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專欄大作家(1 / 2)

買活 禦井烹香 7730 字 5個月前

要說徐振之此人, 在江陰之外,也已還算是有些名氣的了,尤其是《買活周報》的讀者, 對於江陰徐氏,更是頗有印象。少年莊子先是驚喜地叫了起來,“江陰徐!先生莫非就是周報上連載遊記的江陰徐俠客嗎?”

一說這個徐俠客, 連莊掌櫃也是呀了一聲, “有眼不識泰山!失敬, 失敬了!沒想到今日能有這樣大的緣法——徐先生若不嫌棄, 便儘管在我們臨城縣居住一段日子,我們臨城縣雖小, 但也有幾座山水可以一看,不輸給三清山、江郎山、虎夷山多少的!”

說著,便要強拉著徐振之去他家那兩層的水泥房住, 一疊聲叫夥計回家報信,讓他娘子下值回來之後立刻收拾房屋, 徐振之沒料到自己在買活軍地界, 稍微一顯露行跡, 便惹來如此轟動,心下也頗為詫異, 暗道,“我這一路走來, 於之江道也不是沒有顯露姓名, 除了那些書生之外,沒人知道江陰徐俠客的筆名,一入買境,便連個小攤主都做得好剪報本, 寫得一手好硬筆字,可見買地文華薈萃,連販夫走卒都可知書達禮,乃古今第一教化所在,這話真不是胡亂吹噓的。”

“看來,光是買活軍這裡,我便可寫好些遊記了呢,便把入買後所嘗到的新鮮小吃,其中的得失記敘下來,敷衍一番,便又是一篇不錯的專欄文章了。”

原來這徐振之雖然是第一次入買,但和買活軍的交集,卻是一年多以前便已開始了——徐氏是江南的望族,臨城縣的這一支徐姓,已算是比較普通的了,不過是占了個人數多而已,江南一帶,徐家實在是名人輩出。

徐振之所在的江陰徐氏,更是數百年來傳承不絕的大家,正所謂三代以上,方知穿衣吃飯,徐家風光了十代以上,子嗣於功名便絲毫沒有汲汲營營的操切,而是各有奇誌,徐振之的奇誌,便是要遊覽天下山水——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這便是徐振之年少時便立下的大誌。

等到他父親去世,徐振之守孝三年之後,便踏出江陰,於江浙一帶遊曆,至此已經有十五六年的時光了,他應該算是如今敏朝第一奇人了,於功名無心,更不安享富貴榮華,隻是一心一意考察地理,將遊曆作為自己人生終極目的,而不是如世人一般,將遊曆當作是順手一為,偶爾一行之事。這十幾年來,徐振之走南闖北,江浙一帶,他是幾乎都走遍了,北方的名山五嶽,也一一周遊,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個見聞廣博之人,更是本朝的地理大家。

不過,在他向《買活周報》投稿之前,徐振之此人之奇,也就僅限於徐氏親友、江陰名士往外傳頌,民間百姓自然是一無所知。徐振之本人也不在意,他四處遊玩,也不是為了揚名立萬,更不缺那麼一些淺名帶來的薄利,徐家家財萬貫,再加上徐振之本人也頗有一點本事,外出時蹭吃蹭喝,或者如此刻一般被本地百姓奉為上賓的事情並不在少數,小日子本就十分滋潤,至於一些名聲——徐振之自己都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多麼的正經,又怎麼想過去圖謀名聲呢?

不過,雖不圖名,但筆記寫了出來,總是想要給更多的人看到,自己集結出版,這是一條路子,而徐振之在路途中不斷接觸到《買活周報》的報紙之後,不免就萌生出了這樣的想法:如果能在報紙上刊載,那麼,豈不是比自己刊發了到處去送人要更好呢?畢竟,出版一冊遊記,花費不少,銷路卻是很難說的事情,真正有閒錢去買書的百姓能有多少?一張報紙,至少能傳遍幾省,好歹也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徐振之便將自己這些年來寫的遊記中比較出色的一些,做了些適合《買活周報》的潤色,譬如把文言文改寫成了白話,這樣謄抄出了四五篇文章,準備往《周報》寄去投稿了,臨寄信以前,他心中其實一點把握都沒有,想來如他這樣欲要揚名的讀書人,一定是車載鬥量,內容上也一定各有機杼,徐振之幾篇講述地理、景致的小文,如何能說是得到編輯的青眼呢?

也是因此,他在署名時絲毫都不謹慎,大筆一揮,便署了‘江陰徐俠客’這五個字——江陰徐這三個字是不能省的,因他出門在外,便是時常往家裡報信,信件也有可能在半途丟失,這《買活周報》在江陰也有得賣,若是稿件被刊登的話,江陰的親戚們自然知道這江陰徐是誰,至於說錦衣衛會不會因此盯上了他治罪……不好意思,徐振之連童子試都沒有考過,土財主一個,廠衛這樣的東西,在江陰府一點存在感也沒有,他家地頭蛇一個,便是署了江陰徐,那又如何?江陰徐千千萬萬,未必官府敢為了一篇文章,給徐氏一族治罪。

至於俠客兩個字,則是和他常用的一個號同音,又暗藏了徐振之自己的一點誌趣,因此徐振之便隨意寫了這五個字充作筆名,當時他正好在柯城一帶遊曆,寄信是非常現成的事情——買地占據了的衢縣可就在江對麵那!雙方百姓的來往,簡直再方便不過了,多少柯城的百姓都撐船去買活軍那裡做工。徐振之那都是眼見了的。

雖然如此,但當時,買活軍正和朝廷交戰,動亂之地,徐振之是不敢輕易過去的,不是怕彆的,而是因為他母親逐年老邁,徐振之要隨時能夠趕回江陰去,他若是去了這樣的戰亂地帶,困在裡頭暫出不來了,豈不誤事?從彼此的關係來說,這就好比自己往建賊、西賊的老巢鑽一樣,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徐振之雖然好遊曆,但他腦子不傻,再加上他也去過虎夷山了,暫時對於福建道沒有太大的興趣,便在衢州止步,返回江陰去探望母親了。

沒有想到,當他走到武林的時候,買的那一期新周報上,自己的一篇《江郎山遊記》卻是赫然在目,編輯不但細心做了注解,而且還將隨信附上的地形圖做了潤色,刻印了出來,那油墨印刷得極為精致清楚,比他自己畫的初稿不賴,徐振之如何能不反複賞玩,愛不釋手呢?

他在路上走,輾轉周折,大多數時候都是一人挑擔,最多帶一個小廝隨行,但下人往往不如他能吃苦,因此很多時候徐振之是獨身上路,又是步行,速度自然就慢,等他回到江陰老家時,《買活周報》陸續竟將他寄去的筆記都已發表,並且附上了點評,對他的遊記評價頗高,誇這個江陰徐俠客,“筆記文筆平實樸素,不曾一味賣弄辭藻,內容詳實,地理精通,無疑是親身履足之後,雙眼所見。夾以旅途風趣見聞,是來稿所有遊記中的上品範文。”

有了這麼一段評語,那還了得?想來家中親友,早已奔走相告,因此母親、妻子已經收到消息,無不是麵上有光,大為歡悅,母親還將報紙慎重剪切下來,裝裱收藏,而徐振之儼然已一躍而成家鄉名人,回到家中之後,不但族人刮目相看,便連縣中名士乃至縣尊大人,都爭相宴請徐振之,除了對於遊記表示關懷之外,自然也免不得打探他和買活軍的關係——以徐振之來看,不少人還想借著這樣的關係,做上幾筆生意呢。

雖說徐振之不事生產,隻知遊曆,但這也不代表他是個不懂經營的傻子,而且徐振之手裡的確捏著買活軍的人脈——雖然以前沒有,但現在有了,徐振之到家的時候,家裡已經躺著買活軍送來的包裹了,裡頭除了編輯部寄來的《稿費告知函》之外,還有一疊疊都是讀者來信,這是徐振之從未想到的,原來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還有錢拿?而且還能收到讀者的來信反饋?

《稿費告知函》裡,的確寫得真真切切:《周報》的稿費,暫定是一篇一千文,也就是一兩銀子,不過,由於徐振之人不在買活軍境內,這稿費暫時是不能給他的,他要領這稿費需要一些特彆的步驟,首先,徐振之要以和投稿時相同的筆跡,以一個固定的住址寄信表示自己要支取稿費,編輯部才能把錢通過私鹽隊捎帶給他,而且,還要收取一筆‘彙款’的手續費,到時候他也必須本人手寫住址,通過筆跡核對進收款。

如果在買活軍境內的話,要支取稿費倒是簡單了,隻要人過去編輯部,通過筆跡驗明正身即可,這樣就不必收手續費。編輯部還叮囑徐振之,若是願意,可以在下一封投稿上附帶指紋,這樣隻需要比對指紋,便可以付款,筆跡畢竟還是不如指紋分明些。

這是來意之一,之二,則是編輯沈曼君的約稿,她指出,徐振之的遊記在買活軍引發的反響很好,如果可以,她希望能延請徐振之在《買活周報》上開辟一個專欄,潤筆加倍,一期二兩,在遊曆中所見所聞,不拘巨細,都可以記載其中,若有地理奇景的敘述,文筆又更加白話,那便更好了。

一期二兩,一個月四期,那就是八兩銀子,這個收入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是不低的,不過話說回來,徐振之若是看得上這些銀子,那他也就不會出門去遊曆了,這時候旅行實在是很花錢的一件事情,八兩銀子隻能說是有些微補益而已,對徐振之來說,意義更大的還是那些讀者來信——主要都是買活軍治下的百姓寫來的,也有些是之江道、廣府道的讀者,讀了第一篇遊記之後寄來的感想,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地寫了‘江陰徐俠客敬啟’呢!

信中所寫,大致也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本地土著,從未出過本地,甚至連所在的縣城、村落,都沒有離開過,這些信件多數都是拚音夾雜買活軍的簡化字來寫的,文理也十分粗糙,大意是感謝徐振之的遊記,讓他們知道了天下還有這樣出奇的所在,這樣的名山,就在本地附近,可以前往一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