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雪中送炭(兩章合一)(2 / 2)

所以秀花單獨囑咐朱興德,就怕耽誤她買地的事兒,囑咐朱興德老吳家一根雞毛都不準收,一個銅板也不給吳家。

朱興德聽令。

並且,朱興德在轉悠完這幾家困難戶,也打算不再收發黴長芽子的破糟糧食了。

因為他擱心裡算了一下帳。

十四頭豬,收的這些,一冬應是差不多夠吃了。

沒必要買太多。

算下來,這已經喂的很精,回頭還有酒糟吃,做他家的豬不要太幸福。

總是不能頓頓喂花錢買來的糟糧,糟糧也花錢了不是?

要能省就省,咱養豬是為掙錢,又不是當大寶貝。

朱興德心裡琢磨:

回頭要趁著沒入冬,讓小姨子將豬羔子都趕到地頭或是山上,讓豬們自己找菜吃。趕明開春更是要讓豬們自己出去覓食。

嗯,豬食菜,配著這些糟糧,將玉米芯砸碎也喂豬,夠用了。

朱興德就開始第二站。

他此時正打著外婆秀花的小花油紙傘,脖子挎個裝銀錢的兜子,輾轉於遊寒村各大富裕戶家裡。

首當其衝就是裡正五爺爺家。

朱興德坐在裡正家椅子上,台詞換了,換成:“收好玉米,好高粱,好糯米,好穀糠和好麥麩子,以及老菊花。”

裡正五爺爺疑惑:“這是要乾啥,你家今年的收成不夠吃?”

裡正家幾位兒子也聽的一愣一愣的。

心裡直納悶,不應該啊。

要知道老左家是村裡頭一個收地的,和下不下大雨有沒有損失不搭邊兒。而且即使不知曉老左家今年到底收了多少糧食,那大夥眼睛又不瞎,那一擔接一擔、一車又一車地朝家裡送糧食,可是能看出來實實惠惠的大豐收。

這怎麼還能不夠吃呢。

裡正家三兒媳撇下嘴,心想:

撇子家沒受大雨影響又如何,擋不住三位女兒女婿全吃撇子和白玉蘭的。

往年左撇子和白玉蘭兩張嘴吃飯,今年多出那麼多嘴,看那個樣,還一個個的像是住下要不走了,還有個不買糧食的?

倒是有成算,在村裡收糧,總比過些日子去糧鋪子買糧劃算多了。

裡正五爺爺的三兒媳剛要插嘴問:“你家差多少口糧?”

朱興德這麵已經說出了答案:“五爺爺,我不是來買口糧的,我是你家有多少富餘糧,今年打算賣多少,我家就收多少。糧價比照往年您賣給糧鋪子的價……”說到這,特意停頓了下:“再貴一文。”

不提裡正五爺爺的三兒媳聽完後吃驚的不行,隻說連裡正五爺爺本人和他幾位兒子也被驚住了。

“你家到底要乾啥啊。”

這種事兒是不可能瞞住的,麵前這位又是裡正,不同於旁人,各種大事小情的往後要麻煩到。

朱興德實話實說道:“做糧食酒用。”

裡正的大兒子急忙說:“那可不是一般人會做的啊。我聽說鼓搗酒的都是做完了賣不出去,做出的酒隻能過年過節拿出去走禮。你家是誰會啊?整準了沒有,還是買的誰家的秘方,秘方也不是那麼準,你得先試試能不能製出來再收糧。”

裡正五爺爺想到他背的那些秸稈,在沒下雨前,足足給撇子家挑了一整天柴火,語氣極為肯定道:“是你外婆。”

朱興德笑了笑:“是,五爺爺,幾位叔,我外婆會製酒。咱家也沒買誰的秘方,咱家自己本身就有,隻不過我們做晚輩的才知道這事兒。手藝是我們那位過世的外公留下的。”

朱興德說的半真半假。

沒必要細說是哪位外公,反正和外婆過的全是外公。

但裡正家所有人,卻全部默認是秀花的第一個男人、白玉蘭親爹留下的秘方。

裡正五爺爺追問:“已經製出酒了?”

朱興德連忙告訴道:“製出來了,就是第一撥做的太少。出來前,我爹還說呢,等再做出些,一定讓你老還有村裡幾位長輩嘗嘗咱自家釀出的酒。”

裡正五爺爺仍陷入吃驚中,“你外婆上手就成啦?”

朱興德搖頭,哪有。

回答前還歎息一聲:

“做什麼都不容易。

時隔這麼多年,我外婆全靠回憶。秘方雖然在她心裡,但是手生得狠。

你們是不知道,聽說我外婆這些天就沒睡個好覺,一天全加上至多睡兩個時辰。

那麼大歲數,反複的琢磨,一遍遍試。

就不提那些差一點兒都不成的細致活要全靠她一人,隻說扒玉米製玉米漿留著做酒用,我外婆右手五個手指頭腫四個。

聽家裡二妹講,我外婆是故意趁我們不在家才製酒的。

她怕她想不起來,到頭來白忙我們跟著上火。也確實浪費了些糧食,好在通過一次次失敗最終製出酒。”

朱興德有些話並沒有騙人,比如外婆為製酒一天睡不多足,為扒玉米磨出玉米漿手指腫。

因為昨夜吃韭菜盒子的時候,他看見外婆的手了。

昨夜和滿山一鋪炕上睡的,滿山也提起,說這些天為製酒給外婆累夠嗆。

“沒想到你外婆竟然有如此本事。一個女子能記下秘方還能製出來,沒讓這手藝失傳白瞎,且心裡是極有成算的。”裡正五爺爺如此評價道。

能沒成算嗎?

沒下雨前,就找他要背秸稈。

問乾啥也不說,就說需要很多很多柴火和秸稈。

看來那時候就打算要在家鼓搗酒。

裡正的幾位兒子跟著點頭,沒想到撇子的嶽母不是一位普通老太太,這誰能想到呢?

最開始,撇子的嶽母剛來村裡的時候,他們還以為撇子家要來位難纏的。那一看就不是位好相與的。唱念做打,想罵誰、埋汰誰都不用打草稿,張嘴就來。

還曾跑到大地裡朝左撇子要錢花,說沒事兒要進城溜達。

當時他們有一個算一個心想:誰攤上這樣的嶽母誰倒了血黴。

現在再看,人家撇子哪裡是倒黴,彆看那位秀花老太太仍然不好相處,但隻這一樣製酒的手藝能帶到姑爺家,能掙錢就抵得上外麵一百個老太太。

“那成,爹啊,咱家糧就賣給撇子家吧。倒是德子啊,剛才你說要多給我們一文錢,一斤多一文,我們沒聽錯吧。”從沒見過主動要給提價的。

朱興德笑著說,沒聽錯。

並且這事兒,是家裡外婆還有嶽父嶽母主動提的。

至於為啥嘛……