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紀實詩】杜甫麗人行 非我族類,其心……(2 / 2)

“什、什麼?”哥舒翰以為自己聽錯了,猛地一晃腦袋。

“挨打”、“轟開”、“瓜分”……這些詞在哥舒翰腦子裡嗡嗡作響,直逼得他氣血上湧,視線所及頓時一片赤紅。

一時間,武將們怒目圓睜、發指眥裂。唯有老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對上目光,低聲私語:“你在邊鎮多年,可曾聽過英國?列強?”

李光弼擰眉思索,最後還是搖頭歎息:“怕比大食還要更遠些。”

與武將們的重點略有不同,文臣們對“政策”更為敏感,最先關注的就是“清朝”和“閉關鎖國”。

他們先是就“清朝”議論了一番,但改朝換代自古有之,而且他們如今齊聚一堂,不正是在為延續盛唐而忙活嗎?如此便也將這不知所謂的“清朝”先丟到了一邊,抓著“閉關鎖國”爭議不休。

“小子何等居心?我看這萬世太平就是毀於你手!”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顯然深有見地,他上前一步,對跪在雪地裡的年輕臣子怒目而視:“你看哥舒特進、高特進,哪個不是忠心耿耿?你要聖人驅逐異族,難道是想把大唐的忠將良兵對他國拱手相讓嗎?”

年輕臣子此刻也意識到了自己考慮不周,而且他官職本就在特進之下,如今見幾位武將沉默不語,他的心裡頓時發怵。在幾位老臣不讚同的目光中,他狼狽起身,掩麵遁入人群。

提到“哥舒特進”,李隆基驀地想起水幕剛才說的潼關戰役,他不由得把目光轉向哥舒翰——天氣尚寒,眾人在雪地裡不免有些身形瑟縮,唯獨哥舒翰腰板筆直、目光炯炯,除卻鬢角幾縷銀絲,根本看不出他已年近五十。

忠君愛國之能將也。李隆基暗自點頭,誓要重用哥舒特進。

「清·乾隆五十八年」

「熱河避暑山莊」

滿麵迷茫的馬戛爾尼不知道為何周圍的中國官員一下子都變了臉色。

他作為外國使臣,帶著自己君主精心準備的厚禮不遠萬裡來到這裡謁見中國皇帝,但這一路上發生了諸多不快,讓他現在已經有些精疲力竭、內心煩躁。

他們剛一下船,自家的禮物上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地插上彩旗,上麵寫著“英吉利貢使”——馬戛爾尼也算半個中國通,這明明是平等的交流訪問,怎麼就成了“上貢”?

就連英王信上的“禮物”一詞也沒被中國官員放過,愣是被譯成了略顯卑微的“貢品”。馬戛爾尼指出了這個錯誤,但中國官員卻滿臉不屑,傲慢異常:“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做‘貢’。”

除此之外,他與徵瑞大人、和珅大人就麵見皇帝的禮儀也鬨得非常不愉快。他是大英帝國的臣民,就算麵對自己的君主也不過是單膝下跪,又怎能對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他的雙膝,隻能為上帝同時彎曲,向中國皇帝下跪,絕對不行!

與各位官員大人拉扯了一路,最後中國皇帝總算勉強同意了自己單膝行禮的請求。

但或許是這個原因,中國皇帝見到自己時臉色並不好看,就算自己獻上了精心準備的、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軍艦,中國皇帝也神色冷漠、不以為意。

就在他進退兩難之際,天上似乎又發生了怪事——無論是皇帝官員還是侍女衛兵,他們先是驚恐地騷動,直到皇帝命令眾人“保持安靜”,人群才逐漸恢複鎮定。

馬戛爾尼也好奇抬頭,可頭頂不過就是尋常的藍天白雲,偶爾飛過幾隻小鳥,看上去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但周圍人的麵色卻陰晴不定,時而頻頻點頭、時而滿麵怒容……

馬戛爾尼用拗口漢語向身邊官員詢問,但他們都支支吾吾,含糊不語。

馬戛爾尼一邊暗自記下情況,一邊從眾抬頭,試圖從空白的天幕中看出些秘密。

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就當馬戛爾尼的脖子開始酸疼之際,周圍的中國人終於有了新的反應。

他們的目光從天幕緩緩下落,先是彼此交換了幾個眼神,然後不約而同望向——

馬戛爾尼:大家看我乾嘛?

乾隆端坐於龍椅,他伸出手,大太監李玉心領神會地把馬戛爾尼帶來的貢單遞到萬歲爺的手上。

他眯著眼掃過禮單上那一列的榴彈炮、迫擊炮、卡賓 | 槍……最終將視線定格在最下方的來使國署名:英吉利。

作者有話要說:  說明:

官員進諫:正月會有朝集。(為了讓鎮守邊關的將軍們能夠來看水幕,默認將軍們親自回朝述職)

材料:

1、哥舒翰與安祿山有怨:《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三十二》 :哥舒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協,上常和解之,使為兄弟。是冬,三人俱入朝,上使高力士宴之於城東。祿山謂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翰曰:‘古人雲:狐向窟嗥不祥,為其忘本故也。兄苟見親,翰敢不儘心!”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翰,翰乃止,陽醉而散,自是為怨愈深。

2、馬戛爾尼訪華:論文《禮物、儀器與皇帝——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科學使命及其失敗》《談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禮節衝突》

——

感謝在2023-03-24 09:50:22~2023-03-25 11:55:59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深水魚雷的小天使:Aurora 2個;月色無恙 1個;

感謝投出手榴彈的小天使:Aurora 1個;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