡去安家?就是因為買活軍不接受地主作為職業,這些人中有許多又不會做生意,因此這才遲疑不前。尤其是山陽道,自古以來就最是看重安穩傳家的地方,若是不許蓄田,考上了吏目也沒有免稅賦這一說,那麼留給他們的便隻有代代讀書考吏目這一條路了,若說是做生意,卻是打從心底地反感,根本不會列入考量。

買活軍這裡,種種規矩都和外界不同,有許多在信王來看,著實是自斷根基的做法,買活軍這裡卻推行得極為堅決,絲毫沒有動搖,甚而民心也好,治政也罷,種種都並無絲毫亂象,反而欣欣向榮,著實是令人費解。他從京城一路過來,曆經運河、內河航運,沿路所見,朝廷治政弊病甚多,政力極是不足,反而是買活軍這裡,用黃謹的話來說,‘執行力’是極強的,不過起勢幾年,現在已有能力一口吞下福建道,並在其中有條不紊地推行田改,並種植新作物,又四處大開所謂的掃盲班……一口氣能從夾袋裡掏出這麼多人才,這份作養人力的功夫,是做到了極處。

由信王、王知禮、黃謹、孫初陽並王肖乾組成的使團,成員關係相對較複雜,但無不曾是一時顯貴,信王不必多說了,代表宗親,而王知禮是內宦勢力中較為異軍突起的一人,因為知賊的關係,前些日子剛從之江鎮守太監被提拔到京城,入司禮監聽用,取代了一時暗弱的九千歲,黃謹、孫初陽都是如今朝野間說話非常管用的田任丘所派——這其中黃謹本人簡在帝心,是最得到看重的一個錦衣衛,聽說在謝六姐處也非常受寵,可以說遼餉、奢物朝貢,都是由黃謹穿針引線而成,此人雖然位卑,但說話的份量很重,雖然買活軍翻臉拿下福建道,但黃謹本人並未因此受到絲毫連累,這就可見朝廷對他的重用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